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1
序章问题 / 1
光的奇异性?电子干涉?标准观点?深水?盒子中的猫?真实性的另一面?薛定谔猫的儿女
章古代光学 / 35
个现代科学家?从伍尔西索普到剑桥再到伍尔西索普?在牛顿的遮蔽下?牛顿的世界观?扬的观点?菲涅耳、泊松及亮斑?书籍装订商的学徒?法拉第的场?神秘的颜色?惊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第二章现代 / 73
以太之死?走向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洞见?超光速与时间倒退?进入光子世界?教爱因斯坦计算光子的人?有关光子与物质的新理论?量子电动力学的胜利?未来的光学
第三章奇异而真实 / 117
看到不可能的光?深入探索光子行为?兼顾双方?无中生有?“赶紧发送我,斯科特”?量子密码术?深入光子内部?观察量子?奇妙的电子回路?什么时候是光子?
第四章绝望中的补救 / 155
哥本哈根解释的垮台?我想,因此?冯?诺依曼的愚蠢的错误?不可分割的整体?宇宙的扩散?量子主题的多元性?绝望中的忠告?相对性的一个方面?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实验
第五章思考之思考 / 201
构造夸克?认识爱因斯坦?描述不可描述的?了解现实世界?进驻量子实在的整体进路
结语解决方案:我们这一时代的秘密 / 243
充分利用质量?把万有引力串起来?复杂性的简单方面?与宇宙握手?拿出时间去制造时间
参考书目 / 269
章 古代光学
牛顿的世界观
牛顿颜色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是对的,而且在于他得到结论的方法。在牛顿之前,哲学家主要是通过思辨来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例如笛卡儿虽然考虑了光传播的可能方式,但他并没有做实验来验证他的观点。当然,牛顿也并非个实验家,伽利略便在他对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运动方式的研究和单摆的工作中开创了实验的先河。但牛顿首先明确表述了科学方法的基础,即思想(假定)、观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现代科学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牛顿的颜色理论,产生于他不得不离开剑桥回家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所做的一系列实验。到1665年,一束阳光经过一个三角透镜后会变成一条像彩虹一样的光谱的现象已被普遍认识。对这一现象的标准解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白光代表纯净的,没有杂质的形式,经过玻璃则导致这种形式发生混乱。当光进入棱镜时,它会发生弯曲,然后沿一条直线到达三角形的另一边,在那里它再次弯曲后进入空气。同时光会发生扩散,从一个白色的光点变成一条彩色的线,沿三角形顶点向下,上面的光折曲小,在玻璃中经过较短的距离出射成为红光。在下面三角形的边要宽一些,光进入棱镜时要折曲的多一些,在玻璃中经过较长的距离到达另一边进入空气而变成紫色。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彩虹中所有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让光通过窗帘上的一个小孔射进来,把一个棱镜挡在光束前面,对着窗户的墙上就会出现彩色的光谱。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玻璃中传播距离短的白光变化小,成为红光,而传播距离稍长则变化稍大,是黄色,然后以此类推直到紫色。
实际上牛顿用自制的棱镜和透镜对这些观点进行了验证,通过改变透镜的形状,力图减小颜色的变化。他个区分了光谱中不同颜色的光,并命名了7种颜色(他有意选择了7种颜色,因为7是一个带有某种神秘意义的素数,如果你发现在彩虹中在蓝色和紫色之间难以区分单独的靛色,你不属于少数了)。
但是牛顿这次进行的重要的一个实验只不过是在个棱镜后面放了第二个棱镜,只不过放的方式不同,个棱镜尖朝上放,将一束光谱展开成彩色的光谱,第二个棱镜尖朝下放,将展开的彩色光谱变回了一束白光。虽然光经过了更厚的玻璃,但它并没有变得更混乱,而是回到了原来的纯净状态。
牛顿认为,这说明白光一点也不“纯净”,而是由彩虹中所有颜色的光混的,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时弯曲程度不同,但是在原来的白光中包含所有颜色的光。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因为它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项基础,而且还是建立在可信的实验基础之上。但牛顿并不急于向世界宣布他的发现,他在1665年所获得的对光本性的认识使他致力于一种新型望远镜的研究。
用大透镜做成的望远镜(折射望远镜)存在一个问题,因为透镜同样会把白光分解成有色的光谱。这样所观察的物体的图像上会产生彩色条纹,使图像模糊不清,使我们在观察星星时非常不便,这种现象称之为“色散”。牛顿发现要做出一个没有色散的透镜系统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如所谓的消色差透镜系统,是利用两片或多片折射性质不同的玻璃来制作望远镜,它不会产生色散),因此,牛顿设计并制作了用曲面镜而不是大透镜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
牛顿的反射器想法很简单,用望远镜后部的一片大曲面镜把光反射到一个斜度45角放置的平面镜上,使光改变方向穿过镜壁上的一个小孔射出来,观察者可以通过这个小孔来观察,而不必担心头部会挡住星光。这个想法十分卓越,因为它非常简单,但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一面的镜子是一项实验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工匠,牛顿自己动手完成了镜子。他做成了一台长约20厘米(6英寸)的仪器,这台仪器产生的图像比用四倍长的反射器产生的图像大九倍,而且没有色散。
这时,瘟疫已经渐渐过去,大学重新开学,牛顿回到了剑桥。他在1667年当选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同年,英国和荷兰爆发了战争,荷兰舰队在泰晤士成功地袭击了英国人,剑桥也听到了枪炮声,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牛顿断言荷兰取得了胜利(事实果然如此),这给他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由是,枪炮声越来越大,这说明战场越来越近,英军正在撤退。
到1669年,由于他在数学上的工作,牛顿的声望渐渐超出了剑桥的范围。同年,位卢卡斯数学教授,艾萨克?巴罗(于1663年任职)退休,实际上是为了牛顿。巴罗虽然是一位有成就的数学家,但他却有另外的雄心。他很快成了国王的牧师,然后是三一学院院长。他对亨利?卢卡斯——是他设立的卢卡斯教职——的遗嘱执行人有足够的影响,使得他的继任者也是一个三一学院人,并作为一个知名的数学家开始留下足迹。
这项任命保证了牛顿在剑桥的地位,但同时要求他作定期演讲。他期演讲的题目并不是数学而是光学和颜色理论,其中特别提到了透镜的色散问题。同时他自豪地向剑桥及周围的同事展示了他的新望远镜。实际上,现存的牛顿早的信(写给一个不知名者)写于1669年,主要内容就是描述望远镜。
1671年底,皇家学会(1662年正式建立,实际上已于1645年非正式成立)得知了这项非凡仪器的消息。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登堡要求看一下这台望远镜,巴罗代替牛顿把它交给了在伦敦的学会。1672年1月奥登堡给牛顿写了一封过分恭维的信,表达了学会对他这项发明的赞美,并告诉他,关于望远镜的消息已经通知了当时在巴黎的惠更斯。作为新式望远镜的发明者,牛顿逐渐开始享誉欧洲大陆。由于这项发明,他于1672年1月11日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并于数周后发表了他的篇物理学论文,形式上是给奥登堡的一封信,信中牛顿阐述了他的颜色理论。这篇论文于1672年2月19日发表在学会的“哲学会刊”上,并导致了牛顿次的学术争论。
罗伯特?胡克,生于1635年,死于1703年,当时是皇家学会的实验馆馆长。他在科学上已经久负盛名,并对光和颜色有自己的观点(他自己的光波动论发表于1665年,但没有惠更斯完善),他总希望自己的任何工作都能抢到优先权。在一封给牛顿的回信中以居高临下的措辞,他首先否定了光是由微粒构成的概念,并认为牛顿的颜色理论与粒子假设无关,并不值得如此夸赞,胡克用词尖刻,暗指牛顿理论中原创的东西是错的,而对的东西不是原创的。
争论的结果有两个:,它使牛顿从学术界躲避出来,把自己关在剑桥,很长时间里拒绝发表更多的东西(他把自己完善的光学理论留在手中,直到胡克死后,确信不会发生问题时才全部发表);第二是牛顿的那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尖刻地讽刺了胡克矮小的个子,同时暗指胡克才智不佳。(此句话与牛顿引力论无关,而是出自1675年他写给胡克的一封信,距他的《原理》一书发表有12年。关于牛顿与胡克争论的详情,参见格里宾的《寻找时间的边缘》章。)
另一项批评则使牛顿提出了对自己工作方法的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方法。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教士让?加斯东?帕拉第斯从巴黎给牛顿写了一封信,质疑了牛顿理论中几点牛顿认为恰当的方法。牛顿并没有把帕拉第斯当成傻瓜对待,而是回信详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写道:
“哲学和安全的方法似乎应该是,首先努力探索事物的性质,然后用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接着逐渐提出假设来解释这些性质。假设只能被用来解释事物的性质,而不是决定它们,它只是实验的奴仆。”(引自维斯弗《永不停息》,242页。)
这就是科学之全部。无论你的理论多么完美,如果它与实验不符,那它就不是正确的。例如,牛顿的光的理论(可能应称之为“假设”,当胡克用这个词来定性牛顿的思想时,牛顿很不高兴),它将折射归因于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的速度变化,但与惠更斯的理论不同,微粒说要求光在稠密的媒质中运动得更快。这就有了一种很明确的方法来区分这两种思想;如果牛顿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实验显示光在稠密的媒质中运动的更慢时,他肯定会接受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观点。
牛顿不仅建立了考察世界的科学方法,他(和惠更斯等同时代的人一起)还提出了个客观世界的模型,它表明宇宙遵守确定的规律(或定律),不同的现象,大到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小至光束的弯曲,都可以用这些规律来解释,而不必借助于反复无常的神的一时兴致。
17世纪的巨匠留给我们的图景常被十分准确的称为“时钟宇宙”,遵从永世不变的定律。但这里的时钟并不是现在的钟或手表的样子,一秒一秒地走过,实际上我们应该想象一下17世纪教堂里的那种大钟,按照惠更斯的设计,由一个巨大的钟摆驱动,包括很多连在一起的大小齿轮,不仅驱动了时间嘀嗒的流逝,同时还驱动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能让舞台上的圣人像跳舞,能撞击铃铛,在特定的时间产生特定的运动。17世纪的科学认为,与此类似的钟表系统支撑着行星绕太阳的运转以及其他自然现象。
在牛顿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中,点是宇宙中任何事物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正如教堂的大钟在舞台上人像的运动是可以预测的;第二点是用人脑可以理解的简单定律就可以理解宇宙是如何运作的。因此,尽管对光本性的进一步理解似乎表明牛顿的微粒说是错的,但与取得的成就相比,这似乎显得无关紧要,当然这仍然是很重要的一步。
引言 / 1
序言真实并不存在 / 3
部分量子理论 / 1
章光 / 3
是波还是粒子??波动理论的胜利
第二章原子 / 13
19世纪的原子论?爱因斯坦的原子论?电子?离子?X射线?放射性?原子的内部
第三章光与原子 / 25
黑体线索?不期而至的革命?h是什么??爱因斯坦、光和量子
第四章玻尔的原子论 / 39
电子的跃迁?得到解释的氢原子?一个偶然的要素:上帝的骰子?透视原子?得到解释的化学
第二部分量子力学 / 61
第五章光子和电子 / 63
光的粒子性?波粒二象性?电子波?与过去决裂?泡利和不相容原理?下一步去何方
第六章矩阵和波 / 82
黑利格兰德的突破?量子数学?薛定谔的理论?一次退步?量子调制术
第七章用量子进行调制 / 102
反物质?原子核的内部?激光器和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器?功能强大的显微术?超导体?生命本身
第三部分题外话 / 129
第八章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 131
不确定性的意义?哥本哈根解释?双孔实验?坍塌的波?互补性原理
第九章悖论和可能性 / 151
匣子里的钟表?“EPR悖论”?时间旅行?爱因斯坦的时间?无中生有?薛定谔的猫?参与的宇宙
第十章布丁的验证 / 185
自旋悖论?偏振方面的迷惑?贝尔实验?证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确认和应用
第十一章多个世界 / 203
谁观察观察者??薛定谔的猫?科幻小说?爱因斯坦了吗??回顾一下?埃弗雷特?我们的特殊位置
后记未完的工作 / 223
时空的扭曲?对称性破缺?超引力?宇宙是真空涨落的产物吗??膨胀和当今宇宙
参考文献 / 241
《寻找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的奇异世界》:
艾萨克·牛顿创立了物理学,实际上他创立了一切依赖于物理的科学。当然牛顿的工作也是在其他人基础上的,但正是由于他在300年前发现的运动三大定律及引力理论,才使科学走向通往空间飞行、激光、原子能、基因工程、化学及其他一切的里程。在200年的时间里,牛顿理论(现在称为“经典”物理)高高在上,处于统治地位;在20世纪革新中,对物理的见识已远远超过了牛顿时代。可是若没有那200年的科学发展,就不会有这种深刻的理论。本书不是科学史,它更关注新物理——量子物理,而不是经典思想。但就是在300年前的牛顿的工作中已有将要发生变革的迹象——不是出于其对行星运动及其轨道或是的三大定律,而是出于对光本质的研究。
牛顿关于光的想法多出于对固定形状物体及行星轨道的行为的看法。他认识到,我们日常对物体行为的经验可能是一种误导,一个物体或粒子在不受别的东西的影响时一定与在地球表面的粒子不同。这里,我们日常经验告诉我们,除非你去推一个物体,它会待在那儿不动,如果一旦你不推它,它就很快停止运动。那么,为什么像行星及月亮等物体却不停在它们的轨道上呢?有什么东西在推动它们吗?没有。这是因为行星处于它本来的状态,与外界没有联系,而地球上的物体总是相互关联着。如果我想将钢笔拉过桌面,我的推力与桌面同笔之间的摩擦力对抗着,正是这种力才在我不推动时让笔停下来的。如果没有摩擦,笔就会一直运动下去。这就是牛顿定律: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其上,一个物体总保持静止或以恒定的速度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外力(这里指推力)对物体的效果。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速度,速度的变化称为加速度;你将力除以物体的质量,就得到此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加速度。通常,第二定律被描绘为另一种形式: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物体是怎样反作用于推动它的物体的:对于每一个作用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我用球拍去打一个网球时,球拍推向网球的力刚好等于网球推向球拍的力,但方向刚好相反;在桌子上的钢笔,受重力向下压,其压力刚好等于桌面弹向它的力;火箭的燃气室中,爆炸过程产生的气体向后冲去的力则正好产生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推动火箭的力。
这些定律连同牛顿的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绕太阳及月亮绕地球的运动。适当地计人摩擦力,也就可以解释地球上物体的状况。这些就构成了力学的基础。但这仍有隐含的哲学上的困惑。根据牛顿定律,一个粒子的行为可根据其他粒子对它的作用力及它本身受到的作用力确定。那么如果能够知道这个宇宙所有粒子的速度与位置,就能够地预言每个粒子的未来行为,从而预言这个宇宙的未来。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宇宙就像钟表一样,被造物主上紧了发条放在那儿,沿着一条完全可以预言的途径运动呢?牛顿的经典力学提供了这种确定性宇宙观有足够多的支持,这两种图像给人的自由意志没有留下多少机会。是否我们真的就是沿着预设好的轨迹度过我们的一生而别无选择呢?多数科学家都同意让哲学家们去争论这个问题。而他们却全力转向20世纪新物理学的中心。
是波还是粒子?牛顿的粒子物理论是这么的成功,难怪当初解释光行为时,他也按照粒子论方法处理。无论如何,观察到的光是走直线的,并且光从镜面反射时如一个球碰在一个硬墙上一样。牛顿制造了台反射式望远镜,解释了白光是由七色光的,在光学中做了那么多工作,可他总是基于光是由一种称为微粒的小粒子流组成的假说。光线在穿过光疏质和光密质边界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正如光从空气到水或玻璃中变弯(这就是为何搅酒棍在酒杯或桶中看来是弯的),只要假设微粒在光密质中走得快一点就能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即使在牛顿时代,仍有与之完全不同的解释。
荷兰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生于1629年,比牛顿大13岁,是同时代的人。他得出一个观点:光并非是粒子流,而是一种波。就像水波在海面或湖面上传播一样,光通过一种不可见的“透明的以太”传播。就像在湖塘里扔一颗石子引起的波传播那样,光在以太中传播是从光源出发到各个方向的。波理论在解释反射和折射时能同粒子说一样合理。虽然说在光密质的物质中光波的传播速度不是加快了而是减慢了,在当时的17世纪没有办法测量光速,因此这方面的差别不足以区分这两种理论的优劣。可是,有一个关键的方面,在这点上可得到可以观测到的不同预测。
当光通过一个尖锐的边界时,它形成一个明显的边界影子。这极像粒子流的行为,因为它沿直线运动。
……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科学探险。它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我们带入到物理学的殿堂。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述“寻找时间的边缘”这个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宇宙观。它不仅仅是描绘了宇宙的广阔,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思考,时间在宇宙的尺度下,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有没有尽头?有没有起点?我们人类在其中,又渺小又伟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到宇宙的演化、黑洞的边缘,甚至是我们自身的生命历程。读到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星海之中,感受着时间的流逝,也思考着生命的意义。这种将科学知识与人生哲思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的是超乎我的想象。我之前尝试过一些科普读物,但很多都过于晦涩,读了几页就觉得云里雾里,提不起兴趣。而这本书,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的章节,它没有像其他书那样,只是简单地讲讲相对论的时间膨胀,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比喻和历史故事,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它讲到了古人如何测量时间,从日晷到原子钟,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人类智慧的演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像我们感觉的那样,是匀速流动的吗?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打开了,不再局限于日常的经验,而是开始从更宏观、更抽象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带着一丝哲学的深度,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总觉得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基础。这本书里关于“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的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没有教我怎么去解微积分,而是侧重于物理学家那种严谨、求证、不断质疑的精神。它提到了很多物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一步步的实验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举例说明,即使是那些看似颠扑不破的理论,也会有其局限性,都会面临被新的发现所挑战的可能性。这种对知识的谦逊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让我深受感动。它教会我,在面对问题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要多问“为什么”,并且要勇于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思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喜欢它那种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在探讨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时,作者并没有忘记人类自身的情感和困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薛定谔的小猫”这个思想实验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量子力学的叠加态,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方式。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剖析这个看似冷冰冰的科学实验,让我感受到科学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真的是全部的真相吗?有没有可能,在我们无法观测的维度里,存在着我们无法理解的可能性?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抽象物理概念,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知识的厚重感。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也非常舒适,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一丝哑光的质感,翻阅起来有一种温润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不会因为密集而产生阅读疲劳。而且,章节的划分也很有条理,即便里面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也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直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望而却步的人。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小径。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让人头晕的数学推导,而是从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概念入手,比如那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总觉得,科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冰冷的真理,更在于它如何能够用一种优雅且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解释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这本书的开头,无疑就成功地抓住了我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