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员素质测评
定价:59.00元
作者:刘琦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9787514191653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kai本:16kai
商品重量:0.4kg
无
《人员素质测评》共十章,大体上分为理论、测评技术和测评质量评价及应用三大部分。全书以基本理论导入,侧重于探讨测评技术和方*,并以测评结果的质量分析和在现实中运用结束。三大部分本质是围绕着人员素质测评是什么、人员素质测评如何操作以及人员素质测评在现实中如何应用而展kai的。该书兼顾了技术性、操作性与理论性,案例选取中区分了企业和公共部分素质测评的差异。
无
刘琦,中南财经政*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生。主持研究生guo家创新课题1项,参与guo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多项省部集课题。2015年6月-2016年6月公费访学美guo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商学院。论文《流程主导的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研究》获2014年度湖北省人力资源年会博士论文1等奖。
《人员素质测评》:
行为事件访谈*的SHOU要步骤是定义绩效标准,即确认标准或评估方式,以界定所研究的工作上的杰出绩效与1般绩效。理想上的评估方式为评量“具体的”成果,诸如业务经理的业绩或获利资料、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与出版物等。如果具体的绩效标准无*取得,则老板、同事、部属或顾客所*议的评估项目或评分也可以加以运用。研究显示同事所给的标准评分具有高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他们的评分可以预估具体的绩效。各项研究结果显示,杰出主管的部属认为他们的士气较高,这与组织气候或工作满意度调查的结果1致。为某项工作定义绩效标准(而且是正确的绩效标准)*为重要。杰出绩效者的胜任特征模型,应该就是甄选这些人时所使用的标准,如果使用错误的标准,比方说,以个人受欢迎程度而非绩效为主,则模型也将会因此而找出错误的能力了。
理想上,每个工作的研究样本都应该包含到少20个对象:12名杰出表现者与8名1般表现者。这个数字足以做简单的能力假设统计检验(像是杰出表现者与1般表现者能力等集平均值差异之T检验、X、多变量分析或区别函数分析)。规模更小、不做统计分析的样本(如6个杰出表现者与3位1般表现者),则可以*goxg宝贵的质化资料,让我们了解某组织所要求的能力为何,比方说在某个特定工作上,影响力这项能力的作用为何。对规模较小的样本而言,在数量上,每1.5个1般表现者应对应2个杰出表现者。
该方*的主要步骤是:①确定绩效标准;②选择效标样本(即绩优组和普通组);③获取效标样本的胜任特征的资料(主要的方*是进行行为事件访谈);④分析数据资料并建立胜任特征模型;⑤验证胜任特征模型。
时堪(2002)利用此种方*将20名中guo通信业高层管理者划分为组和普通组,对其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参照胜任特征辞典进行编码,并对编码1致性进行检验,由此建立了我guo通信业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段元花(2007)通过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利用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等统计分析,得到陕西省公务员胜任特征由专业素养、价值取向、个人成熟、关系建立、意志品质、挫折应对、成就导向七个维度构成。李静、李雪梅(2007)采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因素分析和检验的方式对能力测度指标进行调整、增补删节和归并,访谈与问卷调查对象覆盖研究人员和各类公务员,后抽象概括出5个维度28个能力元素作为公务员能力测度指标。
2.专家评价*
也称专家协助,即研究人员邀请1群专家,请他们脑力激荡,决定哪些是完成工作任务(低要求、工作等集)与杰出表现者的特色。这些专家可能是研究对象的直属主管、该工作的*集明星或外部专家,也可能是十分了解该工作的人力资源专家。专家会依照各项特色对完成工作的重要性,做优先顺序排列。
专家协助的优点是能快速、有效搜集到大量的宝贵资料;专家会对能力概念、评估方式与变项等有进1步的了解,他们的参与可以协助大家对研究结果产生共识,并支持研究结果。专家协助的缺点是可能使用传统或大家信以为真的价值。这些价值听起来很悦耳,也符合组织的传统,但是却无*预测能力表现。比方说,的军事*导人深信,道德、勇气对军官很重要,但是行为事件访谈却发现事实恰巧相反。在陆军与嗨军军官1000件以上的关键事例中,道德或伦理抉择只出现过几次。军官面对道德议题的机会并不多,也不认为类似的决定对工作很重要。研究显示他们会将类似的决定看成是管理上的议题,而非道德议题。后来研究人员使用行为事件访谈的另1种方式,试图找出军官实际使用的伦理与道德能力是哪些。这次访谈人员不依照平常由受访者发表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事件,而是*出他们认为在工作上困难的道德或伦理决定为何。事件分析再次显示,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专家因缺乏心理学或技术方面的词汇,所以忽略掉重要的能力要素。比方说,杰出的家具业务人员有1项称为“诱导视觉与触觉想象”的能力,意思是他们会思考到颜色如淡紫色、暗灰色、红褐色,与触觉如突起、丝绸质感、不匀称。他们也会设*让顾客跟他们的思考方向1致,接着引导他们去看特定的家具。研究人员所找的专家可能不了解“诱导视觉与触觉想象”这项能力,因而忽略这项重要的能力。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整体色调稳重又不失活力,书名“人员素质测评”的字体清晰醒目,一看就知道是关于一个专业领域的探讨。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厚实且带有轻微的纹理,翻阅时不会有廉价感。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许多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但实际阅读后,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在进行冷冰冰的学术讲解。他擅长运用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人员测评方法。书中穿插的图表和数据分析也做得十分到位,逻辑清晰,直观易懂,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书中提出的各项指标和评估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不同测评工具时,会深入分析其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实用,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指导意义的书籍。即使是对这个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并从中获得切实可用的知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这个在任何组织中都至关重要的元素。作者并没有将人员素质简单地定义为某种固定的标签,而是强调了其动态性、多维度以及与具体情境的关联性。书中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以往对员工的评价可能过于片面和主观,未能充分发掘其潜在的价值和成长的可能性。作者提出的“素质模型”的概念,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他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素质指标,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指标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行为学依据,这让整个理论框架显得更加坚实可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境化测评”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脱离了具体的工作岗位和业务需求来谈素质,是毫无意义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测评方案,这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进行一场思维的革新,它让我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既严谨又不失人情味。作者在阐述专业知识时,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细致的推敲。但他并没有因此牺牲文章的可读性,而是巧妙地将一些晦涩的理论融入到生动的语言之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主题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这让我感觉作者紧跟时代潮流,对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测评工具的优劣时,表现出的那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他不会简单地褒贬某个工具,而是会深入分析其适用的范围、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最大化其效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些真实的经历让整本书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也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切实提升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佳作。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人员素质测评”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明确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化的理解。这本书则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层层剥茧地揭示了人员素质测评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应用。我特别惊喜于书中对不同测评方法的详细介绍,无论是经典的心理测量,还是新兴的行为事件访谈,抑或是360度评估,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和应用指导。让我感到非常有用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细节,比如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面试、如何解读评估结果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实操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避免测评中的偏差”的章节,这让我意识到了以往自己在评估他人时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并学会了如何更加客观和公正地看待个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员素质测评并非一个简单的量化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细致的操作。
评分拿到这本《人员素质测评》,我本来是带着一种“看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的心态,没想到却收获颇丰。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测评局限于僵化的指标和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将“人”的温度和成长性融入了整个测评体系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素质的动态发展”这一理念,这让我意识到,测评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选人”,更是为了“育人”,通过测评来发现员工的潜力和发展方向,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书中关于“情境化测评”的论点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觉得那些测评方法有点“千篇一律”,看完这本书才明白,真正有效的测评,一定是与具体的岗位需求、组织文化以及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设计和应用最适合的测评工具,这对于我理解和实践测评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测评方法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识人、用人、育人”的智慧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