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北京丧葬史话
定价:24.00元
作者:李劭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17078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八宝山的变迁见证北京殡葬业的发展,个性化名人墓地体现北京丧葬文化,移风易俗改变老北京丧葬传统,旧时的丧葬包含着封建法权意识。
内容提要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目录
章 老北京的丧俗特点
一、满族人丧葬的老礼——讲究一个“孝”字
二、汉俗强调“重殓厚葬”
三、民间治丧的组织形式
四、丧礼中浓重的封建法权意识
五、旧式丧礼的落后性
六、老北京望族与寺庙停灵
七、清末民初北京停灵,办丧事的庙宇
八、老北京时期的国葬
九、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
十、老北京的公葬与贫葬
第二章 老北京的墓葬文化
一、中国古墓葬的实质——亲情与权力
二、古墓葬客观上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三、中国墓葬尊崇长幼尊卑
四、墓葬的规则
五、京西王爷坟见证昔It气派
六、老北京文化名人墓地
第三章 新中国移风易俗倡导丧事简办
一、年代丧葬提倡火化,中央领导带头移风易俗
二、现今依然遵从的丧仪和志哀仪式
三、殡葬服务的社会功能
四、殡葬服务逐步走向“人性化”
五、逝者适度,活人满意——办丧事的学问
六、老百姓全面接受新的丧葬形式
七、观摩葬礼、扫墓是一种教育手段
八、丧葬事业的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
第四章 伟人、名人、平凡人的身后事
一、中央领导人只有毛的没有火化。这违背了他的意愿
二、骨灰人海,全国人民动容
三、邓骨灰撒海——的唯物主义者的高尚情怀
四、马季葬礼——享受人民艺术家的待遇
五、永远的“左后卫”姜杰祥
六、人民好教师孟二冬
七、人民好军医华益慰
八、影星傅彪
九、人民警官石福胜
第五章 八宝山的变迁与发展
一、褒忠护国祠改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二、八宝山的三个墓区
三、骨灰堂按级别分类
四、八宝山——北京殡葬发展的缩影
五、八宝山已成殡葬标杆
六、高级人才成就现代殡葬产业
七、今日殡葬工风采
八、殡葬业总体发展向上,难掩弊端
第六章 值得关注的“真空地带”
一、临终关怀事业
二、怎样看待“死亡教育”
三、众说纷纭的安乐死
四、丧事纠纷的法律处理
五、丧事礼金分割闹人心
六、北京宠物万,“身后事”难了
第七章 北京殡葬业发展任重道远
一、老百姓期待打破殡葬垄断
二、监控市场,制定指导价
三、公益性墓地在北京市推广建设
四、加强沟通,让更多市民了解殡葬业
五、心理咨询师应做好悲伤辅导
六、把“清明经济”搞出中国特色
七、引导文明办丧事,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过报纸、杂志、出过书、涉足过体育产业市场。现在担任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深邃的蓝色背景上,几笔写意的水墨勾勒出古朴的建筑轮廓,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他没有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关于告别与铭记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清末民初时期丧葬习俗的描写,那种一丝不苟的礼仪,那种家族成员间的守望相助,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已久的温情。作者仿佛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将那些繁复的仪式、哀伤的哭腔、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敬畏与不舍,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胡同深处,听着远处传来的哀乐,看着送葬队伍缓缓前行,感受着生命轮回的脉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思考死亡,以及我们与逝去亲人之间那份永恒的连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是如此的片面和刻板。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是北京城市肌理下,一种鲜为人知的“生老病死”中的“死”的侧面。我一直以为,历史就是宏大的事件和政治的变迁,但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最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那些与死亡息息相关的仪式和习俗。他从非常细微的角度切入,比如丧葬用品的制作、守灵的细节、甚至不同阶层在丧葬上的差异,都做了深入的考证和有趣的解读。我读到关于过去人们如何为亲人准备最后的安息之所,如何用音乐和舞蹈来告慰亡灵,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新奇。书中的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故作高深,读起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的所见所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另一张面孔,一张更加真实、更加有温度、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的面孔。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学中的“微观史”和“社会史”领域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它并没有试图去解释某一个朝代的兴衰,或是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丧葬。作者以北京这座城市为载体,通过对历代丧葬制度、习俗、以及相关文化元素的梳理,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死观念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志的引用,这些细节让整个研究显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比如,书中对过去人们在丧葬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禁忌和习俗的解释,让我对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民间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文,它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丧葬史”这个题材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它可能过于沉重和压抑。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不失严谨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在告别生命这件事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被书中关于“孝道”的阐释所打动,那些在亲人离世后,子女们如何用尽心力去完成各项仪式的细节,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亲情的重视。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风水”和“祭祀”的说法,这些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迷信,但在当时,却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延续和祖先敬仰的美好愿望。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过去北京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寻找内心的慰藉和秩序。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思考人生意义的阶段,而这本书的到来,仿佛是命中注定。作者以北京这座厚重的城市为背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关于生命终结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丧葬习俗演变的描写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古代贵族奢华的葬礼,到普通百姓朴素的告别,再到近现代观念的冲击和改变,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的丧葬仪式和习俗的考证,更是让我惊叹于历史的丰富和多元。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叙事,引导读者去体会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去理解告别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