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2-01 |
| 作者:任万平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156850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清代宫廷与外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欧美的新式物品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输入皇宫,这些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貌,也反映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本书以故宫所藏外国文物为起点,对清代的朝贡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元素做了研究探讨。
《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这个书名,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在不经意间交织的世界。我之所以对此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具体的、可见的物质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信息着迷。17、18世纪,那是一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但物质交换却日益频繁的时代。我想象这本书会详细梳理,例如,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是如何成为欧洲王公贵族们炫耀财富和品味的象征,它们的设计元素和烧造技艺又是如何被欧洲人所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我也很好奇,西方世界的一些新奇物品,如钟表、玻璃制品,甚至是一些新的动植物,又是如何被中国的宫廷所引进,并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详尽深入,应该会包含大量的史料研究,比如通过描绘具体某一批货物的海上运输过程,或者某一次宫廷宴会上的陈设,来展现这种物质交流的生动图景。它不应该仅仅是静态的描述,而是应该动态地展现这些物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生命轨迹”,它们是如何被理解、被使用、被改造,甚至是引发新的文化潮流。我期望能读到关于这些物质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评分《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这个书名,光听着就充满了想象空间。17、18世纪,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碰撞的时代,东方与西方,虽然隔着遥远的距离,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互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那个时代,物质的流动是如何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纽带”。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精美工艺品,是如何远渡重洋,进入欧洲宫廷,成为当时贵族们追逐的时尚潮流,甚至是激发了欧洲本土工艺的创新。同时,我也很想知道,西方世界的一些新奇物品,比如精密的钟表、华丽的玻璃器皿、或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又是如何被引入中国宫廷,为帝王将相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甚至是在艺术和技术上产生影响。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关于这些“物品”本身的介绍,更应该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例如,一件瓷器上的纹饰,在东方和西方分别被赋予了怎样的解读?一种香料的传播,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饮食习惯和社交礼仪?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从文献、艺术品、甚至考古发现等多方面进行佐证,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物质交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思想观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外文化交融史。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个标题勾勒出的画面感非常强:金碧辉煌的宫廷,与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两者之间,是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物质流转。17、18世纪,正是东西方世界开始更深入接触的关键时期。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深入挖掘当时中外宫廷之间,或者说,代表当时两国最高生活水准的阶层之间,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物品进行“对话”的。是来自东方的精美丝绸、瓷器、茶叶,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为西方贵族带来了新鲜感和异域情调?还是西方传入的钟表、望远镜、油画颜料,甚至是当时的新奇水果,如何丰富了中国宫廷的陈设和生活?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这些物品,而是能深入分析它们如何被理解、被接受、被模仿,甚至是被“本土化”。例如,一件中国瓷器在欧洲被用作什么?它所代表的东方美学是如何影响了欧洲的洛可可风格?反之,一件欧洲的油画,又是如何被中国宫廷的画师所学习,并融入中国画的创作中?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对这些物质的“前世今生”进行细致的考证,从文献、考古、艺术品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的精彩史书,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微妙而深刻的互动。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这个书名,恰恰预示着一种深入浅出的视角。17、18世纪,那是东西方世界都经历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欧洲正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萌芽中跃跃欲试,而中国则处于康乾盛世的尾声。这样的背景下,物质的流动,自然成了两个世界交流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我迫切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洋玩意儿”如何悄无声息地进入中国宫廷,又如何被皇室贵族所喜爱和接受,甚至是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反过来,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精美工艺品,又以怎样的姿态漂洋过海,登陆欧洲,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大概率不会止步于对器物的简单罗列,而是会像一位敏锐的侦探,追踪这些物质的“身份”和“经历”,探究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形记”。例如,一件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欧洲宫廷中是被当做珍贵的艺术品摆设,还是被模仿制作?在中国,一件来自欧洲的珐琅彩,又引发了怎样的工艺革新?我想象中的内容,会充满细节,从皇室收藏的清单,到商贸往来的记录,再到当时的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对这些异域物品的描绘,都可能成为解读的线索。这不仅仅是关于“物”的故事,更是关于人、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对历史,尤其是那些隐匿在宏大叙事下的细节充满好奇的读者,这个主题似乎直击了我内心深处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迷恋。试想一下,在那个全球联系尚不发达,却又暗流涌动的时代,东西方的宫廷之间,通过何种具体的物件,传递着各自的审美、技术与生活方式?是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征服了西方的贵族?还是西方传入的钟表、玻璃器皿、新奇的动植物,为东方的宫廷生活带来了别样的色彩?17、18世纪,这正是一个西方世界经历启蒙运动,东方帝国走向晚期辉煌的时期,两者的交汇点,无疑是文化史上一段极为精彩的篇章。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物质交流的具体案例,比如某件瓷器的流转路径,某一种香料的传播过程,甚至是某一种服饰元素的相互影响。它不应仅仅停留在物品的陈列,更应该挖掘这些物品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它们是如何被理解、被模仿、被改造的,又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猜想,通过这些物质的“翻译”和“对话”,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乃至地理认知是如何受到影响和改变的,从而对那个时代的中外关系有一个更加立体和生动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