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编 9787010083247

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编 97870100832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艳 等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普及
  • 人体科学
  • 健康
  • 儿童科普
  • 青少年读物
  • 问答
  • 知识
  • 生理学
  • 医学常识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3247
商品编码:298486336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编 作者 马艳 等
定价 23.00元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083247 出版日期 2009-11-01
字数 页码 17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以学科为轴分为10册。它们分别是: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人体、医疗卫生、常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每一册书都用300 个简单明了的问题贯穿起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门见山。这样大家一看目录就知道有没有自己想要的知识。我们的问题设置尽量贴近农村百姓生活,语言追求大白话,让大家看着不那么揪心,比较舒坦。例如,常识一册里,里面的问题多是贴近大家生活的小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水土不服”、“冬天怎么洗澡才健康”、“水井的水怎么保持干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和大家的健康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小中见大,这也是本丛书编写的理念之一。

   作者简介

   目录
1.为什么说脑子越用越好使
2.脑袋越大越聪明吗
3.为什么有人会前怕狼后怕虎
4.为什么说“玩的就是心跳”
5.夜晚入睡以后,为什么在早上不会忘记醒来
6.为什么说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
7.为什么吸烟会影响人的大脑
8.一些不好的习惯会损害人的大脑吗
9.营养与智力有关系吗
10.为什么眼睛能看见东西
11.人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
12.人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睛
13.为什么眼珠会同时转动
14.为什么有的人是单眼皮,有的人是双眼皮
15.人为什么会“一把鼻涕一把泪”
16.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17.眼球里面也有水,为什么不会结冰
18.为什么东西方人的眼珠颜色不同
19.为什么瞳孔的大小会变
20.为什么有的人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了
21.泪水也分不同的种类吗
22.为什么悲伤时,哭出来就舒服了
23.为什么眼泪是咸的
24.人为什么会流眼泪
25.流眼泪对身体有好处吗
26.打哈为什么会流眼泪
27.为什么有的人分不清颜色
28.老花眼可预防吗
29.沙眼是不是眼睛里有沙子
30.怎么预防沙眼
31.近视眼是怎么回事
32.人为什么会近视
33.青少年怎样预防近视眼
34.耳朵为什么会发红发热
35.耳朵大是福吗
36.有些人的耳朵为什么会动
37.左耳比右耳更爱听甜言蜜语吗
38.听力也“重男轻女”吗
39.骨头也能“听”声音吗
40.为什么耳朵怕冷
41.为什么耳朵进水后听不清声音
42.为什么不要随便请人穿耳朵眼
43.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
44.为什么人会有耳屎
45.人为什么要有两个鼻孔
46.为什么人会流鼻涕
47.为什么鼻孔里会长鼻毛
48.人为什么会流鼻血
49.感冒时鼻子为什么不通气
50.为什么人的鼻子上会有黑头
51.为什么牙齿会有不同的形状
52.根据牙齿可以推测年龄吗
53.牙齿是实心的小石头吗
54.人有多少颗牙齿
55.为什么有些人的牙齿不是白色的
56.为什么牙龈会出血
57.牙齿为什么会被蛀空
58.拔牙后为什么要及时镶牙
59.叩齿可以长寿吗
60.怎样保护我们自己的牙齿
61.刷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62.舌头的颜色会变吗
63.人的舌头里有骨头吗
64.为什么舌头可以感知五味
65.为什么人的舌头感知能力会不一样
66.看到好吃的,为什么会流口水
67.口水为什么可以止血
68.唾液有什么作用
69.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时嘴巴里会发出一种难闻的味道
70.嘴唇为什么是红色的
71.有些人的头发为什么是卷的
72.人的头发能数得清吗
73.头发能不断无限地长长呢
74.头发长见识就短吗
75.人的头发真能吊起大象吗
76.头发也能帮助破案
77.白发会越拔越多吗
78.为什么人老后,头发会变白
79.“少年白头”,真的会“老来不愁”吗
80.为什么会有“少白头”
81.年轻人怎么预防少白头
82.为什么有人会秃顶
83.为什么头发会掉
84.怎样预防脱发
85.为什么人会有头皮屑
86.眉毛和睫毛会长吗
87.眉毛为什么不像头发那样长
88.人为什么要长睫毛和眉毛
89.看眉毛就能知道身体好不好吗
90.皮肤只是美丽的外衣吗
91.人的皮肤有什么作用
92.皮肤的吸收作用决定于什么
93.为什么不同人的皮肤颜色会不一样
94.为什么皮肤会被太阳晒黑
95.怎样使自己的皮肤变白一些
96.皮肤过敏是怎么回事
97.皮肤湿疹是怎么回事
98.雀斑是怎么回事
99.为什么身上会有痣
100.胎记是怎么回事
101.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102.人为什么会长皱纹
103.吃盐太多易长皱纹吗
104.为什么手在温水里泡久了以后会发皱
105.人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
106.人在紧张时为什么会出汗
107.为什么有的人身上汗毛很多
108.人为什么要出汗
109.出汗是健康的标志吗
110.出汗多是怎么回事
111.汗为什么会发臭
112.狐臭从何而来
113.人体的脂肪是流动的吗
114.为什么会有酒窝
115.人体先变老的器官是哪个
116.左撇子更聪明吗
117.人的手为什么会比脚要灵活
118.为什么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
119.扳手指时为什么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120.剪指甲为什么不会疼也不会出血
121.指纹是怎么产生的
122.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破案
123.掌纹也可以反映身体状况吗
124.灰指甲是怎么回事
125.怎样保护手
126.什么是“鸡眼”
127.为何人在睡着时,小腿会突然间不由自主地抽搐
128.为什么说小腿肚是“第二心脏”
129.罗圈腿是怎么回事
130.什么是扁平足
131.走夜路时“兜圈子”是碰到鬼了吗
132.为什么站久了脚会发麻
133.为什么会有脚气
……

   编辑推荐

   文摘
46.为什么人会流鼻涕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鼻腔黏膜时时都在分泌黏液,以湿润鼻腔膜,湿润吸进的空气,并粘住由空气中吸入的灰尘和微生物,这样形成的就是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鼻涕数百毫升,只不过这些鼻涕都流向咽喉了,加上蒸发和干结,一般就看不到它从鼻孔流出。其实感冒时流鼻涕是人体一种自然的清毒作用,吃药固然可以消除鼻塞等不舒服的症状,却也破坏了这种自然清毒作用。可以用吸入蒸汽的方法来改善鼻涕的困扰,这是一个省钱又能暂时解决鼻塞的办法。
常见的流鼻涕的原因有:
(1)感冒。初期为清水样或者黏液性,感冒后期可以出现稠涕。
(2)慢性鼻炎。鼻涕多为黏液性鼻涕。量可多可少。
(3)过敏性鼻炎。流清水样涕,量较多,伴有打喷嚏,鼻痒,可常年性发作,也可以季节性发作。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可能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孩子。
(4)慢性鼻窦炎,多为黏液脓性分泌物,双侧或者单侧,伴有鼻塞,头晕或头昏,记忆力下降等。
(5)鼻息肉。流清水涕,感染时伴有流浓涕,可出现鼻塞,头昏,记忆力下降等。
(6)冷空气刺激鼻腔引起。小孩子比较常见,小孩子的分泌比较旺盛,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不舒服,不需要特别处理。
伤风感冒常常会引起流鼻涕。有的人感冒好了还经常流鼻涕,感冒时流涕称为急性鼻炎,此时鼻腔黏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即形成鼻涕。起初为清水样的,3~5天后变为稠涕,1-2周后可痊愈。如果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黏膜长期充血肿胀甚至肥厚,即变为慢性鼻炎,就会经常流鼻涕了。
鼻内有鼻涕时要用正确的擤鼻方法:按住一侧鼻孔,一侧一侧地擤。同时要在鼻腔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鼻涕不易擤出,而鼻腔内脓涕可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序言




探索宇宙的奥秘:《星际漫游指南:宇宙起源与未来》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阿历克斯·里德尔]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寰宇知识出版社]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123456789] --- 内容简介: 《星际漫游指南:宇宙起源与未来》 是一部宏大而深邃的科普巨著,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从宇宙诞生之初的奇点,一直探索到遥远的未来可能遭遇的命运。本书并非专注于微观的人体奥秘,而是将视角拉升到无可估量的尺度,聚焦于我们所栖居的——乃至超越我们所能想象的——整个宇宙的结构、演化及其终极命运。 第一部分:太初的低语——宇宙的黎明 本书伊始,我们将从人类对宇宙最古老的疑问入手: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作者以严谨的科学论述和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深入剖析了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的各个关键阶段。我们追溯到时间的起点——那个密度无限大、温度高到无法想象的奇点。随后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从普朗克时间到暴胀时代(Inflationary Epoch)的剧烈膨胀,解释了暴胀理论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 随后,我们进入了夸克时代和轻子时代,粒子如何在炙热的等离子体中形成,以及物质与反物质的微小不对称性如何最终导致了我们所见的宏伟物质世界的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被视为大爆炸理论的“胎记”,本书详尽解读了COBE、WMAP和Planck等卫星观测数据,揭示了早期宇宙的温度波动——正是这些微小的密度涨落,最终孕育了星系和星系团。 第二部分:宏观的织锦——结构与动力学 宇宙并非均匀静止的,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星际漫游指南》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宇宙的“结构形成”和“动力学”层面。 我们深入探讨了暗物质(Dark Matter)的证据链。尽管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但从星系旋转曲线到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暗物质构成了宇宙质量的大约85%。本书详细对比了各种主流的暗物质候选粒子模型,如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和轴子,并介绍了全球正在进行的探测实验的最新进展。 紧接着,我们转向了暗能量(Dark Energy)——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在被引入和排除后,如今又以更精确的形态回归。本书分析了超新星观测(Type Ia Supernovae)如何证实了宇宙的加速膨胀,并探讨了第五种基本力——“精质”(Quintessence)等替代性理论,试图解释这种推动力随时间的衰减或变化。 本书细致地描绘了宇宙的层级结构:从恒星、星云、星系、星系群,到巨大的星系超星系团和宇宙网(Cosmic Web)的纤维状结构。读者将了解到引力如何作用于早期物质分布,在暗物质晕的引导下,形成了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宏伟的宇宙版图。 第三部分:恒星的生命与死亡——星际炼金术 要理解宇宙的演化,就必须理解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恒星。 本部分将恒星的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到原恒星的形成,再到主序星阶段的稳定核聚变(质子-质子链反应与CNO循环)。我们详细解释了不同质量恒星的命运差异:低质量恒星最终化为白矮星,经历热核闪烁并最终冷却成黑矮星;而大质量恒星则以壮观的超新星爆发(Supernova)结束生命,向宇宙播撒重元素。 爆炸的残骸孕育着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中子星(包括快速旋转的脉冲星)和黑洞。本书不仅解释了史瓦西半径和事件视界的理论基础,还介绍了近年来引力波天文学(Gravitational Wave Astronomy)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LIGO和Virgo探测器如何“聆听”黑洞和中子星的合并事件,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最极端的验证。 第四部分:行星的摇篮与宜居性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恒星周围时,行星系统的形成揭示了我们存在的可能性。《星际漫游指南》探讨了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ks)的吸积过程,解释了岩石行星(如地球)与气态巨行星(如木星)是如何在温度梯度中分化形成的。 重点部分在于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发现史和研究方法,包括凌日法、多普勒频移法(径向速度法)和直接成像法。我们审视了“超级地球”、“热木星”等各种奇异行星类型,并对宜居带(Habitable Zone)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本书强调,生命的出现需要远比处于宜居带更为复杂的条件,包括稳定的恒星、合适的磁场、恰当的板块构造以及卫星(如月球)的稳定作用。 第五部分:宇宙的终局——无尽的未来 宇宙的演化不会永远持续。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数十亿年乃至数万亿年后的未来,探讨了宇宙学中关于终极命运的几种主要预测。 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保持不变(即宇宙常数模型),宇宙将趋向于“大冻结”(Heat Death/Big Freeze),所有恒星燃尽,星系漂散,宇宙陷入一片永恒的、均匀的寒冷之中。如果暗能量的斥力增强(“大撕裂”/Big Rip),连原子本身都可能被撕裂。本书还简要回顾了已基本被观测数据排除的“大挤压”(Big Crunch)场景。 作者以哲学性的思考收尾,探讨了人类文明在面对宇宙的浩瀚尺度和最终的寂灭时,应如何定位自身的价值,以及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TI)的意义。 《星际漫游指南:宇宙起源与未来》 是为所有对宏大叙事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它融合了最新的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观测成果,用清晰、引人入胜的叙述,构建了一部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史诗。它将拓宽读者的视野,让人类对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产生全新的敬畏与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叫做《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篇》的书,感觉受益匪浅,像是给我的大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和“升级”。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意思,它将人体这个复杂而又精妙的系统,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通俗易懂的问答。我一直对我们身体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感到饥饿?为什么我们会流泪?为什么有时候会打嗝?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把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现象,都给解释得明明白白。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感觉”的部分。书中详细解释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到触觉,甚至还有我们身体内部的感知,比如疼痛和平衡。我以前只是知道这些感觉的存在,但从来没有深究过它们背后的原理。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我们眼睛里的视网膜是如何捕捉光线的,耳朵里的耳蜗是如何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鼻子里的嗅觉受体又是如何辨别各种气味的。这些精密的生物机制,让我对生命本身充满了敬畏。而且,它还解答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困惑: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眼熟”但又想不起是谁?书中解释了大脑中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过程,让我恍然大悟。

评分

这本《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篇》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生活经历,然后对比书中的解释,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关于睡眠的章节,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睡眠不足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让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再熬夜,也更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作息,以保证身体的最佳状态。 另外,书中对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觉得消化不良或者容易感冒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消化道里住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在我们身体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而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像是一支时刻警惕的军队,在保护我们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这些知识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更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呵护它们。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科学总是充满好奇心,又不愿意面对枯燥理论的读者来说,《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篇》简直是及时雨。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我,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例子,将复杂的人体科学化繁为简。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你是不是也曾经想过…”的提问方式,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一边轻松地交流,一边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知识。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变老”的章节,解释了细胞衰老、DNA损伤等原因,让我对生命的周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关于“为什么有时候会说错话”的解释,居然和大脑的某些区域以及神经递质有关,这让我对语言和思维的产生机制有了全新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体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认识你自己”的指南,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曾经困扰我的身体现象,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老实说,我以前对人体科学总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东西太专业,离我生活太远。但《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篇》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身体奥秘的大门。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生理现象,背后都蕴含着如此精彩的科学故事。比如,书中对“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疼痛”的解释,让我明白了疼痛不仅仅是一种不适,更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它提醒我们去关注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还有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车”的讨论,原来和内耳的平衡系统以及视觉信息的冲突有关,这个解释让我瞬间理解了自己曾经晕车的经历。这本书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从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到一些更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现象,都有涉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做梦”的分析,它结合了大脑的活动模式,让我对梦境的产生有了更科学的理解,不再觉得那是纯粹的神秘。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深度,又足够浅显,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知识。

评分

最近翻阅的这本《身边的科学300问:人体篇》,绝对是我近来最满意的一本科普读物。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它将“科学”这个概念,用一种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论,而是关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最直接、最根本的奥秘。我一直对“为什么我们会笑”或者“为什么我们会生气”这类情感的产生机制感到好奇,这本书里的相关章节,用非常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通路和化学物质的作用,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波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书中对“为什么我们会长高”的解释,也让我学到了不少关于骨骼生长和激素调节的知识。还有关于“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胖”的讨论,它并没有简单归咎于“管住嘴,迈开腿”,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代谢、基因、甚至肠道菌群的影响,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成一个个有趣、有用的“知识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满足好奇心,更能加深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理解,可以说是寓教于乐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