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舟唱晚
2.浏阳河
3.汉宫秋月
4.高山流水
5.香山射鼓
6.蕉窗夜雨
7.洞庭新歌
8.出水莲
9.丰收锣鼓
10.寒鸦戏水
11.春到拉萨
DVD 2
1.战台风
主讲:林玲,中国当代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早年师从潮州古筝名家杨秀明,一九七七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一年转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曹正、邱大成、李婉芬教授及古筝名家项斯华等。一九八五年大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被推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免试的古筝研究生,一九八七年以学术论文《论潮州筝演奏艺术》获硕士学位。
作为中国艺术家小组和中国弹拨乐团的成员,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先后出访了奥地利、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美国、泰国、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受到高度赞誉。一九九五年在台湾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反映如潮,被当地评论家称为“林玲的演奏富于灵感,细腻高雅,技术和激动人心的音乐,令人难忘”。
执教十余年来,她的成绩斐然,学生多人、多次在的古筝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有的已成为音乐院校的古筝教师。除教学和演出外,林玲还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古筝考级教材的主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教材编委等职。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浮躁的速成手册,而是沉下心来打磨技艺的良师益友。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厚实的质感,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即便是长久翻阅也不会轻易磨损,这对于经常练习的乐器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内页,排版布局非常讲究,谱例清晰易读,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学习的部分。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指法讲解上的细致程度,对于古筝的每一个基本功——按、滑、揉、颤,都配上了极其详尽的图文解析,甚至连手指的力度、角度,都有明确的指示。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弹”的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耐心地在你身边,手把手地纠正你每一个不规范的动作。我试着跟着它的教程练习了一些入门曲目,发现按照书中的节奏和步骤来,效率确实高了不少,那些原本觉得拗手的指法,在系统的训练下,逐渐变得顺畅自然起来。这本书的体系性构建得非常好,从最基础的音阶琶音练习,到复杂的复调技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脉络感,不会迷失在海量的技巧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精髓,我认为在于它对“示范”这一环节的极致追求。在学习古典乐器时,光看文字和五线谱(或简谱)是远远不够的,声音的模仿和节奏的感知至关重要。这套教材将“讲解”和“示范”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清晰地划分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界限。我发现,每当书中介绍到一个新的技法或者一个难点段落时,紧接着就会有配套的音频或视频(此处是假定DVD内容)来即时印证。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对于纠正初学者听觉上的偏差,是极其有效的。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流派演奏风格的区分介绍,比如同样是表现“悲凉”的情绪,川派和客家派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书里用对比性的示范让我们得以清晰地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别,而不是盲目地套用一种模式。这对于想要形成自己独特演奏风格的进阶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没有强迫你复制任何一位大师的演奏,而是提供了丰富的“调色板”,让你自己去调配出最符合自己理解的音色。这种开放性的引导,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自主探索欲。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选曲上的独到眼光。它并非简单地堆砌一些耳熟能详的“网红”曲目,而是精心挑选了一批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能在技术上层层递进的经典作品。从较为舒缓的入门曲开始,逐步过渡到需要复杂轮指和快速拨奏的代表作。例如,对于像《渔舟唱晚》这种需要大量生态模仿和快速音群的曲目,书中的讲解就非常到位地处理了换把位的平滑过渡问题,这是很多其他教材容易忽略的实际操作难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几首相对小众,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这些曲目不仅丰富了我的曲目库,更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古筝艺术的多元面貌,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特色。每一次攻克一首新曲目,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的艺术探险,而这本书就是最可靠的地图和指南针,它确保我在探险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正确的演奏规范,避免养成难以纠正的坏习惯。
评分我对这套教材的“循序渐进”理念深表赞同,它完全抛弃了那种“一口吃成胖子”的速成心态,而是将复杂的古筝演奏艺术拆解成了无数个可消化的小模块。比如在讲到传统曲目《高山流水》的意境表达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弹奏”的答案,而是先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探讨“意境的形成”与“音色控制”之间的关系。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指尖的机械运动上,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弹”以及“弹出来应该是什么感觉”。我过去一直觉得自己的演奏总少了那么点“味道”,总像是照着谱子在“演奏”,而不是在“表达”。但通过这本书对力度变化和速度控制的精妙指导,我开始领悟到,演奏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渐强渐弱和气息处理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乐句的收束处理,书中的建议直接点醒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让我意识到,收尾往往比起头更需要技巧和耐心。这套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教授技术,更是在培养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和文化底蕴,这一点是许多市面上只关注指法和速度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编排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极大的尊重与敬畏,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教学材料,更像是一部值得收藏的艺术参考书。从装帧的细密纹理到内页插图的艺术性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匠人精神”的推崇。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编著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严谨态度,他们似乎在极力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误解的模糊表述。每一个技术名词都有明确的出处和解释,甚至连某些流派的演奏习惯差异,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你一目了然。对于像我这样,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希望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习筝者来说,这种高度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能够以更专业、更审慎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音符,不再满足于“弹响了”,而是追求“弹对了”、“弹美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最扎实的理论基础,去承载最灵动的艺术表达,是值得所有古筝学习者珍藏的案头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