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亲密伴侣——爱和婚姻的模式
定价:45.00元
作者:(美) 麦琪·斯卡夫(MaggieScarf)著,谢春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502702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美国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麦琪·斯卡夫关于两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刚一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全球热销30年。被美国媒体评为“应该人手一本”亲密关系经典。
本书包含大量详实典型的案例和简单有效的练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伴侣们明白婚姻关系中常见问题的深层原因,帮助伴侣们把握亲密关系在婚姻周期中的变化规律,从而提升感情关系,改善相处质量,*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经典之作,揭示了亲密关系中到底在发生着什么,伴侣双方在遵循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及其深层原因。
麦琪·斯卡夫——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在对200对夫妻的访谈以及32对夫妻的深度访谈基础上,以大量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简洁流畅的语言,解释了亲密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婚姻周期中是如何变化的。
更重要的是,她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能让夫妻们理解婚姻为什么经常失败以及如何取得成功。
目录
前言
引言
部分结为夫妻:过去的力量
第1章吸引
第2章过去和现在的交汇:家族谱系图
第3章自主和亲密
第4章爱是什么
第5章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第二部分伴侣们和第三方:情感三角
第6章婚姻是一个系统
第7章一种亲密关系系统:照料者和受伤的小鸟
第8章婚姻中的不忠
第9章情感三角
第三部分婚姻中的夫妻:婚姻问题,婚姻的解决方案
第10章婚姻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夫妻的共谋
第11章行为练习
第12章一种典型的模式:沉默寡言的丈夫和歇斯底里的妻子
第四部分性生活
第13章性的病症:心理问题,生理问题,还是两者都有问题
第14章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15章性治疗
第五部分孩子离家:转变的时刻
第16章第二次离家
第17章两个人的游戏
第六部分孩子离开父母后的岁月:夫妻间的重新整合
第18章婚姻中的争吵
第19章夫妻相处的五种方式
第20章“我们过得很愉快”
作者介绍
麦琪·斯卡夫(MaggieScarf)
麦琪·斯卡夫,美国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耶鲁大学乔纳森·爱德华兹学院的研究员,耶鲁大学惠特尼人文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她曾数次获得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国家媒体奖、福特基金会奖学金和哈佛大学新闻学尼曼奖学金。
她是6本两著作的作者,其中,《亲密伴侣——爱和婚姻的模式》和《未完成的事业——女性生活中的压力点》均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她的作品在英国、加拿大、德国、以色列、荷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法国和瑞典等多个国家出版,并广受好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戳我了,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多摩挲了几下。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那柔和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既专业又温暖的氛围,完全不像有些心理学书籍那样板着脸孔说教。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组抽象的图形,它们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关系中的动态平衡与张力,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对“亲密”这件事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装订得也很结实,翻页时那种流畅的手感,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对于我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光是放在书架上,那种视觉上的和谐感就让人心情愉悦。我觉得出版方在选择什么样的“外衣”来包裹这本书的内容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也间接传达了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让人更愿意投入到其中去探索那些关于爱与婚姻的复杂议题。
评分坦白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模式”这个词是持有一种抗拒态度的,总觉得那意味着被固化、被限制,缺乏自由的可能。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颠覆性的视角,将“模式”定义为一种“可被识别的结构”。作者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比喻,展示了我们如何在无意识中复制上一代的关系蓝图,或者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建立起一套防御性的互动程序。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关于“冲突的二次功能”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坏模式”,其实在深层次上满足了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将负面行为赋予积极意图的视角,极大地降低了自我谴责的强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伴侣那些令人头疼的习惯。这本书提供的工具不是教你如何“消灭”模式,而是教你如何“理解”模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温柔的重塑。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心思细腻的向导,穿梭于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而那位向导总能在关键时刻点亮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它不像那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指南,反而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停下来,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真实反应和潜意识模式。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很少使用过于戏剧化的语言去渲染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临床观察般的冷静,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情感机制。尤其是关于“依恋理论”在成年人亲密关系中的投射,那段描述让我醍醐灌顶,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几次关系中的固定剧本,那些反复出现的争吵点和逃避模式,一下子都有了解释的脉络。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阅读任何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都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展现出极强的可读性和亲和力,这在同类主题的出版物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让你感觉需要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才能勉强跟上节奏,相反,它更像是与一位非常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关于人生核心课题的对话。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期望管理”在长期关系中的重要性所做的详尽阐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完美化想象往往是关系破裂的隐形杀手,而这本书则脚踏实地地教导我们如何建立现实且富有弹性的共同愿景。读完最后一页,我没有那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的虚幻感,反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清醒:关系是一场持续的、需要投入注意力的劳动,但正因为有了像这本书提供的清晰地图,这场旅程才变得更加值得期待和充满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层次感,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对亲密关系的塑造,逐步深入到个体内部的心理动力学,最后落脚到日常互动中的具体技巧与调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大量穿插的案例分析,那些故事不是那种刻意编造的极端案例,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我们身边的事”。比如关于“责任分配与价值感”的那一章,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很多婚姻中的隐形不满,其实源于付出与被认可度的错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审视“交换系统”的建立过程。读完这一部分,我甚至有些冲动,想立刻回家找伴侣坐下来,用一种全新的、不带评判的视角,重新梳理一下我们之间那些长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互动规则。这不仅仅是学习,更像是一种实时的关系重构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