[A343]粥的歷史-文明叢書2

[A343]粥的歷史-文明叢書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元朋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中国饮食
  • 历史
  • 文明
  • 饮食史
  • 传统食物
  • 谷物
  • 烹饪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35381
商品编码:29879349212
包装:平装
开本:32K
页数:139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作者:  
出版社: 三民書局
出版年: 2005年01月01日
页数: 139
定价: NT$ 110
丛书: 
ISBN: 9789571435381

内容简介  · · · · · ·

一碗粥,可能是都會男女的時髦夜點,也可能是異國遊子的依依鄉愁;可以讓窮人裹腹、豪門鬥富,也可以是文人的清雅珍味、養生良品。一碗粥裡面有多少的歷史?喝粥,純粹是為口腹之慾,或是文化的投射?

本書談粥的歷史,主要談的是與這種食物有關的文化現象。作為個案研究的主題,粥這樣的食物,很可以反映我們身處的文化中人們與食物的互動關係。從糧食的種類到粒實的烹調,再到食物形象的賦予,歷史上的粥,從來就不是一碗水米混融而已。粥的歷史,包涵的是人們的生活經驗、心態情感,甚至是對健康生命的護衛與渴求。粥的本體是無情之物,但它碰上的卻是有情之人,而屬於粥的文化則正在這場遇合中現身。

作者简介  · · · · · ·

陳元朋 ,1968年生,臺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現為博士候選人。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研究助理。著有《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唐宋食療概念與行為之傳衍──以《千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身體與花紋──唐宋社會的文身風尚初探〉等。


文明丛书精选:历史的微光与变革的脉络 本套丛书旨在以精妙的笔触,深入剖析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侧面,它们或许不直接指向某一特定食物的历史,而是聚焦于驱动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乃至技术进步的宏大叙事。我们力求从不同的历史维度切入,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辅以敏锐的洞察力,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冶金时代的黎明:从黑曜石到钢铁的社会重塑》 本书聚焦于人类对金属的掌握如何根本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与经济模式。我们不谈餐桌上的食物,而是深入探讨矿石的开采、冶炼技术的革新及其在权力分配中的作用。 第一章:石器时代的终结与早期金属的萌芽 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工具制造上的瓶颈,以及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偶然发现铜的意义。重点分析早期铜器的制造工艺(冷锻与简单热处理),以及它们作为装饰品或仪式用品的初期社会地位,而非生产工具。 第二章:青铜帝国的兴衰:技术垄断与城邦的崛起 本书详细考察了青铜时代的起源,特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中国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独立发展路径。我们着重分析了铜锡合金的稀缺性如何导致了精英阶层的出现——只有掌握了贸易路线和复杂冶炼知识的群体才能维持青铜武器和仪器的生产。通过对特洛伊、米诺斯文明以及商周青铜礼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青铜技术如何固化了早期的政治等级制度。 第三章:铁的革命:平民化生产与帝国扩张的加速器 与青铜时代的技术垄断不同,铁矿资源的广泛分布和相对简易的早期冶炼技术(块炼铁)使得铁器得以更快速地普及。本书细致描绘了铁的冶炼技术如何从赫梯人手中扩散,并对比了不同文明(如古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如何利用铁制工具和武器实现了农业产出的增加和军事力量的扩张。重点讨论了铁犁在开垦边疆、支持大规模人口增长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四章:技术与信仰的交织:金属铸造中的意识形态 探讨冶金术士在古代社会中的神秘地位。在许多文化中,从矿石到成品金属的转化过程被视为一种“炼金”或神圣的转化,冶金匠人往往与宗教祭祀或巫术联系在一起。本书分析了不同文明如何通过铭文、纹饰和祭祀仪式来神化其金属制品,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合法性。 第五章:后工业时代的隐忧:资源的枯竭与技术的替代 将视角拉至近代,审视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对金属资源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探讨了早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用于木炭冶炼)如何间接导致了环境问题,以及随后煤炭和焦炭在冶金中的应用如何开启了新的工业时代,同时也埋下了环境污染的伏笔。 第二部:《代码的起源:书写系统如何重塑认知边界》 本卷侧重于信息记录和传播方式的革命,考察了从岩画、泥板到纸莎草、活字印刷术等媒介的演变,如何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模式、法律构建乃至知识的积累速度。 第一章:符号的诞生:早期记录的记忆功能 分析史前记事符号的出现,并非直接为了叙事,而是为了经济管理(如牲畜清点、税收记录)。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产生,如何从简单的象形图画演变为高度抽象的音节文字,以及这种抽象化对早期官僚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第二章:字母的解放:从祭司的专属到公民的工具 深入研究腓尼基字母的突破性意义——将复杂的音节系统简化为有限的辅音符号。比较了希腊语如何在此基础上添加元音,从而创造出第一个真正的字母表。讨论了这种“去精英化”的书写工具如何为民主讨论和哲学思辨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纸张的轻盈与帝国的扩张 探讨中国发明并逐渐传播的纸张技术,如何取代了沉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分析纸张在唐宋时期如何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选拔人才的范围得以扩大,并加速了官方文书和文学作品的流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可靠的记录载体。 第四章:印刷术的地震:知识的民主化与宗教改革 重点分析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剧烈冲击。研究印刷术如何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得《圣经》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直接挑战了教会对解释权的垄断。通过对比手抄本时代的知识垄断与印刷时代的知识爆炸,阐释其对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的催化作用。 第五章:二进制的幽灵:从打孔卡到数字世界的哲学基础 将目光投向近现代,探讨布尔代数和打孔卡技术如何奠定了现代计算的逻辑基础。分析信息处理的数字化趋势,如何将人类对知识的记录和检索方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并对传统社会中的“权威知识”概念提出了终极挑战。 第三部:《水权与权力:河流、灌溉系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本卷聚焦于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需求与实践,考察了大型水利工程如何成为早期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核心和维持工具。 第一章:尼罗河的馈赠:神权与水利工程的绑定 分析古埃及文明如何完全依赖尼罗河定期的泛滥。重点研究法老如何通过组织全境的堤坝和灌溉渠的修建与维护,确立了其作为“神之代理人”的地位。水利系统的规划成为国家行政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第二章:两河的挣扎:复杂的灌溉网络与城邦的竞争 对比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由于缺乏单一的、可预测的河流(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苏美尔城邦必须发展出更复杂、更精细的区域性灌溉网络。讨论这些水利系统如何引发城邦间关于水权和渠道维护的早期冲突,并催生了最早的成文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灌溉损害的条款)。 第三章:印加的梯田与山地水土保持 考察安第斯山脉文明,如何克服高海拔和陡峭地形的限制,通过精妙的梯田系统和复杂的引水工程,实现了高密度人口的定居。分析其“米塔”劳役制度如何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紧密挂钩,构建了一种非货币化的中央调配体系。 第四章:运河时代:连接大陆与重塑贸易格局 探讨人工运河的修建(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如何极大地缩短了全球贸易路线,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缘政治的平衡。分析水利工程从服务于农业生存,转向服务于全球商业和军事投送的范式转变。 第五章:现代水资源危机:跨界河流的冲突与全球治理的挑战 讨论在气候变化和人口激增的背景下,水资源日益成为国际冲突的焦点。分析当代跨国河流(如湄公河、尼罗河上游)的水坝建设如何引发上游国与下游国之间的外交与经济博弈,以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在未来文明存续中的核心地位。 本丛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基础设施”和“工具”的深度挖掘,揭示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些逻辑往往比帝王将相的更迭更具持久的影响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那些厚重的、需要慢慢品读的经典书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毕竟“文明丛书”这个系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庄重,没想到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出乎意料地亲切和生动。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更专注于描绘历史的细节,像是带着我们走过那些尘封的岁月,去探访那些已经被时间磨平的角落。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历史的气息,感受到那些先民在艰难环境中如何将最基础的食材变成赖以生存的食物,那种对生活智慧的赞叹油然而生。尤其是一些关于早期谷物处理方式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让我这个平日里只知道从超市买现成食物的人,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敬畏。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很深厚,没有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陈述,反而充满了叙事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追溯每一个发展环节背后的逻辑和偶然性,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比较保守的态度,总觉得历史题材很容易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和人名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研究的对象是深入到我们日常最细微之处的饮食构成。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重点放在哪个朝代发明了什么独特的烹饪技法,而是着眼于社会结构、气候变迁乃至于宗教信仰如何共同塑形了人们的餐桌文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地域差异的探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存压力,是如何在无形中催生出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这种对比分析让整个历史脉络变得立体而鲜活。读完之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究竟有多少是历史的必然,又有多少是偶然的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坐标系,让我们能够跳出自己所处的时代,用更宏观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非常发人深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是高水平的体现,那些穿插其中的插图和图表,绝非是简单的装饰品,它们是文字的有力补充和佐证。我注意到好几处地方,作者引用了一些考古发现的器皿复原图,配合着文字对早期烹饪工具的描述,构建出一种强烈的沉浸感。当我读到关于某种古老谷物如何通过复杂的工序转化为可食用的形态时,那些线条清晰的示意图简直是雪中送炭,让我立刻就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操作流程模型。而且,作者在引用文献时也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生硬的学术引用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整体而言,它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注重细节、并且对读者阅读体验高度尊重的出版物。它不是那种随便拿来翻翻的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边看边思考,甚至需要时不时对照图表去理解深层含义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将看似最不起眼的日常事物,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一种食物在数千年的时间长河中保持其核心的地位,并且不断适应和融合新的元素?作者对“持续性”和“变异性”的探讨非常精妙。他不仅梳理了技术层面的演进——比如火力控制、存储方式的改进——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比如,为什么在某些动荡的年代,这种基础食物反而成为了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纽带?书中对“集体记忆”是如何通过口口相传的烹饪技艺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分析,让我对传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父辈传下来的规矩,而是一种活着的历史,一种与生存紧密相连的文化载体。这种将人类最基本需求与宏大文明进程进行深度捆绑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非常值得反复玩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饥饿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食物的历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战胜困境、如何与自然达成复杂和解的历史教科书。作者没有回避早期人类生存的残酷性,那些关于歉收、饥荒、以及在资源极度匮乏状态下所爆发出的生存本能的描述,是如此的真实和震撼。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烹饪技巧的进步,都不是为了追求美味或享受,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每一份能量,以确保下一个黎明的到来。这种近乎原始的、对生存的执着,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迫使我重新审视现代生活的便利,反思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环境的谦卑态度。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力量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读完后,我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又增加了一个坚实而温暖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