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
定價:90.00元
作者:鬍誌川,陳申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9-04-01
ISBN:9787800073113
字數:
頁碼:17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9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人類社會的曆史是一個發展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對生産、生活、鬥爭的情景的記錄和經驗的總結,促使社會由低級嚮高級發展。傳世的古代器物、繪形的圖畫、文字的記載等,是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曆史的主要依據。攝影術發明後,攝影作品成為記錄、儲存、傳遞事物形象的特殊訊息載體。留存的曆史照片,使人們能夠“目睹”已經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狀。“百閑不如一見”,曆史照片可以幫助我們“看見”過去,雖然隻是零散的、片斷的、瞬間的形象,但它是實在的、具體的、生動的映象。它蘊藏著豐富的曆史生活內容,供人們去發掘、去體味…”。
目錄
集市
北京
北京
農人
婦女
儀式中的喇嘛
澳門廟字(1844年銀版法攝)
兩廣總督耆英(1844年攝)
銀版人物肖像(約1850年攝,上海)
廣東攝影師羅以禮(1802一1852)像
老婦人像(約1850年攝)
廣州鎮海樓(1851年攝)
近代科學傢鄒伯奇(1819-1869年,於1844年完成瞭
“攝影之器”的研製並寫下瞭《攝影之器記》一文)
兩廣總督葉名琛(1807一1859)像
廣東婦女肖像(安布羅法攝)
上海婦女
廣州十三行買辦潘仕成像
清代北京城詠(1860年攝)
太平天國軍隊圍攻上海
開埠後的寜波碼頭
十九世紀中葉,被稱作“豬仔”的華工從廈門登船
被英法聯軍攻陷的天津大沽炮颱(1860年攝)
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頭的營地(1860年攝)
燒毀後的北京圓明園(1860年攝)
被洗紉後的北京萬壽山
北京哈達門(崇文門)街市
香港天後廟
澳門風光(賴阿芳攝)
同治年間的武昌黃鶴樓(1868年攝)
簽訂《北京條約》時的恭親王奕欣(1860年u月攝)
兩廣總督劉長佑像
南方婦女像(之一)
南方婦女像(之二)
小商人一傢
上海小吃擔
辦理外務的重臣瀋桂芬
駐外國使節張德彝(1868年19歲時攝)
年輕的官員夫婦閤影(廣州)
清代官員內眷
抬轎子
賣藝的盲人
梳妝
齣賣勞力者
城市中的貧民
農村中的小孩們
駐美公使陳蘭彬(右一)等官員閤影(廣州)
批送往美國的留學幼童(1872年上海)
早年上海的兩傢照相館——“蘇三興”和“公泰”
近代科學傢徐壽、李善蘭、華衡芳在江南製造局閤影
李鴻章像(梁時泰攝)
戲照(上海,1870-1879)
戲麯樂隊
北京的街道
香港的人力車(賴阿芳攝)
清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北京的店鋪
街頭上的樂趣(北京)
拉洋片
上海織布女工
死刑
廣州街道
婦女與兒童
廣州的貢院
洋商在中國開辦製藤工廠
廣州街道舊貌
廣州的花園
九江街頭小景
更夫
天津黑塔
上海豫園
地方戲
五口人之傢
清朝的武官
鄧世昌(1849一1894)像
毒裴嘉嚴津梁
醇親王奕議(1886年梁時泰攝)
駐守廣州的清朝軍隊
中國裝配的機車(1880年攝)
唐山一一胥各莊鐵路建成通車式(1881年攝)
醇親王巡閱北洋艦隊時乘坐的帥艦(粱時泰攝)
重修後的天津大沽炮颱(梁時泰攝)
抗擊曰軍入侵颱灣的高山族士兵(1874年攝)
英國醫生給颱灣人拔牙(1887年攝)
任颱灣巡撫劉銘傳(1836一1895年)像
中法戰爭申愛國將領劉永福像
徐建寅(近代兵工學傢,1845一1901)像
康有為像
颱灣的挑夫(1896年攝)
上海新任道颱接印式
清宮總營太監(梁時泰攝)
洋商和中國買辦
張蔭恒參加英國女皇加冕典禮
清德宗光緒皇帝
珍妃
義和團的年輕團民
“紅燈照”的姐妹
嚮天津進軍中的義和團民
的義和團民
被義和團燒毀的洋人住宅(1900年北京)
紫禁城前的八國聯軍
慈禧逃難時,受過“榮寵”的百姓
辛醜條約簽訂後,慈禧迴鑾乘坐的火車
慈禧皇太後像(1903年,勛齡攝)
乘肩輿的慈禧:
齣賣變法運動的袁世凱
清宮中的攝影師一一勛齡
農村景色
派往歐洲考察憲政的“五大臣”及隨員在羅馬閤影(1905年攝)
清代貴族夫人和各駐華大使夫人閤影
警慧邯尚責塗爛聖.(中)及趙秉鈞‘左)毓朗
閤影(1905年“豐泰”攝)
赴歐洲考察海軍的載洵,薩鎮冰等官員閤影
幽隻季纍蠢智需囊艷“00ssoe:I:奕
載澧(溥儀之父)像
歸國留洋學生參加殿試(1907年吳匡時攝)
清末江蘇吳淞獅子嶺的海防設施
京師大學堂足球隊
廣東運動會(1905年攝)
上海一一蘇州綫通車
開進北京城內的火車(1905年攝)
上海街道
上海女子“天足會”集會
淮北難民(1906年攝)
私塾
清末同治陵大祭
光緒霧柩栘入山陵(1909年攝)
清末時的“齣殯”隊伍
禦花園中的隆裕太後
清末入像攝影
末代皇帚溥儀和他的外祖父
清末人像攝影
雙塔寺中的“寶豐”照相館(北京)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戴木枷的女囚犯(1907年攝,上海)
清未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清末人像攝影
農村的一傢
衣衫襤褸的農民
修鞋匠
地方官審理民案
剃頭匠
農村中的新婚夫婦
街頭拔牙醫生(立體照片)
傀儡戲藝人
北方的說書人
算命先生
馴虎人
雜技藝人
清末戲園內景
王瑤卿反串(溪皇莊)戲照(1898年楊遠山攝)
反清(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閤影
1896年斷發後的孫中山
孫中山的子女
就義前的廣州起義誌士
革命軍占領武昌湖廣總督衙門
革命軍在漢口租界巡邏(19u年攝)
武昌首義後上海市民在望平街報館前等待消息
剪去辮子
孫中山宣誓就職大總統(1912年元旦攝)
上海市民慶祝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攝)
黃興像
孫中山及全體國務員晉謁明孝陵
末教仁先生被刺(1913年3月攝)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左)和井勿幕(同盟會員)閤影
19u年哈爾濱瘟疫中的中國防疫隊
民國成立後公祭隆裕太後的靈堂(1913年攝)
袁世凱稱帚時到天壇行祭天禮
袁世凱祭天時的樂隊
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戰場匕攝影釆訪的中國學生
次世界大戰時歐洲戰場上的華工隊
次世界大戰期間設在北京的戰俘收容所
北京風貌之文津街
北京風貌之二一一泡子河
北京風貌之三一一“會賢堂”飯莊
北京風貌之四一一東便門(一)
北京風貌之五一一束便門(二)
北京風貌之六一一正陽門大街
北京風貌之七一一永定門外
北京風貌之八一一東便門角樓
北京風貌之九一一南口
北京風貌之十一一駱駝隊
水上人傢(四川)
石寶寨(四川)
木製自行車(約1905年攝)
照相館拍攝的“分身像”(一)
照相館拍攝的“分身像”(二)
傢庭閤影(1917年攝,颱灣)
戎裝像
霍元甲
魯迅
京戲(楊小樓、錢金福閤演)
京戲(斷橋)(陳德霖、餘玉琴閤演)
戒颱寺方丈
行乞的道士
古剎
上海精武體育會攝學部旅行攝影
喇嘛
喇嘛寺院“打鬼”
趕驢的老漢
乞丐
賣唱人
新開張的客棧
和尚樂隊
齣殯
拉駱駝
飲水處
小飯攤
烤火的單身漢
煤窯的苦力
拜年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捲首語:那些泛黃的舊時光,定格的悲歡離閤 當我翻開這本《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仿佛穿越瞭曆史的長河,親身走進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曆史,凝固瞭一個時代的錶情。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圖像,而是飽含著溫度的記憶,訴說著普通中國人的悲歡離閤,記錄著民族命運的跌宕起伏。我驚嘆於攝影師們如何在簡陋的設備下,捕捉到如此生動、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瞬間。那些穿著長袍馬褂的紳士,那些穿著綉花鞋的女子,那些在街頭巷尾辛勤勞作的百姓,他們的眼神裏,有的帶著對未來的迷茫,有的閃爍著生活的智慧,有的流露齣對苦難的堅韌。我看到瞭晚清的宮廷,金碧輝煌卻透著一絲頹敗;我看到瞭民國的初生,雖然充滿瞭變革的活力,卻也隱藏著動蕩的暗流。照片中的每一個細節,從人物的服飾、建築的風格,到街景的陳設、器物的樣式,都仿佛在嚮我展示著那個時代獨特的風貌,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信仰追求。我常常會沉浸其中,想象著照片背後的人物故事,猜測他們的人生軌跡,感受他們所處的時代氛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攝影集,更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科書,它用最直觀、最震撼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遙遠而又鮮活的中國。
評分一本喚醒記憶的書,一次對過往的緻敬 當我閤上《中國舊影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840-1919》這本書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集,更像是一本喚醒我沉睡記憶的書。雖然我並沒有親身經曆那個時代,但書中的畫麵卻仿佛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個模糊卻真實的世界。那些熟悉的場景,那些久違的元素,在我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起來。我看到瞭我的祖輩可能生活過的街道,看到瞭他們可能穿著的衣裳,看到瞭他們可能擁有的器具。這本書讓我與我的過去,與我的根,産生瞭一種強烈的連接。它不是簡單地陳列照片,而是通過攝影師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堅韌,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苦難,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盡管充滿挑戰,但人們依然努力地生活著,創造著,傳承著。這本書是對那個時代所有默默無聞的中國人的一次緻敬,也是對我自己民族文化的一次深刻迴望。我仿佛能夠聽到曆史的迴聲,感受到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留下的痕跡。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這本書,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對中國近代的曆史,有瞭更深切的感悟和理解。
評分跨越時空的對話,情感的共鳴 很難用簡單的詞語來形容我翻閱《中國舊影錄》時的感受。與其說是在“看”書,不如說是在與曆史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照片中的人物,雖然早已化作塵土,但他們的眼神,他們的姿態,他們的錶情,卻依然能夠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看到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眼神裏充滿瞭溫柔與擔憂;我看到一群少年在玩耍,臉上洋溢著無憂無慮的笑容;我看到一位老者坐在門口,似乎在迴憶著過往的歲月。這些畫麵,無論放到哪個時代,都能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我仿佛能聽到他們低語,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能夠想象到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故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那些曾經的中國人,也曾經曆過愛恨情仇,也曾為生活奔波,也曾懷揣夢想。而攝影,以它獨特的魅力,將這些無聲的情感定格,傳遞給後來的我們。我開始反思,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是否也應該放慢腳步,去關注身邊的個體,去記錄那些平凡卻珍貴的瞬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曆史的視覺瀏覽,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生命,重新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評分曆史的碎片,時代的縮影 《中國舊影錄》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是一本承載瞭太多曆史碎片的書。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個微型的曆史場景,裏麵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我可以通過照片來瞭解當時的建築風格,比如那些精美的寺廟、古樸的民居,以及逐漸興起的西式建築。我可以看到當時的交通方式,從人力車到馬車,再到早期的火車和汽車,每一個細節都印證著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我也能從人物的服飾中,窺見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特色,以及當時的時尚潮流。更重要的是,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書中被巧妙地組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時代縮影。我看到瞭古老文化與西方文明的碰撞,看到瞭傳統與現代的交織,看到瞭中國在轉型時期的陣痛與希望。我特彆喜歡那些展現社會生活的照片,比如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孩子們嬉戲打鬧的身影,以及人們在茶館裏閑談的場景。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讓我覺得那個遙遠的時代並沒有那麼神秘,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匯聚而成。通過這些“碎片”,我得以拼湊齣更加完整、更加立體的中國近代史。
評分一種視覺的震撼,曆史的沉澱 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去翻閱這本書的,畢竟“早期攝影作品”聽起來就帶著一絲神秘和遙遠。然而,當我的指尖觸碰到那些紙張,當我的目光落入那些黑白影像時,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震撼攫住瞭我。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驚嘆,更是曆史本身所帶來的厚重感。我看到瞭鴉片戰爭前夕的廣州港,海麵上停泊著古老的帆船,岸邊是錯落的騎樓,一切都顯得那麼熟悉又陌生。我看到瞭辛亥革命時期的街頭,人們臉上混閤著興奮、迷茫與不安,空氣中彌漫著變革的味道。那些定格的瞬間,有的宏大敘事,有的細微生活,卻都共同構築瞭一個完整的曆史畫捲。我特彆喜歡那些展現普通人生活場景的照片,比如在田間勞作的農夫,在市場交易的商販,在戲颱上錶演的藝人。他們的臉龐雖然布滿風霜,眼神裏卻閃爍著生命的光輝。我開始思考,在那個沒有美顔濾鏡、沒有PS的時代,攝影師是如何做到如此真實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記錄的?他們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捕捉到這座城市的靈魂,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真實情感?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曆史的凝視,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它讓我跳齣瞭課本上的文字,用一種更具象、更生動的方式去理解中國近代史的進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