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 | ||
| 作者 | 中科協學會學術部 | ||
| 定價 | 18.00元 | ||
| ISBN號 | 9787504668400 | ||
| 齣版社 | 中科學技術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5-07-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膠訂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編輯推薦 | |
| 以“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為主題的中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分子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郭禮和教授等多位專圍繞“現代轉基因動物技術的發展趨勢”“愛有差等與敬畏生命—從中西不同倫理觀念看剋隆動物食品”“剋隆動物源食品現狀與未來”“哺乳動物剋隆技術及轉基因技術體細胞剋隆技術在牛羊繁殖生産中的應用”等話題,展開瞭充分討論。提齣瞭如下針對性建議:加強剋隆動物食品的相關研究,爭取在技術上取得地位;製定剋隆動物食品安全性的評估標準,包括剋隆食品的遺傳學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一係列評估;做好相關政策研究,對剋隆動物食品能否列入新資源食品給予解讀;加強剋隆動物食品的科普宣傳,幫助公眾瞭解剋隆與轉基因的概念,消除不要的疑慮。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 |
| 作者介紹 | |
| 部分專簡介 郭禮和:科技部“973”計劃谘詢組專、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藥評審專、中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上海聯乾細胞技術有限公司席科學等職。20 世紀60 年展DNA化學閤成和RNA 人工閤成研究;對酵母tRNA 人工閤成有傑齣貢獻,這是世界上**次人工閤成的天然核酸分子,該工作1988 年獲自然科學一等奬和陳嘉庚奬。20 世紀80年代初,在美創立瞭質粒上雙嚮DNA 測序法,改變瞭原有的單鏈DNA 測序法,3 篇有關研究論文被SCI(包括Nature、Science、Cell 等)科學期刊引用500 餘次,這項技術在生命科學和人類基因組研究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對生命科學發展起到瞭推動和促進作用。基因工程研發和生物技術産業化獲得重大成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重組人生長素基因工程産品獲衛生部新藥證書,在20 世紀90 年代已産業化,並獲中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二等奬;在上海市領導下,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與劉新垣院士閤作創立上海市生物技術工業園區;與施履吉院士等人閤作在*早(1985 年)開展轉基因動物研究,轉基因兔研究成果在1990 年獲得中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和施履吉院士閤作在我*早開展瞭異種器官移植和人工閤成染色體研究工作;提齣重組染色體技術概念,建立人類染色體庫,實施轉染色體工程,構建或創造人源化動物或新生命體。在神經遞質轉運蛋白研究領域在際上起步較早,有較大影響,發錶SCI 論文40 餘篇;在此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神經遞質轉運蛋白為靶點建立瞭神經藥物評價和篩選平颱,並且利用此平颱篩到許多新藥,申請瞭十餘項外。此外,在乾細胞研究領域也有諸多建樹,尤其在羊膜乾細胞研究領域已有許多研究成果,申請外發明5 項,發錶研究論文約30 餘篇。目前正在嚮臨床研究方嚮推進,同時創造性地開展瞭誘導性多能乾細胞(IPS)研究。曾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中科學院先進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科技攻關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馬育芳: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動物科學係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是繁殖生物技術與轉基因育種。自2002 年開始利用體細胞剋隆技術進行大規模産業化剋隆牛應用嘗試研究工作。在中農業大學讀博士期間利用體細胞剋隆技術進行轉基因豬的研究工作。目前負責在研的項目有轉基因重大專項“動物重要基因剋隆與功能驗證”和“環境友好型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中的子項目2 項,參與自然科學基金2 項及省部級課題5 項。至今已經發錶學術論文30 餘篇,其中SCI 學術論文14 篇。作為主要完曾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奬1 項、獲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奬1 項、獲得中華農業科技奬一等奬1 項、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1 項。參與獲得軟件著作權2 項、1 項。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許多關於未來科技和食品安全的討論。在當前全球麵臨糧食安全挑戰和可持續發展壓力的背景下,任何能夠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技術都值得關注。“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這個主題,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和爭議。我一直對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特彆是食品生産方式的議題非常感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剋隆技術在食品生産中的可行性,包括其技術壁壘、潛在的經濟效益以及對現有農業體係可能帶來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充分討論相關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影響,例如公眾的接受度、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客觀、深入的態度,為我們揭示這項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而引發更廣泛的社會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但同時也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剋隆動物作為食品,這聽起來既新奇又有些令人不安。我一直關注著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尤其是在食品科學領域。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資源的日益緊張,尋找可持續的食品生産方式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如果剋隆動物真的能夠成為未來的食品來源,那麼它將如何解決目前的糧食危機?它在安全性、營養價值方麵與傳統食品有何區彆?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會引發新的倫理道德睏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解答這些疑問,提供關於剋隆動物食品的科學依據、潛在益處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我期待作者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一復雜的技術話題,讓我們普通讀者也能對其有所瞭解。
評分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瞭解到這本書的。雖然我對“剋隆動物食品”這個概念還有些陌生,甚至帶著一絲的疑慮,但其“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的署名,讓我對其內容的可信度和學術性有瞭初步的信心。我一直認為,對於新興科技,尤其是可能對人類生活産生巨大影響的技術,我們需要有科學、理性的認識。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探討“剋隆動物食品”未來發展的平颱,這讓我非常感興趣。我期待它能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剋隆技術在食品領域的應用前景,包括其技術成熟度、成本效益、以及與傳統食品生産方式的比較。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觸及與之相關的倫理、法律和公眾接受度等問題,提供一個多角度的審視,幫助讀者形成一個全麵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用色大膽且富有科技感,中央的圖案暗示瞭生命與創新的結閤,讓人一看就心生好奇。雖然書名“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帶著一絲科幻色彩,但它引發瞭我對食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方嚮的深入思考。我一直對新興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很感興趣,而剋隆技術在食品領域的潛在應用無疑是一個充滿爭議但又極其重要的議題。我會在購買前,先仔細閱讀一下作者的背景介紹,瞭解他(她)在相關領域的專業深度和學術觀點,這對我判斷這本書的價值至關重要。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探討剋隆動物作為食品來源的可行性、倫理爭議、潛在的社會經濟影響,以及目前全球範圍內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法規進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這項技術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技術本身。畢竟,食品是我們生存的基礎,任何與食品相關的重大技術變革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審慎評估。
評分讀瞭這本書的導讀,我被其提齣的前瞻性問題所震撼。關於“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這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倫理、哲學、社會、經濟乃至我們每個人飲食習慣的復雜命題。我一直認為,人類的進步離不開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審視這些探索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本書的標題直擊要害,觸及瞭許多人可能從未深入思考過的領域。它似乎旨在引導讀者超越日常對食物的感知,去理解食物生産背後可能存在的顛覆性變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讓我有機會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與食物的關係,以及科技將如何重塑我們的餐桌。希望作者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最新的科研成果,為我們呈現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論述,讓我能夠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