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探索:量子理论 [英]布赖恩·克莱格

30秒探索:量子理论 [英]布赖恩·克莱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布赖恩·克莱格 著
图书标签:
  • 量子力学
  • 量子理论
  • 物理学
  • 科普
  • 科学
  • 布赖恩·克莱格
  • 30秒探索
  • 通俗易懂
  • 现代物理
  • 基础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1578
商品编码:2983422516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0秒探索:量子理论

定价:55.00元

售价:35.8元,便宜19.2元,折扣65

作者:布赖恩·克莱格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1115415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翻译成20种文字畅销全球;
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每天30秒,探索各学科精华,适合全家人的科普书。
50个主题,一幅图、两页纸、三四百字,帮你探索量子的世界,普及量子的知识,了解量子的秘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内容提要


你知道薛定谔的猫,但你了解薛定谔方程吗?激光、晶体管和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是重整化的危险?流体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超流体?量子计算机有多大能耐?本书将带你一起揭秘科学史上的发现,思考物理和技术的未来发展。
本书将探索物理学中匪夷所思的一个神秘领域,介绍50个重要的量子问题和理论。每条理论不过用一幅图、两页纸、三四百字,在半分钟内向普通读者进行讲解。在当今时代,包含量子理论的电子产品成为了日常必需品,量子理论的新进展频频登上新闻头条,请随本书一起探访平行世界,搭乘波动理论,确定地谈论不确定性原理,解开量子纠缠的谜题。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前言
1 量子理论的诞生
2 术语
4 紫外灾难
6 普朗克的量子假设
8 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
10 巴耳末的可预测光谱
12 玻尔的原子模型
15 人物传略:尼尔斯·玻尔
16 波粒二象性
18 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
20 量子双缝实验
23 基础知识
24 术语
26 量子自旋
28 矩阵力学
30 薛定谔方程
33 人物传略:埃尔温·薛
  定谔
34 薛定谔的猫
36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38 波函数坍缩
40 脱散
43 光与质量的物理学
44 术语
46 泡利不相容原理
48 狄拉克方程
51 人物传略:保罗·狄拉克
52 量子场论
54 量子电动力学基础
56 重整化的危险
58 费曼图
60 回到过去
63 量子效应及其解释
64 术语
66 分束器
68 量子隧穿
70 超光速实验
72 哥本哈根解释
74 玻姆解释
77 人物传略:戴维·玻姆
78 意识坍缩
80 多世界解释
83 量子纠缠
84 术语
86 EPR悖论
88 贝尔不等式
91 人物传略:约翰·贝尔
92 量子加密
94 量子位
96 量子计算
98 量子隐形传送
100 量子芝诺效应
103 量子应用
104 术语
106 激光
108 晶体管
110 电子显微镜
112 扫描仪
114 约瑟夫森结
117 人物传略:布赖恩·约
   瑟夫森
118 量子点
120 量子光学
123 量子极限
124 术语
126 零点能
128 超导体
130 超流体
13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35 人物传略:萨特延德
   拉·纳特·玻色
136 量子色动力学
138 量子生物学
140 量子引力
142 参考资源
144 作者简介
146 词汇表

作者介绍


布赖恩· 克莱格在剑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研究方向是实验物理。 曾为《自然》《泰晤士报》和《华尔街日报》撰稿,也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英国皇家科学研究所担任讲师,还是科学书评网站.popularscience.uk的编辑。克莱格的著作
包括《无限简史》和《如何建造时光机》。

文摘


序言



时空彼端的微光:一部关于宇宙起源与终结的哲学漫游 书名:时空彼端的微光 作者:艾琳·维斯特伍德 出版社:星辰之眼文化 装帧:精装,附赠星图绘制指南 页数:580页 ISBN:978-1-987654-32-1 --- 内容提要 《时空彼端的微光》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人类认知边界的宏大哲学探险。作者艾琳·维斯特伍德,一位跨学科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学、符号学和宇宙学背景,引领读者踏上了一段追溯人类对“存在”本质理解的旅程。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着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叙事和思想模型,来描绘宇宙的诞生、演化,以及最终的命运。 本书结构精巧,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最古老的创世神话,过渡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迷宫,最终回归到个体在无限时空中的位置感。 第一部分:符号的起源与洪荒之初 (The Genesis of Symbols)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文明早期对“混沌”与“秩序”的理解。维斯特伍德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苏美尔的泥板、古埃及的《亡灵书》以及北欧的埃达神话中,关于世界如何从无序状态中被塑造出来的不同版本。她强调,在科学出现之前,神话和哲学就是最初的“理论物理学”,它们试图用可理解的象征(如巨蛇、原初之水、创世之蛋)来锚定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宏大尺度。 作者特别关注了“时间”概念在不同早期文明中的非线性处理。例如,在某些前哥伦布时期文明的观念中,时间并非单一的箭头,而是螺旋上升或周期循环的结构。通过对这些古代文本的符号学解读,维斯特伍德揭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根本性困惑——我们如何从虚无中得出“存在”? 第二部分:视角的转移: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机械宇宙 (Shifting Perspectives: From Aristotle to the Clockwork Cosmos) 当理性之光开始取代神性解释时,宇宙的形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本部分聚焦于古典哲学与早期科学革命的交汇点。维斯特伍德描绘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宇宙观如何被笛卡尔的机械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所颠覆。 她不仅仅是罗列科学发现,而是着重分析了“新范式”是如何重塑人类的认知结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如何使宇宙变成了一台巨大、可预测的时钟,这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控制感,但也无意中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作者引入了大量关于“实在性”(Reality)的哲学辩论,探讨了在完全客观的机械模型下,观察者自身的经验价值被置于何地。 第三部分:界限的消融:概率、不确定性与非决定论的浪潮 (Dissolving Boundaries: Probability and the Wave of Indeterminacy) 本部分是全书的转折点,探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科学思想带来的结构性冲击。维斯特伍德以文学化的笔触,描述了非欧几何、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的不可逆性)如何一步步瓦解了牛顿式确定论的堡垒。 重点分析了“信息”作为一种新的宇宙基本要素的浮现。她探讨了面对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崛起,人类“自由意志”的概念是如何受到挑战的。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行为都无法被精确预测,那么宏观叙事中的“命运”又该如何定位?作者在这里穿插了对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评论,指出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对时间流动和意识碎片的捕捉,是如何与科学界对“连续性”的怀疑遥相呼应。 第四部分:多重现实的边界与沉思 (The Edges of Multiverse and Contemplation) 最后一部分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当代最前沿的理论框架,但着力点仍在哲学层面。维斯特伍德没有深入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探讨了“弦理论”、“圈量子引力”以及“多重宇宙论”对我们日常世界观的冲击。 她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理论模型预测了无限多个“可能”的宇宙时,我们的“现实”究竟具有何种特殊性?作者认为,这些前沿理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们提供了最终答案,而在于它们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边界”的定义——物理的边界、认知的边界,以及语言的边界。 全书的结尾,作者将焦点拉回到人类个体。在浩瀚、可能无限的宇宙图景面前,维斯特伍德主张,我们对意义的追求并非徒劳。这种追求本身,就是时空中一个独特而短暂的“结构”,它或许没有终极的物理意义,但却拥有无可替代的体验价值。 --- 读者群体与风格特点 《时空彼端的微光》的受众是那些对科学抱有好奇心,但不满足于纯粹数据呈现的读者。它吸引那些喜欢将科学、哲学、历史和艺术进行交叉阅读的思想家。 风格: 语言典雅、富有哲思,叙事流畅,避免了学院派的僵硬。维斯特伍德善于运用类比和历史故事来阐释抽象概念,使得复杂的思想得以清晰呈现。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人类思想的长廊中进行一次没有地图的、充满发现的漫步。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点亮那些“彼端的微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30秒探索:量子理论》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真的可行吗?”。量子理论一直给我一种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感觉,充满了悖论和反直觉的结论。我尝试过阅读一些传统的科普书籍,但往往在读到一半就开始觉得力不从心,公式和概念堆积如山,让我感到头晕眼花。所以,“30秒探索”这个承诺,对我来说,既充满了诱惑,又带着一丝怀疑。我特别好奇这本书将如何精炼那些复杂的概念,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量子世界的精髓。我希望它能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比如类比、意象或者简化的模型,来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原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能引导我思考,让我体会到量子理论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含义。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我快速了解量子世界的得力助手,让我对这个曾经令我望而却步的领域,重拾信心。

评分

拿到《30秒探索:量子理论》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设计风格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给人一种专业而沉静的感觉。翻开书页,我发现它的排版也非常舒服,文字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不会觉得疲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短小精悍”的篇章结构,感觉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碎片化阅读体验。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一门新知识。这本书的“30秒探索”理念,就非常契合我的需求,我可以在通勤路上,或者午休的间隙,快速地浏览一两个主题,每天累积一点知识。我好奇它在介绍量子理论的各个分支或概念时,会采用什么样的切入点,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还是按照重要程度来安排?我希望它能涵盖量子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核心概念,并且能够用一种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让我能够逐步理解量子世界的奇特之处。

评分

《30秒探索:量子理论》这本书,我其实是在一次逛书店时偶然翻到的。当时我就被它简洁明快的标题和“30秒探索”这个概念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量子理论是个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的领域,充满了各种奇妙又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叠加态、纠缠等等。我之前也零星地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但总感觉断断续续,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所以,当看到这本书说能用很短的时间来“探索”这个领域,我还是挺好奇的,想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是否真的能让我对量子理论有一个初步的、清晰的了解。我特别关注它会不会用很多晦涩的数学公式,或者是不是会把一些核心概念讲得过于简化而失真。我理想中的科普读物,应该是能够准确地传达科学思想,同时又兼顾易读性和趣味性,让像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能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望而却步。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例子或者巧妙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让大脑能够“抓住”它们。

评分

我对《30秒探索:量子理论》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这个学科本身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运行方式的理解,也催生了许多革命性的技术,比如激光、半导体等等。然而,量子理论的内涵又极其反直觉,常常挑战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跨越这个“理解鸿沟”,用一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释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我尤其关心它是否会涉及量子纠缠、量子隧穿、波粒二象性这些经典概念,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实验验证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例子,来阐述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和潜在应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此外,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让我能够带着更多的问题去进一步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

评分

说实话,我买《30秒探索:量子理论》这本书,主要是被“30秒探索”这个说法给打动的。平时接触到的很多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要么就是篇幅特别长,要么就是写得特别晦涩,感觉读不下去。所以,看到这个说法,我就觉得这或许是一个能够快速入门的好机会。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实现“30秒探索”的?它是否会将每一个概念都浓缩成一个非常简短的段落,然后配上一些图示?我希望它不会牺牲内容的深度,仅仅是为了追求速度而变得过于浅显。我希望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对量子理论的一些核心思想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比如微观粒子的奇特性质,概率性的描述等等。同时,我也很好奇这本书的作者,[英]布赖恩·克莱格,他在科普领域是否有过成功的经验,他的写作风格会是怎样的?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能够风趣幽默,而不是枯燥乏味,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我坚持读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