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绿色通信与网络 | 作者 | (加拿大)于非(F.Richard Yu) 等 阚江明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519522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为绿色无线通信与网络、绿色有线通信与网络和智能电网通信与网络三部分,每一部分又从通信与网络的建模、分析、设计、管理、开发、算法优化、协议和结构来分析通信与网络系统的能源效率、中继技术和跨层设计与优化,进而提高节能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电能效率。同时本书既介绍了绿色通信与网络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又介绍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智能电网相关工作的工程师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能源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从事绿色通信与网络相关工作科技人员的辅导材料。 |
| 作者简介 | |
| F.Richard Yu是加拿大渥太华市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系统和计算机工程系的一名副教授。2003年,他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2~2004年,他参与了瑞典隆德爱立信公司的第三代蜂窝网络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05~2006年,他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创业公司研发无线通信技术和该领域更为先进的技术。2007年,他加入了加拿大渥太华市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系统和计算机工程系。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跨层设计、安全性以及无线网络中服务质量的部署。 作为一名电子系讲师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89年,他作为一名教员回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目前已经是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和高级电信工程的TELUS流动研究主席。他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计算信息和认知系统研究所的成员,还是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客座指导教师。Leung博士曾合作撰写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并且有些论文被选为好论文。他的研究方向是架构和协议设计、计算机和电信网络管理算法及性能分析、无线网络和移动系统的当前焦点。 |
| 目录 | |
|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关于作者 作者名单 部分绿色无线通信与网络 章应用光纤连接的大规模分布式天线(BWAFMDA)系统的低功耗后一英里接入 1.1蜂窝网络的发展及低功耗考量 1.1.1功耗 1.1.2流量密度 1.1.3设备成本 1.1.4本章的目的与结构 1.2BWAFMDA架构 1.2.1RoF解决方案的背景简介 1.2.2AE 1.2.3光通信媒质 1.2.4中央处理实体 1.3功耗和仿真模型 1.3.1功耗模型 1.3.2信令开销 1.3.3仿真模型 1.4数值结果 1.4.1频谱效率[(bit/s)/Hz] 1.4.2能量效率(bit/J) 1.4.3能源效率和频谱效率之间的权衡 1.5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章具有QoS性能保证的绿色通信无线网络资源交易 2.1需求型通信模型 2.2无线网络的资源交易 2.2.1无线资源交易 2.2.2能源与带宽/延时之间的权衡 2.2.3能量和天线数量的权衡 2.2.4能量和编码方案之间的权衡 2.3在蜂窝网络中使用资源交易的样本案例研究 2.4在家庭基站网络中使用资源交易的样本案例研究 2.4.1系统模型 2.4.2下行链路信道中的能耗模型 2.4.3绿色无线电的频谱配置 2.4.4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2.5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蜂窝系统中的绿色中继技术 3.1简介 3.2中继辅助系统的频谱和能量效率分析 3.2.1系统模型 3.2.2频谱效率分析 3.2.3能量效率分析 3.2.4观点与讨论 3.3HARQ和H2ARQ的中继 3.3.1H2ARQ的中继策略 3.3.2性能分析 3.3.3观点与讨论 3.4蜂窝网络中的节能中继节点 3.4.1蜂窝系统与功耗模型 3.4.2中继节点的配置优化 3.4.3室外到室内的中继 3.5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绿色无线通信与网络的跨层设计和优化 4.1不同层的节能设计 4.1.1节能硬件平台 4.1.2节能OS 4.1.3节能MAC 4.1.4节能网络 4.1.5节能应用 4.2能量静态网络的跨层优化 4.2.1网络模型 4.2.2网络协议 4.3能量动态网络的跨层设计 4.3.1硬件和通信 4.3.2传感 参考文献 第5章远距离无线网状网络的节能速率自适应 5.1简介 5.2研究背景:远距离无线多跳网络 5.2.1互连干扰模型 5.2.22P MAC协议 5.3概述:无线网络的速率自适应 5.4ERAA:节能速率自适应算法 5.4.1网络模型与操作 5.4.2设计概述 5.4.3探测阶段 5.4.4自适应阶段 5.4.5性能评价 5.5小结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第2部分绿色有线通信与网络 第6章用于IP网络节能的图论算法 6.1应用于GES的图论基础 6.1.1短路径树 6.1.2边介数 6.1.3代数连接性 6.2ESACON算法 6.3ESTOP算法 6.4EAR算法 6.5GES应用实例 6.6GES算法的行为性能 6.6.1路径长度增加 6.6.2链接切断的百分率 6.6.3节能 6.6.4对通信量利用的影响 6.7GES算法的应用实践 6.8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设计 7.1机遇与挑战 7.2体系结构 7.3绿色通信工程中的能量感知路由器 7.3.1一般问题的形成 7.3.2实际探索法 7.4路由器中的速率自适应处理 7.4.1动态电压和频率测量 7.4.2自适应链路速率接口 7.4.3多频尺度原型 7.5路由器功能的高效体系结构 7.5.1路由查找 7.5.2包分类器 7.5.3数据包队列 7.5.4流量管理器 7.6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可再生能源在聚合光纤网络和云端基础设施的CO2排放的影响 8.1简介 8.2物理基础设施的能源消耗模型 8.2.1光网络元素 8.2.2计算资源的能量消耗模型 8.3能量感知虚拟基础设施计划 8.3.1虚拟基础设施问题的公式 8.4数值结果 8.5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9章计算系统的低功率动态调度 9.1带有处理速度限制的任务调度 9.1.1节能感知处理的例子 9.1.2作为窗口平均比率的时间平均 9.1.3关于窗口平均期望 9.1.4一个任务类型的例子 9.1.5任务调度的线性分式规划 9.1.6虚拟队列 9.1.7漂移加罚比率 9.1.8任务调度算法的性能 9.1.9仿真 9.2通用特征的优化 9.2.1映射到任务调度的问题 9.2.2常用算法 9.2.3的任务到达和流控制 9.2.4任务调度的仿真与适应性 9.2.5任务调度:扩展与延伸阅读 9.2.69.2节的练习 9.3对观察事件做出反应 9.3.1无线智能装置的高效计算和传输 9.3.29.3节的练习 9.4小结 附录有限时间收敛定理 参考文献 第3部分智能电网通信与网络 0章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及其应用 10.1简介 10.2AMI及其应用 10.2.1背景 10.2.2AMI基础设施 10.2.3AMI基础设施的标准化 10.2.4先进的DMS应用 10.3SCADA系统——电力公司监测和控制网络及其应用 10.3.1背景 10.3.2SCADA系统组件 10.3.3SCADA系统中的通信协议 10.3.4配电自动化 10.4小结 参考文献 1章智能电网需求响应 11.1需求响应概述 11.1.1需求响应重要性 11.1.2传统电网的需求响应 11.1.3智能电网新需求 11.2智能电网代表性的需求响应算法 11.2.1分类 11.2.2用户利润优化算法 11.2.3降低电力公司运营成本 11.2.4社会福利大化 11.3需求响应分析方法总结与未来趋势 11.4小结 参考文献 2章智能电网环境中的绿色无线蜂窝网络 12.1简介 12.2背景 12.2.1绿色无线蜂窝网络 12.2.2智能电网 12.3系统模型 12.3.1协同多点传输通信 12.3.2蜂窝网络中的服务阻塞概率模型 12.3.3基站电力消耗模型 12.4问题描述 12.4.1蜂窝网络水平对策 12.4.2智能电网水平对策 12.5对于提出的二水平对策的分析 12.5.1蜂窝网络水平对策的分析 12.5.2智能电网水平对策的分析 12.5.3二水平对策的斯坦科尔伯格均衡的存在性 12.5.4二水平对策的斯坦科尔伯格均衡的性 12.6仿真结果和讨论 12.7小结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介绍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能够显著减小能量消耗方面的新方案,当然也包括电力等其他行业减小能量消耗的方案。本书还介绍了该领域专家的贡献,主要是面向下一代有线网络、下一代无线网络和智能电网的绿色通信与网络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 本书还向读者展示了通信网络领域提高能量效率的前沿的算法、协议和网络结构,阐述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建模、分析、设计、管理和开发,以及绿色通信与网络算法、协议和体系结构方面的优化。本书从能量有效的硬件平台、物理层、组网和应用给出了详细的实例。书中每一章除了列出了有用的参考文献外,还包括如下内容: 提出一种不降低服务质量的无线网络能量消耗小的机制; 综述实用通信网络的开发进展,包括基础设施的测量和数据采集监控系统; 研究长距离无线网状网能量有效的速率适配问题; 考虑能量有效的有线互联网节点体系结构设计; 阐述在尖峰时间IP网络中减小连接数量的图论解决方案; 总结变长框架系统平均时间优的方法; 详细阐述绿色通信中面向需求的资源交易模型。 本书介绍了基于光纤连接的功率高效大容量分布式天线无线宽带接入系统的新解决方案、变长框架系统平均时间优方法、智能电网中的需求响应方法、下一代无线蜂窝网络发展中的智能电网的动态。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源于我对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下,网络所消耗的巨大能源感到一丝担忧。每次看到服务器机房运行的庞大阵势,我都会想,它们产生的热量和电力消耗,对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绿色通信与网络》这本书时,它就像是找到了我内心一直想寻求的答案。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翻阅,但我已经可以想象到,作者会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剖析通信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猜测,它应该会探讨一些关于网络协议优化、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以及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潜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讲解一些具体的算法或者架构设计,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例如,是否有一些更智能的流量调度机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或者是在数据中心的散热方面,有哪些创新的技术正在被应用?除了技术层面,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涉及到一些政策法规的层面,比如政府是否在鼓励绿色通信的发展,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毕竟,技术进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我对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通信网络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充满了兴趣,比如,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激增,如何保证它们在低功耗状态下也能高效运行?或者是在6G时代,绿色通信的概念会如何进一步深化?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信息社会的指南。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环境的责任。通信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书将聚焦于如何让通信技术变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我还没有翻开书页,但从它的标题,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可能这本书会从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比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甚至是终端设备,来分析它们的能源消耗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能耗预测与管理,或者是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利用频谱感知和动态资源分配来降低能耗。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章节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非常惊人。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提高服务器效率、优化冷却系统,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技术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被它书名所传达的理念所吸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仿佛是在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从这个书名,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对科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我推测,这本书会从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比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甚至是终端设备,来分析它们的能源消耗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比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优化网络流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无线通信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低功耗通信技术,或者是在基站部署上,有哪些更环保的选址和建设方案?我同样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探讨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当前通信网络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能源消耗量不容小觑。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指导如何构建和运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数据中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著作,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倡导,它将帮助我们认识到,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一片绿叶与数字信号交织的设计,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不应该与自然环境对立,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方式至关重要。《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正是切中了我的关注点。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我已经能想象到,这本书将会为我打开一扇关于“可持续通信”的新世界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在瞬息万变的通信技术发展浪潮中,如何将“绿色”的理念融入到网络的每一个环节。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各种通信协议和技术,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提高能效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我很好奇,在5G甚至未来的6G技术中,是否有新的通信架构和技术,能够实现比以往更高的能源效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绿色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比如,智能家居设备如何实现低功耗通信?或者是在大型的网络基站建设中,如何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能源方案?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启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预见和应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环境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友好的数字未来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一种沉稳而充满生命力的绿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现代感十足的网络节点图形,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充满好奇,但最近,我开始愈发关注科技进步背后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因此,《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从这个书名,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我推测,这本书会从通信网络的基础架构入手,分析不同环节的能源消耗情况,然后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例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优化网络流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无线通信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低功耗通信技术,或者是在基站部署上,有哪些更环保的选址和建设方案?我同样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的部分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消耗能源的大户。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例如,通过优化散热系统、采用节能设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技术本身的探讨,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那种淡雅的绿色调,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感觉。我是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同时也非常关注科技进步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正是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双重关注。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从这个书名,我便可以联想到,这本书将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关于如何让通信技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领域。我猜测,书中会从通信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甚至是终端设备,来剖析它们的能源消耗特点,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能耗预测与管理,或者是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通过波束赋形和低功耗通信协议来降低功耗。我同样对书中关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章节充满兴趣,毕竟,数据中心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非常惊人。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提高服务器效率、优化冷却系统,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技术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评分我之所以会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严峻。特别是通信领域,从移动通信到互联网,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物联网,其背后都离不开巨大的能源支持。《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问题。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我已经可以想象到,这本书将会为我揭示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猜测,作者会从宏观的角度,探讨通信技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深入分析在网络架构、设备制造、数据传输等各个环节,如何实现能源的优化和节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智能电网是如何利用通信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或者是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通过智能天线和动态功率控制来降低基站的能耗?我同样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策略充满好奇。毕竟,数据中心是当前通信网络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能源消耗量不容小觑。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指导如何构建和运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数据中心。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著作,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倡导,它将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为我们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以一种极其简洁而又寓意深刻的设计,吸引了我的目光。绿色渐变的背景,仿佛象征着生生不息的自然,而其中点缀的抽象网络节点,则暗示着科技与自然的融合。我一直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充满热情,但同时,我也深切地担忧着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因此,《绿色通信与网络》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还没有真正翻开书页,但从这个书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幅关于未来通信的画面。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在日益复杂的通信网络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和智能化的管理,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的消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例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预测和调控网络负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分配?在无线通信领域,我尤其好奇,关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节能的。我同样对书中关于通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电子垃圾处理的探讨充满兴趣。毕竟,通信设备的制造和淘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绿色的数字未来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淡绿色的背景搭配着简约的字体,仿佛能闻到纸张上散发出的环保气息。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触感和视觉上的体验,就已经勾起了我对“绿色通信”这个概念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科技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能够将“绿色”的理念融入到通信和网络领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了解在快速迭代的网络技术背后,有哪些默默的努力在为我们的地球减负。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会涵盖通信技术如何优化能耗,网络架构如何设计得更可持续,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如何推动绿色通信的发展。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智能电网、物联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或者是5G技术在能源效率上的突破。毕竟,口号喊得再响,不如实际落地的项目来得有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让我思考未来的通信网络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许它会涉及一些关于电子垃圾的处理、通信设备的回收再利用,甚至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话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初步印象非常积极,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上印着“探索下一代通信的环保之路”这样一行小字,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更加期待。我一直对科技的进步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同时也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感到忧虑。尤其是在通信领域,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和连接设备的爆炸式增长,能源消耗的问题愈发凸显。《绿色通信与网络》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绿色通信”的核心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层面。我猜想,它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通信技术的能效优化方法,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如何通过波束赋形、低功耗通信协议等技术来降低功耗。在有线通信方面,又有哪些技术可以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案例研究,比如,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是如何通过各种绿色通信技术来提升的?又或者是在大型数据中心,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能源管理系统来降低整体能耗的?除了技术细节,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充满好奇。绿色通信的推广,除了对环境有利,是否也能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新的商业机会?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