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志川,陈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摄影
  • 早期摄影
  • 历史影像
  • 文化遗产
  • 中国历史
  • 黑白摄影
  • 老照片
  • 摄影集
  • 19世纪
  • 20世纪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0073113
商品编码:2983266406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199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定价:90.00元

作者:胡志川,陈申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01

ISBN:9787800073113

字数: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9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对生产、生活、斗争的情景的记录和经验的总结,促使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传世的古代器物、绘形的图画、文字的记载等,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历史的主要依据。摄影术发明后,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目睹”已经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状。“百闲不如一见”,历史照片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过去,虽然只是零散的、片断的、瞬间的形象,但它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象。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内容,供人们去发掘、去体味…”。

目录


集市
北京
北京
农人
妇女
仪式中的喇嘛
澳门庙字(1844年银版法摄)
两广总督耆英(1844年摄)
银版人物肖像(约1850年摄,上海)
广东摄影师罗以礼(1802一1852)像
老妇人像(约1850年摄)
广州镇海楼(1851年摄)
近代科学家邹伯奇(1819-1869年,于1844年完成了
“摄影之器”的研制并写下了《摄影之器记》一文)
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一1859)像
广东妇女肖像(安布罗法摄)
上海妇女
广州十三行买办潘仕成像
清代北京城咏(1860年摄)
太平天国军队围攻上海
开埠后的宁波码头
十九世纪中叶,被称作“猪仔”的华工从厦门登船
被英法联军攻陷的天津大沽炮台(1860年摄)
英法联军在北京城头的营地(1860年摄)
烧毁后的北京圆明园(1860年摄)
被洗纫后的北京万寿山
北京哈达门(崇文门)街市
香港天后庙
澳门风光(赖阿芳摄)
同治年间的武昌黄鹤楼(1868年摄)
签订《北京条约》时的恭亲王奕欣(1860年u月摄)
两广总督刘长佑像
南方妇女像(之一)
南方妇女像(之二)
小商人一家
上海小吃担
办理外务的重臣沈桂芬
驻外国使节张德彝(1868年19岁时摄)
年轻的官员夫妇合影(广州)
清代官员内眷
抬轿子
卖艺的盲人
梳妆
出卖劳力者
城市中的贫民
农村中的小孩们
驻美公使陈兰彬(右一)等官员合影(广州)
批送往美国的留学幼童(1872年上海)
早年上海的两家照相馆——“苏三兴”和“公泰”
近代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在江南制造局合影
李鸿章像(梁时泰摄)
戏照(上海,1870-1879)
戏曲乐队
北京的街道
香港的人力车(赖阿芳摄)
清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北京的店铺
街头上的乐趣(北京)
拉洋片
上海织布女工
死刑
广州街道
妇女与儿童
广州的贡院
洋商在中国开办制藤工厂
广州街道旧貌
广州的花园
九江街头小景
更夫
天津黑塔
上海豫园
地方戏
五口人之家
清朝的武官
邓世昌(1849一1894)像
毒裴嘉严津梁
醇亲王奕议(1886年梁时泰摄)
驻守广州的清朝军队
中国装配的机车(1880年摄)
唐山一一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式(1881年摄)
醇亲王巡阅北洋舰队时乘坐的帅舰(粱时泰摄)
重修后的天津大沽炮台(梁时泰摄)
抗击曰军入侵台湾的高山族士兵(1874年摄)
英国医生给台湾人拔牙(1887年摄)
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一1895年)像
中法战争申爱国将领刘永福像
徐建寅(近代兵工学家,1845一1901)像
康有为像
台湾的挑夫(1896年摄)
上海新任道台接印式
清宫总营太监(梁时泰摄)
洋商和中国买办
张荫恒参加英国女皇加冕典礼
清德宗光绪皇帝
珍妃
义和团的年轻团民
“红灯照”的姐妹
向天津进军中的义和团民
的义和团民
被义和团烧毁的洋人住宅(1900年北京)
紫禁城前的八国联军
慈禧逃难时,受过“荣宠”的百姓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回銮乘坐的火车
慈禧皇太后像(1903年,勋龄摄)
乘肩舆的慈禧:
出卖变法运动的袁世凯
清宫中的摄影师一一勋龄
农村景色
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1905年摄)
清代贵族夫人和各驻华大使夫人合影
警慧邯尚责涂烂圣.(中)及赵秉钧‘左)毓朗
合影(1905年“丰泰”摄)
赴欧洲考察海军的载洵,萨镇冰等官员合影
幽只季累蠢智需囊艳“00ssoe:I:奕
载澧(溥仪之父)像
归国留洋学生参加殿试(1907年吴匡时摄)
清末江苏吴淞狮子岭的海防设施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
广东运动会(1905年摄)
上海一一苏州线通车
开进北京城内的火车(1905年摄)
上海街道
上海女子“天足会”集会
淮北难民(1906年摄)
私塾
清末同治陵大祭
光绪雾柩栘入山陵(1909年摄)
清末时的“出殡”队伍
御花园中的隆裕太后
清末入像摄影
末代皇帚溥仪和他的外祖父
清末人像摄影
双塔寺中的“宝丰”照相馆(北京)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戴木枷的女囚犯(1907年摄,上海)
清未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清末人像摄影
农村的一家
衣衫褴褛的农民
修鞋匠
地方官审理民案
剃头匠
农村中的新婚夫妇
街头拔牙医生(立体照片)
傀儡戏艺人
北方的说书人
算命先生
驯虎人
杂技艺人
清末戏园内景
王瑶卿反串(溪皇庄)戏照(1898年杨远山摄)
反清(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合影
1896年断发后的孙中山
孙中山的子女
就义前的广州起义志士
革命军占领武昌湖广总督衙门
革命军在汉口租界巡逻(19u年摄)
武昌首义后上海市民在望平街报馆前等待消息
剪去辫子
孙中山宣誓就职大总统(1912年元旦摄)
上海市民庆祝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摄)
黄兴像
孙中山及全体国务员晋谒明孝陵
末教仁先生被刺(1913年3月摄)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左)和井勿幕(同盟会员)合影
19u年哈尔滨瘟疫中的中国防疫队
民国成立后公祭隆裕太后的灵堂(1913年摄)
袁世凯称帚时到天坛行祭天礼
袁世凯祭天时的乐队
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匕摄影釆访的中国学生
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上的华工队
次世界大战期间设在北京的战俘收容所
北京风貌之文津街
北京风貌之二一一泡子河
北京风貌之三一一“会贤堂”饭庄
北京风貌之四一一东便门(一)
北京风貌之五一一束便门(二)
北京风貌之六一一正阳门大街
北京风貌之七一一永定门外
北京风貌之八一一东便门角楼
北京风貌之九一一南口
北京风貌之十一一骆驼队
水上人家(四川)
石宝寨(四川)
木制自行车(约1905年摄)
照相馆拍摄的“分身像”(一)
照相馆拍摄的“分身像”(二)
家庭合影(1917年摄,台湾)
戎装像
霍元甲
鲁迅
京戏(杨小楼、钱金福合演)
京戏(断桥)(陈德霖、余玉琴合演)
戒台寺方丈
行乞的道士
古剎
上海精武体育会摄学部旅行摄影
喇嘛
喇嘛寺院“打鬼”
赶驴的老汉
乞丐
卖唱人
新开张的客栈
和尚乐队
出殡
拉骆驼
饮水处
小饭摊
烤火的单身汉
煤窑的苦力
拜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是一部穿越时空的珍贵影像集,它以最为直观和感性的方式,为我们揭开了晚清民国初年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国的面貌。本书精选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摄影术初入中国、并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及历史记录的近八十年间,最具代表性、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摄影作品。它不仅是一本摄影画册,更是一部可视化的社会史、文化史、人物史和城市史,带领读者沉浸式地回溯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的温度与脉动。 跨越历史的窗口:1840-1919年的中国影像 从1840年开始,西方摄影术的传入,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国门的同时,摄影师们的镜头也随之而来。这些早期的影像,往往带有浓厚的异域文化观察者的视角,记录了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初貌、战争的残酷场景、传教士的活动、以及对中国风俗人情的猎奇式描绘。它们构成了我们认知近代中国的最早一批视觉证据。 随着摄影技术的逐渐传播和本土摄影师的出现,影像的内涵和视角也开始发生转变。本书所收录的作品,跨越了这一关键性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术在中国从一种新奇的科技,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记录工具、艺术媒介,甚至成为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的载体。 影像的维度:多元的视角与叙事 《中国旧影录》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力图通过精心筛选和编排,展现不同时期、不同主题、不同视角下的中国。 社会百态: 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宫廷内院到街头巷尾,本书中的影像细致入微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的生动群像。我们可以看到身着华服的士大夫,他们在镜头前流露出或威严、或睿智、或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而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手艺人,他们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艰辛,却也闪耀着坚韧的光芒。码头上繁忙的景象、集市上的喧嚣、戏园里的热闹,都以黑白影子的形式凝固了时间的流逝,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肌体。 历史瞬间: 1840-1919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再到戊戌变法的改革尝试,以及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直至民国初年的动荡与发展,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虽然未必都能找到直接的摄影记录(早期摄影的限制、战乱的破坏等),但本书中的许多影像,通过对当时场景、人物、建筑的描绘,间接折射出历史的洪流。例如,战后的城市景象,留下的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创伤;政治人物的肖像,他们的眼神、姿态,则隐喻着他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抉择。 城市风貌: 书中的许多影像,是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变迁的宝贵资料。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重要城市,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呈现出中西文化交融、新旧并存的独特风貌。我们可以看到刚刚兴起的西式建筑与古老的传统院落毗邻而立,蒸汽火车在古老的城墙边呼啸而过,电线杆和新式商店招牌与街头的挑夫、轿子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物理空间演变,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人物群像: 摄影在诞生之初,就与肖像摄影结下不解之缘。本书收录了大量的人物肖像,包括晚清的皇室成员、朝廷大臣、文人学者、革命党人,以及外国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等。这些肖像,不仅是他们个人形象的留存,更是他们所代表的特定阶层、特定时代精神的缩影。通过这些影像,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这些历史人物的面容,揣摩他们的心绪,感受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 文化习俗: 摄影作为一种直观的记录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影像资料。祭祀仪式、婚礼庆典、节日习俗、宗教场所、戏曲表演、家庭生活场景,都以其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影像,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视觉载体,让我们得以超越文字的描述,去感知那些鲜活的民俗风情。 摄影术的中国化:从被动记录到主动表达 1840-1919年,是中国摄影史的孕育和初步发展阶段。最初,摄影术主要由西方人引入和掌握,他们的视角往往带有观察者的姿态,记录着他们所认为的“异国情调”。然而,随着摄影技术和器材的普及,以及西方摄影师在华的长期活动,中国本土的摄影师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不仅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摄影技巧,更开始用自己的镜头去审视和表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 本书中的作品,可以看到这种“摄影术的中国化”进程。早期的作品可能偏向于静态的、程式化的摆拍,而后期则出现了更多反映日常生活、抓拍瞬间、以及具有一定艺术构思的作品。一些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开始流露出对民族尊严、国家前途的思考,他们的镜头语言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影像的解读:历史、艺术与情感的交汇 《中国旧影录》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史料,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每一张旧影,都可能连接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一个消失的面孔,一种不再流行的生活方式。 历史的证言: 这些影像,是未经加工的、最直接的历史证言。它们提供了文字史料所无法给予的感官体验,让我们能够“亲临”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比如,一张描绘街头叫卖场景的照片,让我们闻到仿佛来自那个年代的市井气息;一张表现官僚群体合影的照片,让我们思考他们当时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 艺术的魅力: 尽管受到技术限制,许多早期摄影作品依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摄影师们在构图、光影、人物表情的捕捉上,已经能够展现出高超的技巧。黑白影像特有的颗粒感、对比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朦胧与深邃感,赋予了这些作品一种穿越时空的艺术力量。有时,一个巧妙的构图,一个富有张力的人物眼神,便足以打动人心,引发我们对历史的遐想。 情感的共鸣: 凝视这些旧影,我们仿佛能与照片中的人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他们的希望与失落,都能在现代人的心中激起共鸣。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伤,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动,为他们的生活而好奇,也为这个曾经的中国而感慨万千。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 填补空白: 许多收录的作品可能是首次公开,或者鲜为人知,为中国摄影史和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新的史料。 2. 还原真实: 影像的直观性,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文字叙述的局限,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 3. 激发兴趣: 精美的影像和翔实的考证,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近代史、摄影史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普及。 4. 文化传承: 作为一种视觉的遗产,《中国旧影录》有助于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过去。 5. 反思当下: 通过回溯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中国是如何形成的,也为我们反思和展望未来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 本书的编纂过程,无疑是艰辛而细致的。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摄影师的匠心独运,以及历史的沧桑变迁。从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国家档案馆、历史研究机构,到曾经经营照相馆的家族后人,编纂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才得以将这些珍贵的影像汇集一堂。 《中国旧影录》是一扇开启历史的大门,它邀请我们以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中国。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深度探索。这些黑白的照片,如同凝固的时光胶囊,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们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印记,而摄影,正是捕捉这些印记最忠实的信使。

用户评价

评分

卷首语:那些泛黄的旧时光,定格的悲欢离合 当我翻开这本《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亲身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凝固了一个时代的表情。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图像,而是饱含着温度的记忆,诉说着普通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记录着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我惊叹于摄影师们如何在简陋的设备下,捕捉到如此生动、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瞬间。那些穿着长袍马褂的绅士,那些穿着绣花鞋的女子,那些在街头巷尾辛勤劳作的百姓,他们的眼神里,有的带着对未来的迷茫,有的闪烁着生活的智慧,有的流露出对苦难的坚韧。我看到了晚清的宫廷,金碧辉煌却透着一丝颓败;我看到了民国的初生,虽然充满了变革的活力,却也隐藏着动荡的暗流。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人物的服饰、建筑的风格,到街景的陈设、器物的样式,都仿佛在向我展示着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追求。我常常会沉浸其中,想象着照片背后的人物故事,猜测他们的人生轨迹,感受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用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而又鲜活的中国。

评分

一种视觉的震撼,历史的沉淀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的,毕竟“早期摄影作品”听起来就带着一丝神秘和遥远。然而,当我的指尖触碰到那些纸张,当我的目光落入那些黑白影像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攫住了我。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惊叹,更是历史本身所带来的厚重感。我看到了鸦片战争前夕的广州港,海面上停泊着古老的帆船,岸边是错落的骑楼,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又陌生。我看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街头,人们脸上混合着兴奋、迷茫与不安,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味道。那些定格的瞬间,有的宏大叙事,有的细微生活,却都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那些展现普通人生活场景的照片,比如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在市场交易的商贩,在戏台上表演的艺人。他们的脸庞虽然布满风霜,眼神里却闪烁着生命的光辉。我开始思考,在那个没有美颜滤镜、没有PS的时代,摄影师是如何做到如此真实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记录的?他们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捕捉到这座城市的灵魂,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真实情感?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凝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它让我跳出了课本上的文字,用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去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评分

跨越时空的对话,情感的共鸣 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我翻阅《中国旧影录》时的感受。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照片中的人物,虽然早已化作尘土,但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姿态,他们的表情,却依然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看到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眼神里充满了温柔与担忧;我看到一群少年在玩耍,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我看到一位老者坐在门口,似乎在回忆着过往的岁月。这些画面,无论放到哪个时代,都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低语,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能够想象到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那些曾经的中国人,也曾经历过爱恨情仇,也曾为生活奔波,也曾怀揣梦想。而摄影,以它独特的魅力,将这些无声的情感定格,传递给后来的我们。我开始反思,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去关注身边的个体,去记录那些平凡却珍贵的瞬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视觉浏览,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礼,让我重新审视生命,重新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评分

历史的碎片,时代的缩影 《中国旧影录》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是一本承载了太多历史碎片的书。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微型的历史场景,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我可以通过照片来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比如那些精美的寺庙、古朴的民居,以及逐渐兴起的西式建筑。我可以看到当时的交通方式,从人力车到马车,再到早期的火车和汽车,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我也能从人物的服饰中,窥见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特色,以及当时的时尚潮流。更重要的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书中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缩影。我看到了古老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看到了中国在转型时期的阵痛与希望。我特别喜欢那些展现社会生活的照片,比如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以及人们在茶馆里闲谈的场景。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觉得那个遥远的时代并没有那么神秘,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汇聚而成。通过这些“碎片”,我得以拼凑出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中国近代史。

评分

一本唤醒记忆的书,一次对过往的致敬 当我合上《中国旧影录:中国早期摄影作品选1840-1919》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本唤醒我沉睡记忆的书。虽然我并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但书中的画面却仿佛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模糊却真实的世界。那些熟悉的场景,那些久违的元素,在我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我看到了我的祖辈可能生活过的街道,看到了他们可能穿着的衣裳,看到了他们可能拥有的器具。这本书让我与我的过去,与我的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连接。它不是简单地陈列照片,而是通过摄影师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苦难,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尽管充满挑战,但人们依然努力地生活着,创造着,传承着。这本书是对那个时代所有默默无闻的中国人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我自己民族文化的一次深刻回望。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留下的痕迹。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本书,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