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
定价:108.00元
作者:赵俊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30354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赵俊猛等编著的《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精)》是对上述研究的总结与概括。它以在中国西北部获得的大量高质量的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以板块学说为指导,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结合,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结合以及静态构造与动态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北缘盆山系统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问题,建立了高原北缘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本书可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各领域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内容提要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利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完成的库尔勒-吉木萨尔剖面、拜城-大柴旦剖面、格尔木-花海子剖面以及在准噶尔盆地完成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沿剖面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磁性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结合卡拉库姆-费尔干纳天然地震剖面和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研究结果,论述了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和昆仑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问题,建立了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可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各领域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赵俊猛,1957年6月生,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大学教授,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东北地震研究》、《地震研究》、《Geoscience Frontiers》编委。
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物探系地震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探研究院工作,先后被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研究员以及研究院总工程师。1995在俄罗斯远东大地构造研究所就郯庐断裂北段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同年入选辽宁省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提升为中国地震局大地电磁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和2011年分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访问;自2003起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任创新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近年来主要从事:①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深部三维结构——中国西部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②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格架综合地球物理研究;③横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包纳加尔-沙雅-贝加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研究;④青藏高原北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⑤全球深部地球物理场及其非对称的动力作用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研究等。提出并领导实施了青藏高原“羚羊”(ANTILOPE)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在号称“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区完成了数条剖面的宽频带地震观测,获得了大量高质量的地震数据。出版中英文专著七部,其中,独著两部,著者三部,合编(非作者)两部。在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获得的奖励:①“中国海城地震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的研究”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②“辽南地区介质速度横向非均匀性研究”获辽宁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③“天山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获博士学位论文特别奖(1998);④“中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和昆仑造山带(北缘)地球物理学综合研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傅承义奖)(2001);⑤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⑥荣获特殊津贴(2010)。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科学考察。我能想象到,作者团队一定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得以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更能体现出科学家们在实际工作中那种严谨求实的精神。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展示一些关于高原北缘独特的地貌景观,比如那些由强烈构造活动形成的奇特地貌?这些地貌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动力学故事?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插图和照片,能够直观地展现这些地质现象。同时,对于“地球动力学条件”的描述,我希望能够看到对不同尺度的动力学过程的分析,从地壳浅层的构造变形,到地幔深处的物质环流,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高原北缘的独特面貌。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的窗口,让我们感受到地球生命力的强大与不可思议。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对地球科学,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地质演化感兴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所聚焦的“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这几个字就暗示着一种深入细致的探讨,而非泛泛而谈。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青藏高原北缘那复杂的构造地带,逐一剖析那里活跃的地质过程。从板块碰撞的宏伟叙事,到地幔对流的微妙影响,再到断裂带的活动机制,我相信作者会以严谨的态度,呈现出一幅幅精细的地质图景。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层析成像、大地测量学等)来揭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与动力学特征?这些技术是如何帮助科学家们“看透”地下的?书中会不会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模型解释,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地质概念?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见解,填补我在这一领域认知的空白。毕竟,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发展,是理解全球构造动力学的重要窗口,而北缘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对象。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有分量了!翻开目录,我就被那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虽然我不是地质学领域的专家,但这本书的标题——《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诱惑。我一直对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好奇,想象着那里巍峨的山峦、广袤的草原,以及隐藏在地表之下那股股涌动的地质力量。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揭开这股力量的神秘面纱,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片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我特别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地质学术语和理论转化成我可以理解的画面。比如,高原隆升的过程究竟有多么壮观?地壳运动是如何塑造出如今我们看到的独特地貌的?那些深埋在地下的岩浆活动又对地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能否解答我的这些疑问,让我对青藏高原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图表,更希望它能传递出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让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那片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地球秘密的。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相信一本好的科普读物,总能点燃读者内心的求知欲。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学术会议上,同行们讨论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时的激烈辩论。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对这些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深入解答。我猜测,它会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地球动力学条件”,不仅仅是地质构造,可能还包括热流、岩浆活动、水文地质等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尤其关注“北缘”这个地理范围,这本身就限定了研究的重点,或许能揭示出与高原内部或南缘不同的地质演化路径。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古地磁、同位素年代学等证据的详细分析,这些是重建高原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动力学条件”的探讨,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数值模拟和理论模型的应用,它们如何帮助我们量化地质过程,预测未来的地质活动。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室内分析,一步步构建起对青藏高原北缘复杂地质过程的认知。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去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一看到“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包含了许多非常尖端和前沿的科学信息。我一直觉得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令人着迷的地质现象之一,而它北缘的地质构造又有着其独特性。这本书,我猜测会深入探讨那些驱动着高原北缘变形和演化的力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那些控制着高原隆升和展布的断裂系统,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对于“地球动力学条件”的理解,我认为还应该包括温度、压力、岩石圈厚度等物理化学参数,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岩石圈的流变性和变形方式的?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模型和解释?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区域应力场、地幔岩石圈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论述,这些对于理解整个高原的动力学演化至关重要。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青藏高原北缘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