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质量控制及设计 9787121272509

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质量控制及设计 97871212725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文立,陈燕,郭远东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磁兼容
  • EMC
  • 电子电器
  • 质量控制
  • 设计
  • 电子技术
  • 电气工程
  • 测试
  • 标准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2509
商品编码:298668790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质量控制及设计 作者 朱文立,陈燕,郭远东著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272509 出版日期 2015-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设计与整改对策分析的工具书,从元器件选择、电路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接地、屏蔽、滤波、产品内部结构布局、电缆分类敷设等方面,对电磁兼容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对传导骚扰、辐射骚扰、谐波电流、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雷击浪涌、传导抗扰度、辐射抗扰度等方面的电磁兼容问题进行了介绍,对整改对策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讲解,并通过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整改实例,介绍并分析具体的整改过程及整改思路,同时为便于产品设计人员的使用及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在本书的开头对与电磁兼容设计和整改相关的电磁兼容基础理论和测量方面的知识做了简要介绍。

   作者简介
朱文立,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委员等时任五所质检中心电磁兼容室主任、质检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在国标委参与审定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约40余份,参与编制并有署名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有9本。近年来先后分别为金正、美的、步步高、天马微电子、创维、七喜、中山、德赛、奥莱克、蜚声、高拓、浙江达峰、飞达电子、中电9所(绵阳)、泰尔(南方)、欧普照明、郑州新开普等企业进行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方面的培训,并与多家培训机构合作进行电磁兼容测量、设计与对策方面的培训工作。

   目录
篇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设计
章电磁兼容基础知识
11电磁兼容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111电磁兼容的定义
112电磁兼容的研究领域
12实施电磁兼容规范的目的
12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22外电磁兼容技术法规
13电磁兼容起源及发展
14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电磁兼容管理及实施情况
15电磁兼容的发展与3C认证的电磁兼容要求
16电磁兼容基本名词术语和常用单位
161基本名词术语
162电磁兼容测试中常用单位
17电磁兼容标准构成及相应要求
171国际标准——IEC/CISPR标准
172欧盟标准——EN标准
173美国FCC法规
174中国国家标准——GB、GB/T及GB/Z标准
175标准类别
176电磁兼容标准要求的主要检测项目
18电磁兼容测试设备和场地
181测量接收机
182人工电源网络(AMN)
183电流探头
184电压探头
185天线
186电磁屏蔽室
187电波暗室
19电磁骚扰检测原理及方法
191骚扰限值的含义
192被测样品(EUT)工作状态的选择
193EUT的配置
194传导骚扰电压测量
195骚扰功率测量
196辐射骚扰场强测量
110电磁抗扰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01性能降低客观评价方法
1102性能降低主观评价方法
1103限值测量法
1104抗扰性能降低分类及试验结果判别
111本章小结
第2章EMC设计概述
21EMC设计方法
22EMC设计的费效比
23电磁干扰形成的三要素
231电磁骚扰源
232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
233电磁骚扰敏感设备
234端口
24电磁骚扰源的特性
241电磁骚扰(EMI)的定义
242电磁骚扰源的分类
243电磁骚扰的频谱
244电磁骚扰的幅度(电平)
245电磁骚扰的波形
246电磁骚扰的出现率
25电磁骚扰传播特性
251电磁骚扰传播途径
252公共阻抗耦合
253电源耦合
254辐射耦合
26EMC设计要点
261抑制电磁骚扰源
262抑制干扰耦合
263提高敏感设备的抗扰能力
264一般原则
27本章小结
第3章元器件的选择
31无源器件的选择
311电阻的选择
312电容的选择
313二极管的选择
32模拟与逻辑有源器件的选择
321模拟器件的选择
322逻辑器件的选择
323IC插座的选择
324散热片的处理
33磁性元器件的选择
331共模扼流圈的选择
332铁氧体磁珠和铁氧体磁环、磁夹的选择
333其他磁性元器件的选择
34开关元器件的选择
35连接器的选择
36元器件选择的一般规则
37本章小结
第4章电路的选择和设计
41单元电路设计
411放大电路设计
412RAM电路设计
413A/D、D/A电路设计
414电源电路设计
415集成电路的线路设计
416一般屏蔽盒设计
417时钟电路设计及频谱扩展技术
42模拟电路设计
43逻辑电路设计
44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441I/O引脚
442IRQ引脚
443复位引脚
45电子线路设计的一般规则
451电源电路设计规则
452控制单元电路设计规则
453放大器电路设计规则
454数字电路设计规则
455其他设计规则
46本章小结
第5章印制电路板(PCB)的设计
51PCB布局
511电路板板层的规划原则
512元器件布局原则
513电路的功能模块布局原则
52PCB的叠层设计
521单面PCB的设计
522双面PCB的设计
523多层PCB的布线设计
53PCB设计的一般考虑因素
531电路板走线的阻抗
532PCB布线
533PCB设计的带宽
534PCB的EMC设计电路
535PCB的旁路电容与去耦电容的设计
536时钟电路的PCB走线设计
54磁通量小化、镜像平面
541磁通量小化
542镜像平面
55PCB布线
551PCB与元器件的高频特性
552功能分割
553电源线、地线设计
554布线分离、分流线路和保护线路
555局部电源和IC间的去耦
556布线技术
557布线策略
56PCB的地线设计
561PCB接地的一般要求
562PCB几种地线布线的分析
57模拟—数字混合线路板的设计
58高速电路设计
581高速信号的确定
582边沿速率问题
583传输线效应
584传输线效应的解决方法
59PCB终端匹配方法
591串联终端
592并联终端
593戴维南终端
594RC网络终端
595二极管网络终端
510印制电路设计的一般规则
5101PCB布局
5102PCB布线
5103PCB设计时的电路措施
511本章小结
第6章接地和搭接设计
61接地的基本概念
611对接地平面的要求
612地线的阻抗
613接地的目的
614安全接地
615EMC接地
62接地的基本方法
621浮地
622单点接地
623多点接地
624混合接地
625大系统接地
63信号接地方式及其比较
631共用地线串联单点接地
632独立地线并联单点接地
633独立地线并联多点接地
634电路系统的分组接地
635混合接地
636对接地系统的评价
64接地点的选择
65地线环路干扰及其抑制
66公共阻抗干扰及其抑制
661公共阻抗耦合的形成
662消除公共阻抗耦合
67设备接大地
671设备接大地的目的
672接大地的方法与接地电阻
68搭接
681搭接电阻的要求
682搭接的类型
683搭接面的处理
69接地和搭接设计的一般规则
691接地设计的一般规则
692搭接设计的一般规则
610本章小结
第7章屏蔽技术应用
71屏蔽的基本概念
72屏蔽效能的设计
721屏效的确定
722屏蔽性能预测
723屏蔽罩的屏蔽效能
73屏蔽原理
731电场屏蔽
732磁场屏蔽
733电磁屏蔽
734多层屏蔽
735屏蔽体的孔缝对屏效的影响
74屏蔽机箱的设计
75设备孔、缝的屏蔽设计
751设计难点
752衬垫及附件装配
753穿透和开口
754结论
76电磁屏蔽材料的选用
761电磁密封衬垫
762常用的电磁密封衬垫类型
763导电化合物
764截止波导通风板
765导电玻璃和导电膜片
766导电镀膜
767金属丝网与穿孔金属板
77屏蔽设计的一般规则
771屏蔽
772结构材料
773缝隙
78本章小结
第8章滤波技术应用
81滤波器的分类
811滤波器的分类方式
812信号线滤波器
813电源线滤波器
814PCB滤波器
82滤波器的主要参数
821滤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22滤波器的衰减特性
83滤波电路的设计
84滤波器的选择
85滤波器的安装
86滤波器的使用场合
87本章小结
第9章产品或设备内部布置
91产品或设备内部布局
92产品或设备内部布线
93本章小结
0章导线的分类和敷设
101屏蔽电缆的分类
1011常用的电缆
1012电缆连接线的屏蔽效果比较
102导线和电缆的布线设计
1021电缆布线原则
1022电缆上干扰的处理
1023贯穿导体的处理
1024其他处理方法
103电缆的连接
104导线分类及成束
105电缆连接设计原则
106本章小结
1章产品EMC设计举例
111开关电源的EMC设计
1111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及电磁骚扰的来源
1112开关电源电磁骚扰的抑制措施
112时钟电路的设计
1121通过信号滤波降低电磁干扰
1122通过控制上升/下降时间抑制电磁干扰
1123通过使用扩频时钟(SSC)减少电磁干扰
1124扩展频谱法实际应用
1125减少时钟脉冲干扰的其他措施
113USB20接口电路的EMI和ESD设计
1131EMC设计
1132ESD防护设计
1133PCB布线设计
114本章小结
第二篇电磁兼容整改措施及对策
2章电磁兼容整改和对策概述
121什么时候需要电磁兼容整改及对策
122常见的电磁兼容整改措施
123电子、电气产品内的主要电磁骚扰源
124骚扰源定位
125本章小结
3章传导发射超标问题对策
131传导骚扰形成机理
132各类传导骚扰的特点及抑制对策
1321电源输入端骚扰电压
1322电源输入端断续骚扰
1323电源输出端、信号端、控制端传导骚扰测量
133本章小结
4章辐射骚扰场强和骚扰功率超标问题对策
141辐射骚扰形成机理
142辐射骚扰的特点及抑制对策
1421辐射骚扰场强测试超标时问题部位的确定
1422辐射骚扰场强超标的原因分析
1423抑制辐射骚扰的措施
143骚扰功率的特点及抑制对策
144本章小结
5章谐波电流和电压闪烁超标问题对策
151谐波电流测量标准介绍
1511标准的适用范围
1512设备的分类
1513谐波电流限值
1514谐波电流测量仪器
1515试验条件
152谐波电流发射的基本对策
1521主动式功率因数校正
1522被动式功率因数校正
1523其他解决措施

   编辑推荐
本书对产品电磁兼容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重点对各常见的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出现不能通过测试的问题各种可能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针对每种可能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所列示例主要来自实验室实际测试和整改任务。

   文摘

   序言

现代社会中的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挑战 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各种电子电器产品,从智能手机、电脑到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再到庞大的工业设备和通信基站,它们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社会。然而,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接收电磁波,当这些电磁波相互干扰,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无线通信信号时断时续、设备性能下降、甚至造成安全隐患。这便是“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问题,它已经成为现代电子电器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一、 电磁干扰(EMI)的普遍性与危害 电磁干扰,即EMI,是电磁兼容性问题最直观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某一个设备产生的电磁波,对其他设备或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干扰可能来自设备内部的电路、电源线、信号线,也可能来自外部的电磁源,如雷电、无线电发射塔、甚至其他电子产品。 EMI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通信中断与数据丢失: 手机信号突然消失、Wi-Fi网络不稳定、GPS定位不准确,这些都可能是EMI造成的。在金融交易、航空控制、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数据丢失或通信中断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设备功能异常: 电视机屏幕出现雪花点、音响设备产生杂音、汽车刹车失灵(在电子控制系统受到干扰时)、甚至心脏起搏器等医疗设备失效,这些都源于EMI对设备正常工作的干扰。 系统稳定性下降: 复杂的电子系统,如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通信网络设备,如果存在EMC问题,将导致系统频繁死机、重启,大大降低其可用性和可靠性。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虽然目前关于低强度电磁辐射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但高强度电磁辐射无疑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确保电子产品符合电磁辐射安全标准,也是EMC的重要考量。 产品上市的法规壁垒: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EMC法规,要求上市的电子电器产品必须通过EMC测试,获得相应的认证。未能通过EMC认证的产品将无法合法销售,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 电磁兼容性(EMC)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电磁兼容性的目标是让电子电器产品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骚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产品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中贯穿EMC理念,从概念设计、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元器件选择,到外壳设计、屏蔽、滤波,再到整机测试与认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1. EMC的设计原则 源抑制: 尽量减小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骚扰。这包括优化电路设计,减少高频信号的生成和传播;选择低EMI的元器件;合理布线,避免环路面积过大;采用良好的接地措施等。 传播途径阻断: 阻止产生的电磁骚扰传播到外部。这可以通过金属外壳屏蔽、滤波器的应用、电缆的屏蔽和接地等方式实现。 敏感性降低: 提高设备对外部电磁骚扰的抗扰能力。这包括优化电路设计,使其不易受外部干扰影响;合理布局,将敏感电路与高EMI电路隔离;使用抗干扰能力强的元器件等。 2. EMC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PCB设计中的EMC: 布线规划: 遵循“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原则,合理安排信号线的走线,避免锐角弯折,控制走线长度。 地平面设计: 采用完整的地平面,提供低阻抗的回流路径,减少共模干扰。 电源分配: 合理设计电源和地线网络,使用去耦电容,抑制电源噪声。 元器件布局: 将高频器件、时钟发生器等EMI源与敏感器件隔离,合理放置滤波器和屏蔽器件。 屏蔽技术: 外壳屏蔽: 使用导电材料制作设备外壳,形成法拉第笼,阻挡电磁波的辐射和侵入。外壳的缝隙、连接处需要特别处理,以保证良好的屏蔽效果。 电缆屏蔽: 对连接设备的高速信号线、电源线使用屏蔽电缆,并正确接地,可以有效抑制信号串扰和外部干扰。 滤波技术: 电源滤波器: 用于滤除电源线上的高频噪声,阻止EMI通过电源线传播。 信号滤波器: 用于滤除信号线上的噪声,提高信号的纯净度。 接地技术: 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混合接地: 根据具体系统和干扰特性,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确保低阻抗的电磁回流路径。 接地线分离: 将信号地、电源地、保护地分开,避免相互干扰。 元器件选择: 选择低EMI的元器件,如低抖动时钟、低噪声放大器等。 合理选择滤波器、磁珠、瞬态抑制二极管(TVS)等EMC器件。 三、 电磁兼容性(EMC)的测试与认证 即使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EMC,产品在实际生产和使用环境中仍然可能出现问题。因此,EMC测试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符合法规的必要环节。 EMC测试项目: 辐射发射(RE): 测试设备向空间辐射的电磁波强度,是否超过标准限值。 传导发射(CE): 测试设备通过电源线、信号线向外传导的电磁波强度。 静电放电抗扰度(ESD): 测试设备抵抗静电放电的能力。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EFT/B): 测试设备抵抗电源线、信号线上瞬态脉冲干扰的能力。 浪涌抗扰度(SURGE): 测试设备抵抗雷击等引起的浪涌电压的能力。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RS): 测试设备在射频电磁场照射下的工作稳定性。 工频磁场抗扰度: 测试设备抵抗工频磁场干扰的能力。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波动抗扰度: 测试设备在电源电压异常情况下的工作能力。 EMC认证: CE认证(欧盟): 欧洲市场强制性认证,包括EMC指令、低电压指令等。 FCC认证(美国):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的认证。 CCC认证(中国):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也包含EMC要求。 其他国家和地区认证: 如UL、GS、SAA等。 四、 面对未来的EMC挑战 随着电子产品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工作频率的不断提升,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如5G、物联网),EMC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高频高速信号的EMC: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信号的频率越来越高,寄生参数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给PCB设计和信号完整性带来更大的挑战。 多设备协同的EMC: 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它们在同一空间环境下协同工作,电磁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相互干扰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新能源汽车的EMC: 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集成了大量的电力电子器件和无线通信模块,其电磁环境的复杂性远超传统燃油车,EMC设计和测试尤为重要。 电磁频谱的保护: 随着无线通信设备的普及,对有限的电磁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变得至关重要,任何不符合EMC标准的设备都可能对频谱造成污染。 因此,持续深入研究EMC理论,不断创新EMC设计与测试技术,培养高素质的EMC工程师,对于保障现代电子电器产品的功能、性能、安全和可靠性,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实的内容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我从事电子电器产品的研发工作多年,深知电磁兼容性(EMC)对于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常常为如何有效地进行EMC设计和质量控制而头疼。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出了我所面临的挑战。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设计”的部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方面,是否有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或者新的算法可以借鉴?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指南,例如,如何根据产品类型和应用场景,选择最优的EMC设计方案?如何在高密度PCB上实现良好的EMC性能?如何针对特定的电磁干扰源,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同时,我对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论述也寄予厚望。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可落地的EMC质量控制流程?这不仅仅是关于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质量控制的理念融入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例如,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来保证元器件的EMC性能?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审核机制?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持续改进产品的EMC性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宝贵资源,帮助我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和我之前阅读过的一些技术书籍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让我非常受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设计”部分的讲解,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EMC设计的关键要点。例如,书中关于PCB布局的讲解,清晰地指出了不同布局方式对信号完整性和EMI的影响,并提供了具体的优化建议。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同时,我对于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EMC测试标准,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质量控制的系统性和预防性。书中提出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念,让我认识到,EMC的控制应该从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并贯穿于生产、测试、部署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前瞻性的质量控制思路,对于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所有从事电子电器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工程师们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指南,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图案,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产生了很高的预期。我从事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行业,而电磁兼容性(EMC)正是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我之所以选择了这本书,是因为它直接点明了“质量控制”和“设计”这两个核心要素。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电子电器产品,其电磁兼容性不应该是一个被动应付的难题,而应该是通过前瞻性的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主动去实现和保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帮助我们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例如,在快速发展的物联网和5G时代,电子电器产品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对EM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针对未来趋势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可落地的EMC质量控制流程?这不仅仅是关于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质量控制的理念融入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例如,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来保证元器件的EMC性能?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审核机制?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持续改进产品的EMC性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实用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联想到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一款新开发的智能家居产品,在实验室测试时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但是一旦进入实际家庭环境,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干扰现象,导致产品工作不稳定,甚至出现死机。这让我意识到,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和基础测试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产品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行为,以及如何从设计源头就将其“固若金汤”。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出了我最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质量控制”、“设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接地气”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能否给出一些针对家庭环境中常见电磁干扰源(如微波炉、无线路由器、变频家电等)的分析,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和防护?同时,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比标准实验室测试更贴近实际应用的验证方法。比如,能否模拟家庭环境下的多重干扰场景,并对产品进行综合评估?此外,书中对“设计”的讲解,我希望它能够超越传统的PCB布局和屏蔽技巧,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例如,如何利用软件算法来抑制电磁干扰,或者如何设计更加智能化的EMC防护机制。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避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走弯路,最终交付给用户一款真正稳定可靠的电子电器产品。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简洁大气,封面配色也十分专业,第一眼看去就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翻开扉页,我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所折服。书中的内容并非简单的罗列概念,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性问题的本质,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设计”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在讲解PCB布局对电磁兼容性的影响时,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布局方式的优劣,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小小的布线差池,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书中提供的设计原则和实践建议,如“优先考虑信号完整性”、“减少回路面积”、“合理进行屏蔽和接地”等,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我对于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介绍了EMC测试的标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质量控制的系统性和预防性。书中提出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念,让我认识到,电磁兼容性的控制应该从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并贯穿于生产、测试、部署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前瞻性的质量控制思路,对于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所有从事电子电器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工程师们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指南,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购买它时,主要是被“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这个关键词所吸引,因为我从事的行业正日益受到电磁兼容性问题的困扰。市面上关于电磁兼容的书籍不少,但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零散,难以系统性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质量控制”和“设计”这两个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要知道,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如果不能从设计源头就考虑到电磁兼容性,后期进行整改往往耗时耗力,并且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影响产品的上市进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电磁兼容性问题的根源,学习如何有效地识别、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如何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电磁干扰(EMI)和对外部电磁场的敏感性(EMS)问题,这是我最看重的部分。另外,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论述,也让我充满期待。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检测和监控手段,确保产品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满足电磁兼容性标准,对于维护品牌声誉和客户满意度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流程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此外,书名中的“电子电器产品”覆盖面很广,我希望书中能涉及多种类型的电子电器产品,并能针对不同产品的特点,给出具体的电磁兼容设计和质量控制的案例分析。比如说,对于消费电子产品,可能需要关注便携性、低功耗以及与人体的相互影响;对于工业控制设备,则可能更侧重于在恶劣电磁环境下稳定可靠的工作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提升产品质量,应对日益严峻的电磁兼容性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即使在长时间阅读下,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它们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使得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和容易。例如,在讲解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时,书中用精美的插图展示了传导、辐射等多种方式,并配以详细的解释,让我立刻就能抓住核心要点。同样,在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时,书中提供了不同设备的清晰照片和技术参数,这对于我选择和使用测试设备非常有帮助。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电子电器产品,并详细阐述了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电磁兼容性难题,以及作者如何运用书中介绍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深入,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改进建议。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如何避免设计缺陷”的讲解,作者通过列举一系列常见的错误设计,并详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让我能够引以为戒,在自己的设计中避免重蹈覆辙。此外,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标准的解读”部分也非常实用,它帮助我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电子电器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要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标准来指导产品设计和测试。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精益求精的写作风格,为读者提供更多高质量、高价值的技术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书本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给人一种专业且内容充实的感觉。我一直认为,电子电器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产品的整体设计到细节实现,再到生产过程的严格把控,才能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这本书的书名恰好概括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电磁兼容性质量控制体系。这不仅仅包括各种测试标准和规范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指导我们如何建立一个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到成品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例如,在产品设计初期,如何进行EMC设计评审?在关键设计阶段,如何利用仿真工具进行预测和优化?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EMC生产控制?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同时,书中对“设计”的阐述,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和细致。它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指南,例如,如何根据产品类型和应用场景,选择最优的EMC设计方案?如何在高密度PCB上实现良好的EMC性能?如何针对特定的电磁干扰源,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另外,书中对“电子电器产品”的涵盖范围,我也希望能够广泛一些,涵盖我所熟悉的以及可能接触到的各类产品,例如,从简单的消费电子到复杂的工业设备,甚至是汽车电子和医疗器械等。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电子电器产品”、“电磁兼容”、“质量控制”和“设计”这几个看似独立的概念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设计人员埋头于电路实现,而质量控制人员则在产品测试中发现问题,然后又将问题反馈给设计人员,如此循环往复,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这本书能否打破这种壁垒,提供一个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模式?我非常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融入质量控制的理念,例如,通过设计评审、仿真分析等手段,提前发现并规避潜在的电磁兼容性风险。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质量控制人员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进行EMC测试和问题诊断。书中关于“设计”的篇章,我尤其看重。它能否提供一些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帮助我们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设计出性能更优越、可靠性更高的电子电器产品?例如,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方面,是否有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或者新的算法可以借鉴?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书中对“质量控制”的论述,我也希望能够更加具体和操作化。它能否提供一些详细的测试流程、检测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进行EMC质量控制?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工作中的一本“工具书”,随时随地都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倡导的“质量控制”理念。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对于电子电器产品而言,电磁兼容性(EMC)作为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将“电磁兼容”与“质量控制”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一直认为,电磁兼容性问题不应该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而应该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系统化的质量控制框架,指导我们如何在各个环节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电磁兼容性风险,是我非常期待的。例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在产品需求分析阶段就引入电磁兼容性考虑,如何在高风险设计阶段进行仿真分析,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EMC检测和验证,以及如何通过售后反馈来持续改进产品。此外,书中关于“设计”的部分,也让我充满了好奇。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外观和成本的要求,更要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帮助工程师们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电磁干扰,提高产品对外部电磁场的抗扰能力。例如,在PCB布局、器件选型、屏蔽接地等方面,是否有更先进、更经济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