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信与网络 9787111519522

绿色通信与网络 97871115195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于非F.Richard Yu 等 阚江明 著
图书标签:
  • 绿色通信
  • 绿色网络
  • 5G
  • 物联网
  • 节能
  • 低碳
  • 通信工程
  • 网络工程
  • 信息技术
  • 无线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9522
商品编码:298667866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绿色通信与网络 作者 (加拿大)于非(F.Richard Yu) 等 阚江明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519522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绿色无线通信与网络、绿色有线通信与网络和智能电网通信与网络三部分,每一部分又从通信与网络的建模、分析、设计、管理、开发、算法优化、协议和结构来分析通信与网络系统的能源效率、中继技术和跨层设计与优化,进而提高节能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电能效率。同时本书既介绍了绿色通信与网络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又介绍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智能电网相关工作的工程师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能源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从事绿色通信与网络相关工作科技人员的辅导材料。

   作者简介

F.Richard Yu是加拿大渥太华市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系统和计算机工程系的一名副教授。2003年,他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2~2004年,他参与了瑞典隆德爱立信公司的第三代蜂窝网络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05~2006年,他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创业公司研发无线通信技术和该领域更为先进的技术。2007年,他加入了加拿大渥太华市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系统和计算机工程系。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跨层设计、安全性以及无线网络中服务质量的部署。
他分别获得了2012年的卡尔顿研究成就奖,2011年安大略省的早期研究者奖,2010年的IEEE/IFIP TrustCom贡献奖,2009年的加拿大创新基金会颁发的领导机会基金奖,2009年IEEE/IFIP TrustCom以及2005年网络研究国际大会的论文奖。
Yu博士是IEEE的高级成员,他同时担任多个期刊的编委,包括IEEE车辆技术、IEEE通信调查和教程、ACM/Springer无线网络、EURASIP无线通信网络、点对点模式及传感器无线网络、Wiley安全和通信网络期刊,以及无线通信和网络国际期刊。他还担任IEEE系统杂志的智能电网通信系统研究方向特刊的客座编辑。他曾担任众多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委员,如3届IEEE CC、2012年INFOCCSES、2012年ICCG、2012年VTC、1届Globe、2011年INFOG、2010年INFOCW、2009年IEEE IWCMC、2008年VTC和2007年WINITS等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共同主席,以及2010年ICST Qshine的出版主席和2009年ICUMTCW会议的联合主席。
Xi Zhang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西安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利哈伊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并获得安娜堡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系统)博士学位。
他目前是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网络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副教授和主任。1984~1989年,他任北京信息技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系统工程部门助理教授和主任。通过中国教育委员会奖学金的资助,他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电气工程学院和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进行了深造。他参与了新泽西美利山AT&T;贝尔实验室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研究部门和新泽西弗洛厄姆公园AT&T;实验室的研究。他发表了200多篇无线网络和通信系统、移动计算、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建模、统计通信、*信号处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领域的论文。
Zhang博士主要研究移动无线多播网络和系统领域,曾获得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他是IEEE通信协会特聘讲师。他曾获得2007年IEEE GLOBE、2009年IEEE GLOBE和2010年IEEE WC论文奖。他在2006年因其研究方面的优异表现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工程学院站获得了TEES优 秀青年教师奖。他目前担任或曾担任IEEE通信的编辑、IEEE无线通信的编辑、IEEE车辆技术的副主编、IEEE通信期刊特刊高速车辆的宽带无线通信的客座编辑、IEEE通信期刊特刊无线视频传输的客座编辑、IEEE通信的副主编、IEEE通信杂志特刊合作无线网络的发展客座编辑、IEEE通信杂志特刊下一代CDMA与4G无线应用的OFDMA的客座编辑、
John Wiley杂志的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方向的编辑、计算机系统网络和通信期刊的编辑、John Wiley杂志安全和通信网络的副编辑、计算机通信领域Elsevier期刊编辑,Elsevier旗下的计算机通信研究方向的编辑、John Wiley期刊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的特刊下一代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的客座编辑。
他经常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提案审查小组工作。他是现任且曾担任2011年IEEE GLOBE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TPC)主席,2012年IEEE INFO的技术方案委员会的区域主席,2012年INFO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绿色网络和智能电网工作组的联合主席,2012年IEEE ICC绿色通信与网络工作组的TPC联合主席,2011年IEEE INFO绿色通信与网络工作组的联合主席,2011年IEEE ICDCS数据中心的性能工作组的TPC总联合主席,2011年ACM MobiCom会议的分组会/展示组/海报组主席,2010年IEEE INFO的TPC副主席,2010年ACM Qshine的总主席,2009年IEEE INFO小型会议的TPC联席主席,2008年IEEE GLOBE会议的无线通信研讨会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8年IEEE GLOBE会议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研讨会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国际跨层优化无线网络研讨会的研讨会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 IWCMC会议的TCP主席,2008年IEEE INFO的展示组/海报组主席,2007年IEEE INFO的学生旅行资助联合主席,2010年ACM Qshine主席,2007年IEEE ICC的联合主席,2007年IEEE/ACM MSWiM和2006年IEEE Qshine海报组主席、Qshine执行委员会联合主席,2007年IEEE/ACM Qshine和2005年WirelessCom的宣传主席,2007年IEEE ICC跨层优化的无线网络和多媒体通信和2004年IEEE Qshine WiFi热点/无线局域网和服务质量部分的小组成员。他曾担任超过100个 IEEE/ACM会议的TPC会员,包括IEEE INFO、IEEE GLOBE、IEEE ICC、IEEE WC、IEEE VTC、IEEE/ACM Qshine、IEEE WoWMoM、IEEE ECC等。
Victor C.M.Leung 1977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子工程学位和应用科学学士(荣誉称号),并作为应用科学学院毕业班领头人物被授予APEBC金奖。他得到了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研究生奖学金,并进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于1981年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1981~1987年,Leung博士是MPR Teltech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主要研究卫星通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分析。1988年,他在中国香港大学

作为一名电子系讲师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89年,他作为一名教员回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目前已经是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和高级电信工程的TELUS流动研究主席。他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计算信息和认知系统研究所的成员,还是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客座指导教师。Leung博士曾合作撰写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并且有些论文被选为好论文。他的研究方向是架构和协议设计、计算机和电信网络管理算法及性能分析、无线网络和移动系统的当前焦点。
Leung博士是一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注册专业工程师。他是一名IEEE会士、加拿大工程师协会会员和加拿大工程院研究员。他是一个杰出的IEEE通信学会讲师。他是IEEE电脑期刊、IEEE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通信和网络,以及其他一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此前,他曾担任IEEE无线通信系列、无线通信和车辆技术的编委。他曾受邀成为多个期刊特刊的客座编辑和多个国际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成员。他担任2012年INFO中国客户服务组、2012年ICC会议G工作组、2012年CIT会议、2012年FutureTech、2011年CSA的总联合主席。他是2012年IEEE WC的MAC和跨层设计跟踪的TPC联合主席。他主持了2008年IEEE VTC秋季无线网络和认知无线电跟踪的TPC委员会。他是2010年AdhocNets、2010年WC、2007年Qshine的主席和2006~2008年IWCMC下一代移动网络的研讨会主席。他是2011年中国客户服务组、2011年IEEE INFO移动世界和G组、2010年BodyNets、2010年INFO会议CW组、2010年IEEE GLOBE会议ASIT组、2010年IEEE CC会议移动世界、2009年IEEE EUC和2006年ACM MAWIM的联合主席和2005年IEEE WC的TPC副主席。他是温哥华分会百年纪念奖获得者。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关于作者
作者名单
部分绿色无线通信与网络
章应用光纤连接的大规模分布式天线(BWAFMDA)系统的低功耗后一英里接入
1.1蜂窝网络的发展及低功耗考量
1.1.1功耗
1.1.2流量密度
1.1.3设备成本
1.1.4本章的目的与结构
1.2BWAFMDA架构
1.2.1RoF解决方案的背景简介
1.2.2AE
1.2.3光通信媒质
1.2.4中央处理实体
1.3功耗和仿真模型
1.3.1功耗模型
1.3.2信令开销
1.3.3仿真模型
1.4数值结果
1.4.1频谱效率[(bit/s)/Hz]
1.4.2能量效率(bit/J)
1.4.3能源效率和频谱效率之间的权衡
1.5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章具有QoS性能保证的绿色通信无线网络资源交易
2.1需求型通信模型
2.2无线网络的资源交易
2.2.1无线资源交易
2.2.2能源与带宽/延时之间的权衡
2.2.3能量和天线数量的权衡
2.2.4能量和编码方案之间的权衡
2.3在蜂窝网络中使用资源交易的样本案例研究
2.4在家庭基站网络中使用资源交易的样本案例研究
2.4.1系统模型
2.4.2下行链路信道中的能耗模型
2.4.3绿色无线电的频谱配置
2.4.4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2.5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蜂窝系统中的绿色中继技术
3.1简介
3.2中继辅助系统的频谱和能量效率分析
3.2.1系统模型
3.2.2频谱效率分析
3.2.3能量效率分析
3.2.4观点与讨论
3.3HARQ和H2ARQ的中继
3.3.1H2ARQ的中继策略
3.3.2性能分析
3.3.3观点与讨论
3.4蜂窝网络中的节能中继节点
3.4.1蜂窝系统与功耗模型
3.4.2中继节点的配置优化
3.4.3室外到室内的中继
3.5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绿色无线通信与网络的跨层设计和优化
4.1不同层的节能设计
4.1.1节能硬件平台
4.1.2节能OS
4.1.3节能MAC
4.1.4节能网络
4.1.5节能应用
4.2能量静态网络的跨层优化
4.2.1网络模型
4.2.2网络协议
4.3能量动态网络的跨层设计
4.3.1硬件和通信
4.3.2传感
参考文献
第5章远距离无线网状网络的节能速率自适应
5.1简介
5.2研究背景:远距离无线多跳网络
5.2.1互连干扰模型
5.2.22P MAC协议
5.3概述:无线网络的速率自适应
5.4ERAA:节能速率自适应算法
5.4.1网络模型与操作
5.4.2设计概述
5.4.3探测阶段
5.4.4自适应阶段
5.4.5性能评价
5.5小结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第2部分绿色有线通信与网络
第6章用于IP网络节能的图论算法
6.1应用于GES的图论基础
6.1.1短路径树
6.1.2边介数
6.1.3代数连接性
6.2ESACON算法
6.3ESTOP算法
6.4EAR算法
6.5GES应用实例
6.6GES算法的行为性能
6.6.1路径长度增加
6.6.2链接切断的百分率
6.6.3节能
6.6.4对通信量利用的影响
6.7GES算法的应用实践
6.8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设计
7.1机遇与挑战
7.2体系结构
7.3绿色通信工程中的能量感知路由器
7.3.1一般问题的形成
7.3.2实际探索法
7.4路由器中的速率自适应处理
7.4.1动态电压和频率测量
7.4.2自适应链路速率接口
7.4.3多频尺度原型
7.5路由器功能的高效体系结构
7.5.1路由查找
7.5.2包分类器
7.5.3数据包队列
7.5.4流量管理器
7.6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可再生能源在聚合光纤网络和云端基础设施的CO2排放的影响
8.1简介
8.2物理基础设施的能源消耗模型
8.2.1光网络元素
8.2.2计算资源的能量消耗模型
8.3能量感知虚拟基础设施计划
8.3.1虚拟基础设施问题的公式
8.4数值结果
8.5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9章计算系统的低功率动态调度
9.1带有处理速度限制的任务调度
9.1.1节能感知处理的例子
9.1.2作为窗口平均比率的时间平均
9.1.3关于窗口平均期望
9.1.4一个任务类型的例子
9.1.5任务调度的线性分式规划
9.1.6虚拟队列
9.1.7漂移加罚比率
9.1.8任务调度算法的性能
9.1.9仿真
9.2通用特征的优化
9.2.1映射到任务调度的问题
9.2.2常用算法
9.2.3的任务到达和流控制
9.2.4任务调度的仿真与适应性
9.2.5任务调度:扩展与延伸阅读
9.2.69.2节的练习
9.3对观察事件做出反应
9.3.1无线智能装置的高效计算和传输
9.3.29.3节的练习
9.4小结
附录有限时间收敛定理
参考文献
第3部分智能电网通信与网络
0章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及其应用
10.1简介
10.2AMI及其应用
10.2.1背景
10.2.2AMI基础设施
10.2.3AMI基础设施的标准化
10.2.4先进的DMS应用
10.3SCADA系统——电力公司监测和控制网络及其应用
10.3.1背景
10.3.2SCADA系统组件
10.3.3SCADA系统中的通信协议
10.3.4配电自动化
10.4小结
参考文献
1章智能电网需求响应
11.1需求响应概述
11.1.1需求响应重要性
11.1.2传统电网的需求响应
11.1.3智能电网新需求
11.2智能电网代表性的需求响应算法
11.2.1分类
11.2.2用户利润优化算法
11.2.3降低电力公司运营成本
11.2.4社会福利大化
11.3需求响应分析方法总结与未来趋势
11.4小结
参考文献
2章智能电网环境中的绿色无线蜂窝网络
12.1简介
12.2背景
12.2.1绿色无线蜂窝网络
12.2.2智能电网
12.3系统模型
12.3.1协同多点传输通信
12.3.2蜂窝网络中的服务阻塞概率模型
12.3.3基站电力消耗模型
12.4问题描述
12.4.1蜂窝网络水平对策
12.4.2智能电网水平对策
12.5对于提出的二水平对策的分析
12.5.1蜂窝网络水平对策的分析
12.5.2智能电网水平对策的分析
12.5.3二水平对策的斯坦科尔伯格均衡的存在性
12.5.4二水平对策的斯坦科尔伯格均衡的性
12.6仿真结果和讨论
12.7小结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能够显著减小能量消耗方面的新方案,当然也包括电力等其他行业减小能量消耗的方案。本书还介绍了该领域专家的贡献,主要是面向下一代有线网络、下一代无线网络和智能电网的绿色通信与网络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
本书还向读者展示了通信网络领域提高能量效率的前沿的算法、协议和网络结构,阐述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建模、分析、设计、管理和开发,以及绿色通信与网络算法、协议和体系结构方面的优化。本书从能量有效的硬件平台、物理层、组网和应用给出了详细的实例。书中每一章除了列出了有用的参考文献外,还包括如下内容:
提出一种不降低服务质量的无线网络能量消耗小的机制;
综述实用通信网络的开发进展,包括基础设施的测量和数据采集监控系统;
研究长距离无线网状网能量有效的速率适配问题;
考虑能量有效的有线互联网节点体系结构设计;
阐述在尖峰时间IP网络中减小连接数量的图论解决方案;
总结变长框架系统平均时间优的方法;
详细阐述绿色通信中面向需求的资源交易模型。
本书介绍了基于光纤连接的功率高效大容量分布式天线无线宽带接入系统的新解决方案、变长框架系统平均时间优方法、智能电网中的需求响应方法、下一代无线蜂窝网络发展中的智能电网的动态。

   文摘

   序言

《智能互联时代的绿色网络: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书籍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日益智能化和互联化的时代背景下,通信与网络技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逻辑,剖析了当前网络通信领域所面临的能源消耗、碳排放、资源浪费等严峻挑战,并系统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前沿技术。本书不仅聚焦于技术层面的创新,更强调了政策、标准、产业协同以及社会意识提升在构建绿色通信与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目标是为研究者、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关心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人士,提供一份全面、深刻且富有前瞻性的参考。 第一部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需求与挑战 第一章:智能互联时代的网络能耗困境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网络流量呈爆炸式增长,支撑这些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的网络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基站、路由器等,其能源消耗也随之急剧攀升。传统网络架构往往侧重于性能和带宽,对能源效率的考量相对滞后。本章将详细梳理这一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当前网络能耗的规模、增长趋势及其对全球能源供需、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网络设备、通信协议以及业务场景下的能耗构成,识别主要的能耗“热点”和效率瓶颈。例如,非活跃设备持续耗电、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及为应对峰值流量而过度配置的资源等,都将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网络能耗问题与电力供应的关联,分析高能耗网络对电网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潜在压力。 第二章:通信网络的环境足迹与可持续发展压力 除了直接的能源消耗,通信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还涉及一系列环境问题。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包括报废的手机、服务器、光缆等,给土壤和水源带来潜在污染;稀有金属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加剧了地质环境的破坏;生产通信设备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也对大气环境构成威胁。本章将系统评估通信网络的环境足迹,从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角度,分析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部署、使用到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我们将探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挑战,以及循环经济在通信设备回收再利用中的潜力。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全球范围内对通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增长的期望和压力,包括国际组织、政府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 第三章:绿色通信与网络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发展绿色通信与网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和紧迫任务。这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是确保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自身长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本章将深入阐述推动绿色通信与网络研究的深层动因,包括技术发展的新机遇、政策法规的引导、市场需求的驱动以及社会伦理的考量。我们将强调绿色通信与网络不仅仅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要构建一种更加高效、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网络生态系统。这涉及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变革、产业标准制定、以及跨领域合作等多个维度。本书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当前在系统性、前瞻性绿色通信与网络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相关领域的探索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技术创新与实现路径 第四章:节能与低碳的网络基础设施设计 本章将聚焦于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绿色化设计,从硬件到软件,探索创新的节能技术。在数据中心层面,我们将探讨液冷技术、模块化设计、智能电源管理、废热回收利用等先进方案,以及如何优化机房环境,降低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在无线网络方面,我们将研究低功耗基站技术(如NB-IoT, LoRaWAN等)、智能休眠/唤醒机制、能量收集技术在基站供电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AI算法优化基站覆盖和功耗。在传输网络方面,我们将讨论低功耗光模块、更高效的传输编码技术、以及网络切片和资源虚拟化在优化能耗方面的作用。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绿色化设计原则在下一代网络(如6G)中的前瞻性应用,例如基于AI的原生节能设计。 第五章:智能化的网络能效管理与优化 能源效率的提升不仅仅依赖于硬件的改进,更需要智能化的管理和优化。本章将深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网络能效管理技术。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AI预测网络流量,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分配,避免资源浪费;如何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基站的功率控制和波束赋形,降低不必要的能耗;如何实现网络设备的智能休眠和唤醒,根据实时需求激活资源。本章还将讨论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实现精细化、动态化的能效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集中的或分布式的智能能效管理平台。我们还将探讨边缘计算的能效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能耗。 第六章:绿色通信协议与高效数据传输技术 通信协议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数据传输的效率和能耗。本章将分析现有通信协议的能耗特点,并介绍在绿色通信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将探讨低功耗广域网(LPWAN)协议(如LoRa, Sigfox, NB-IoT)的设计理念及其在物联网领域的节能优势。在传统的IP网络中,我们将研究如何优化TCP/IP协议栈,减少头部开销和重传次数,从而降低能耗。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高效数据编码、压缩以及去重技术在降低数据传输量、减少网络负载和能耗方面的作用。例如,高效视频编码标准(如AV1)、基于AI的智能数据压缩算法等,都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七章: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与绿色网络架构 网络虚拟化(N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是构建灵活、高效、可重构网络架构的关键技术,它们在绿色通信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章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NFV将硬件通信功能解耦,通过软件实现,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硬件冗余和能耗。SDN通过集中控制平面,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全局感知和精细化管理,从而优化流量路径,避免拥塞,提高能效。本章还将讨论云原生网络架构、微服务化通信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切片技术,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动态分配和调度网络资源,实现按需供给,最大限度地降低闲置资源的能耗。 第三部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生态系统构建与未来展望 第八章:绿色通信与网络标准与政策引导 推动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和政策的有力支持。本章将梳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绿色通信与网络相关标准(如ETSI, ITU-T等制定的节能标准),分析其内容和影响。我们将探讨各国政府在推动绿色ICT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补贴支持、能效标识、强制性标准等,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本章还将强调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绿色通信与网络政策的重要性,例如促进可再生能源在通信基站中的应用、鼓励绿色通信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推动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的建设。 第九章:产业协同与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实现,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本章将分析通信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以及下游应用开发商等不同角色的责任与机遇。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绿色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设计、物流运输到售后服务,全方位地降低环境影响。本章还将关注绿色ICT采购的趋势,以及企业如何通过选择绿色通信解决方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开放合作、技术共享和产业联盟在加速绿色通信技术创新和普及中的作用。 第十章:绿色通信与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展望未来,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本章将探讨一些前沿的、可能影响未来绿色网络发展方向的议题,如量子通信的能效潜力、去中心化网络(如区块链)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以及AI在整个绿色通信生态系统中的深度融合。同时,本章也将审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平衡绿色化与性能需求、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威胁同时保障绿色原则、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通信标准的统一和实践的普及。本书将为读者勾勒出智能互联时代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宏伟蓝图,并鼓励持续的探索和创新。 结论 《智能互联时代的绿色网络: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通信与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视角。通过对技术、政策、产业和未来趋势的深入剖析,本书不仅揭示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重要性,更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在智能化和互联化的浪潮中,绿色通信与网络不再仅仅是技术革新的附带品,而是驱动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驱动力。本书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信息时代需求,又能守护我们蓝色星球的讨论和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源于我对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下,网络所消耗的巨大能源感到一丝担忧。每次看到服务器机房运行的庞大阵势,我都会想,它们产生的热量和电力消耗,对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绿色通信与网络》这本书时,它就像是找到了我内心一直想寻求的答案。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翻阅,但我已经可以想象到,作者会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剖析通信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猜测,它应该会探讨一些关于网络协议优化、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以及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潜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讲解一些具体的算法或者架构设计,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例如,是否有一些更智能的流量调度机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或者是在数据中心的散热方面,有哪些创新的技术正在被应用?除了技术层面,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涉及到一些政策法规的层面,比如政府是否在鼓励绿色通信的发展,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毕竟,技术进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我对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通信网络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充满了兴趣,比如,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激增,如何保证它们在低功耗状态下也能高效运行?或者是在6G时代,绿色通信的概念会如何进一步深化?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信息社会的指南。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环境的责任。通信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书将聚焦于如何让通信技术变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我还没有翻开书页,但从它的标题,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可能这本书会从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比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甚至是终端设备,来分析它们的能源消耗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能耗预测与管理,或者是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利用频谱感知和动态资源分配来降低能耗。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章节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非常惊人。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提高服务器效率、优化冷却系统,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技术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被它书名所传达的理念所吸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仿佛是在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从这个书名,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对科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我推测,这本书会从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比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甚至是终端设备,来分析它们的能源消耗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比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优化网络流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无线通信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低功耗通信技术,或者是在基站部署上,有哪些更环保的选址和建设方案?我同样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探讨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当前通信网络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能源消耗量不容小觑。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指导如何构建和运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数据中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著作,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倡导,它将帮助我们认识到,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一片绿叶与数字信号交织的设计,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不应该与自然环境对立,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方式至关重要。《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正是切中了我的关注点。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我已经能想象到,这本书将会为我打开一扇关于“可持续通信”的新世界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在瞬息万变的通信技术发展浪潮中,如何将“绿色”的理念融入到网络的每一个环节。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各种通信协议和技术,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提高能效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我很好奇,在5G甚至未来的6G技术中,是否有新的通信架构和技术,能够实现比以往更高的能源效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绿色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比如,智能家居设备如何实现低功耗通信?或者是在大型的网络基站建设中,如何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能源方案?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启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预见和应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环境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友好的数字未来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一种沉稳而充满生命力的绿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现代感十足的网络节点图形,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充满好奇,但最近,我开始愈发关注科技进步背后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因此,《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从这个书名,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我推测,这本书会从通信网络的基础架构入手,分析不同环节的能源消耗情况,然后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例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优化网络流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无线通信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低功耗通信技术,或者是在基站部署上,有哪些更环保的选址和建设方案?我同样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的部分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消耗能源的大户。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例如,通过优化散热系统、采用节能设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技术本身的探讨,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那种淡雅的绿色调,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感觉。我是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同时也非常关注科技进步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正是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双重关注。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从这个书名,我便可以联想到,这本书将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关于如何让通信技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领域。我猜测,书中会从通信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甚至是终端设备,来剖析它们的能源消耗特点,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能耗预测与管理,或者是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通过波束赋形和低功耗通信协议来降低功耗。我同样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章节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非常惊人。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提高服务器效率、优化冷却系统,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技术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严峻。特别是通信领域,从移动通信到互联网,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物联网,其背后都离不开巨大的能源支持。《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问题。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我已经可以想象到,这本书将会为我揭示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猜测,作者会从宏观的角度,探讨通信技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深入分析在网络架构、设备制造、数据传输等各个环节,如何实现能源的优化和节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智能电网是如何利用通信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或者是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通过智能天线和动态功率控制来降低基站的能耗?我同样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策略充满好奇。毕竟,数据中心是当前通信网络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能源消耗量不容小觑。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指导如何构建和运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数据中心。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著作,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倡导,它将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为我们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以一种极其简洁而又寓意深刻的设计,吸引了我的目光。绿色渐变的背景,仿佛象征着生生不息的自然,而其中点缀的抽象网络节点,则暗示着科技与自然的融合。我一直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充满热情,但同时,我也深切地担忧着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因此,《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还没有真正翻开书页,但从这个书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幅关于未来通信的画面。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在日益复杂的通信网络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和智能化的管理,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的消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例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预测和调控网络负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分配?在无线通信领域,我尤其好奇,关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节能的。我同样对书中关于通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电子垃圾处理的探讨充满兴趣。毕竟,通信设备的制造和淘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绿色的数字未来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淡绿色的背景搭配着简约的字体,仿佛能闻到纸张上散发出的环保气息。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触感和视觉上的体验,就已经勾起了我对“绿色通信”这个概念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科技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能够将“绿色”的理念融入到通信和网络领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了解在快速迭代的网络技术背后,有哪些默默的努力在为我们的地球减负。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会涵盖通信技术如何优化能耗,网络架构如何设计得更可持续,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如何推动绿色通信的发展。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智能电网、物联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或者是5G技术在能源效率上的突破。毕竟,口号喊得再响,不如实际落地的项目来得有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让我思考未来的通信网络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许它会涉及一些关于电子垃圾的处理、通信设备的回收再利用,甚至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话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初步印象非常积极,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上印着“探索下一代通信的环保之路”这样一行小字,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更加期待。我一直对科技的进步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同时也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感到忧虑。尤其是在通信领域,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和连接设备的爆炸式增长,能源消耗的问题愈发凸显。《绿色通信与网络》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绿色通信”的核心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层面。我猜想,它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通信技术的能效优化方法,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通过波束赋形、低功耗通信协议等技术来降低功耗。在有线通信方面,又有哪些技术可以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案例研究,比如,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是如何通过各种绿色通信技术来提升的?又或者是在大型数据中心,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能源管理系统来降低整体能耗的?除了技术细节,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充满好奇。绿色通信的推广,除了对环境有利,是否也能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新的商业机会?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