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 | ||
| 作者 | 中科协学会学术部 | ||
| 定价 | 18.00元 | ||
| ISBN号 | 9787504668400 | ||
| 出版社 | 中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编辑推荐 | |
| 以“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为主题的中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分子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郭礼和教授等多位专围绕“现代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爱有差等与敬畏生命—从中西不同伦理观念看克隆动物食品”“克隆动物源食品现状与未来”“哺乳动物克隆技术及转基因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牛羊繁殖生产中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如下针对性建议:加强克隆动物食品的相关研究,争取在技术上取得地位;制定克隆动物食品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包括克隆食品的遗传学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一系列评估;做好相关政策研究,对克隆动物食品能否列入新资源食品给予解读;加强克隆动物食品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了解克隆与转基因的概念,消除不要的疑虑。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
| 作者介绍 | |
| 部分专简介 郭礼和:科技部“973”计划咨询组专、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药评审专、中细胞生物学学报主编、上海联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席科学等职。20 世纪60 年展DNA化学合成和RNA 人工合成研究;对酵母tRNA 人工合成有杰出贡献,这是世界上**次人工合成的天然核酸分子,该工作1988 年获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陈嘉庚奖。20 世纪80年代初,在美创立了质粒上双向DNA 测序法,改变了原有的单链DNA 测序法,3 篇有关研究论文被SCI(包括Nature、Science、Cell 等)科学期刊引用500 余次,这项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基因工程研发和生物技术产业化获得重大成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重组人生长素基因工程产品获卫生部新药证书,在20 世纪90 年代已产业化,并获中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上海市领导下,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与刘新垣院士合作创立上海市生物技术工业园区;与施履吉院士等人合作在*早(1985 年)开展转基因动物研究,转基因兔研究成果在1990 年获得中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施履吉院士合作在我*早开展了异种器官移植和人工合成染色体研究工作;提出重组染色体技术概念,建立人类染色体库,实施转染色体工程,构建或创造人源化动物或新生命体。在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研究领域在际上起步较早,有较大影响,发表SCI 论文40 余篇;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神经递质转运蛋白为靶点建立了神经药物评价和筛选平台,并且利用此平台筛到许多新药,申请了十余项外。此外,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也有诸多建树,尤其在羊膜干细胞研究领域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申请外发明5 项,发表研究论文约30 余篇。目前正在向临床研究方向推进,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研究。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中科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科技攻关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马育芳: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繁殖生物技术与转基因育种。自2002 年开始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克隆牛应用尝试研究工作。在中农业大学读博士期间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转基因猪的研究工作。目前负责在研的项目有转基因重大专项“动物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和“环境友好型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中的子项目2 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2 项及省部级课题5 项。至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其中SCI 学术论文14 篇。作为主要完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 项、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 项、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项。参与获得软件著作权2 项、1 项。 |
| 序言 | |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这本书的。虽然我对“克隆动物食品”这个概念还有些陌生,甚至带着一丝的疑虑,但其“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的署名,让我对其内容的可信度和学术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认为,对于新兴科技,尤其是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我们需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探讨“克隆动物食品”未来发展的平台,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期待它能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克隆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其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益、以及与传统食品生产方式的比较。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触及与之相关的伦理、法律和公众接受度等问题,提供一个多角度的审视,帮助读者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用色大胆且富有科技感,中央的图案暗示了生命与创新的结合,让人一看就心生好奇。虽然书名“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带着一丝科幻色彩,但它引发了我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我一直对新兴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感兴趣,而克隆技术在食品领域的潜在应用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极其重要的议题。我会在购买前,先仔细阅读一下作者的背景介绍,了解他(她)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深度和学术观点,这对我判断这本书的价值至关重要。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探讨克隆动物作为食品来源的可行性、伦理争议、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目前全球范围内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法规进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毕竟,食品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任何与食品相关的重大技术变革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审慎评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同时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克隆动物作为食品,这听起来既新奇又有些令人不安。我一直关注着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在食品科学领域。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寻找可持续的食品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如果克隆动物真的能够成为未来的食品来源,那么它将如何解决目前的粮食危机?它在安全性、营养价值方面与传统食品有何区别?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引发新的伦理道德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问,提供关于克隆动物食品的科学依据、潜在益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我期待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一复杂的技术话题,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对其有所了解。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导读,我被其提出的前瞻性问题所震撼。关于“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涉及伦理、哲学、社会、经济乃至我们每个人饮食习惯的复杂命题。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审视这些探索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标题直击要害,触及了许多人可能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领域。它似乎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日常对食物的感知,去理解食物生产背后可能存在的颠覆性变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以及科技将如何重塑我们的餐桌。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论述,让我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许多关于未来科技和食品安全的讨论。在当前全球面临粮食安全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压力的背景下,任何能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技术都值得关注。“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这个主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争议。我一直对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特别是食品生产方式的议题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克隆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可行性,包括其技术壁垒、潜在的经济效益以及对现有农业体系可能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充分讨论相关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例如公众的接受度、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客观、深入的态度,为我们揭示这项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引发更广泛的社会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