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民国趣读) 9787503492150 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RT

黄埔军校(民国趣读) 9787503492150 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 著
图书标签:
  • 黄埔军校
  • 民国历史
  • 军事历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历史读物
  • 郑庭笈
  • 宋希濂
  • 方鼎英
  • 民国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2150
商品编码:2983084019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黄埔军校(民国趣读)

定价:35.00元

作者: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3492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胡兰畦、何香凝、李奇中、包惠僧等讲述民国年间黄埔军校的课程设置、军校生活、名将风采、革命运动、社团与刊物……片段小文、三言两语,韩淑芳编*的《黄埔军校(民国趣读)》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当年黄埔军校里那些逝去的过往。

目录


辑 黄埔军校的成立 章 老黄埔不得不说的校史 郭一予:建校宗旨 李奇中:校址的确定 方鼎英:艰难筹款 李奇中:苏联的物质援助 张申府:筹办黄埔军校点滴 宋希濂:校长一职的角逐 :成为校长的缘由 郭一予:军校初的组织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 李奇中:黄埔教导团 曾颖、卜一鸣:高等教育班的由来 何宏钧:高等教育班的学员构成 丘懋高:潮州分校的设立 陶子贞:长沙分校 冼大房:武汉分校的设立 文强:特别训练班 韩浚:“中山舰事件” 郑庭笈:对黄埔五期生的“清党” 赵一雪:“清党”内幕 第二章 校长杂说 郑洞国:严肃、刻板的蒋校长 郑洞国:的私下谈话 张申府:和的一面之缘 何崇校:对新生的点名 第三章 漫谈校风和制度 贺钺芳:军事民主与纪律约束并重 陈风:“中正剑”的黄埔精神 郭一予:禁闭室里关禁闭 尚宗钊:“开明,服从”……第二辑 学员生活拾零第三辑 名人堂与校内社团第四辑 黄埔学生军与中国革命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铁血与传奇:民国风云史诗 一部穿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揭开那段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历史画卷。 本书以精湛的笔触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带领读者重返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激荡人心的岁月。这不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枯燥陈述,而是一部浸透着热血、理想与挣扎的史诗。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切面,深入剖析了塑造现代中国的关键力量与核心人物。 第一部分:旧制崩塌与新生的曙光 故事从晚清的暮色中拉开序幕。在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旧有的帝国体系已然摇摇欲坠。本书细致描摹了洋务运动的余晖与戊戌变法的悲壮。我们看到了一批批怀揣“救亡图存”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挣扎于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中,探寻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重点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夜的社会思潮涌动。从留日学生群体的激进思潮,到国内秘密结社的蓬勃发展,再到立宪派的渐进主张,多方力量交织碰撞,预示着一场无可避免的巨变。对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及其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了翔实的梳理,阐明了“三民主义”如何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孕育并成为革命的旗帜。 革命的爆发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各省响应、各派势力合流的复杂过程的深度还原。我们得以窥见武昌城头那一声枪响背后,隐藏的组织策划、人才储备与外部环境的成熟。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与北伐的征程 民国建立之初,理想主义的火花很快被现实的权力斗争所吞噬。本书对军阀时代的形成与演变进行了细致的版图勾勒。从袁世凯的崛起与覆灭,到各路枭雄如张作霖、冯国璋、曹锟等人的发迹史,无不展现了权力是如何在混乱中被重新定义和分配的。 军阀间的兼并与混战,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在这片混乱之中,新的力量正在积蓄。我们看到了国民党内部的路线之争,以及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如何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北伐的筹备阶段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较量和国家统一的渴望的集中爆发。本书详述了如何克服地方势力的重重阻挠,如何凝聚民心,如何进行军事化改造和政治动员。北伐军的行进路线,不再是简单的地图标注,而是青年理想主义者们带着革命的热情,自南向北,一路扫荡旧势力,试图重塑国家认同的感人历程。 第三部分:艰难的统一与建设的探索 北伐胜利后,国家并未迎来预想中的和平,而是进入了更加复杂和微妙的“训政时期”。本书深入探讨了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所面临的空前挑战: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中央集权政府?如何处理地方派系残余势力?如何平衡革命派与旧官僚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层面,本书揭示了国民政府在金融改革、税制改革以及初步工业化方面的努力与困境。在社会层面,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新文化运动的持续影响,以及底层民众在变革中的沉浮,构成了丰富的社会横断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不同政治派别在国家建设道路上的分歧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分析。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在“何去何从”的终极问题面前,所展现出的深刻的焦虑与无尽的探索。从改良到革命,从威权到民主,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沉重的代价。 第四部分:历史的转折与时代的选择 全书的视角最终聚焦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九一八事变,成为一个沉重的历史转折点。本书细致还原了决策层在“攘外必先安内”与“全民抗战”之间的摇摆与挣扎,以及民间舆论如何推动国家战略的转变。 在抗战爆发前夕,国共两党经历了复杂的合作与摩擦,这一段历史的描绘,旨在展现“危亡之际,民族大义”如何最终压倒了党派间的宿怨。 本书不仅关注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深入到军事指挥系统、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民间社会在抵抗侵略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战役的战术分析和战略评估,读者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以巨大的代价,赢得了这场关系存亡的战争。 总结: 这部著作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面、立体、富有思想深度的民国画卷。它探讨了国家认同的建立、现代性的艰难转型、以及个人命运如何在历史洪流中被塑造和考验。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今日中国发展道路的镜子,引人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读完后会让人产生强烈代入感的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代精神捕捉的精准度。他似乎能捕捉到那个特定时期人们普遍的心态: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又饱含着对个体命运的深深忧虑。书中对几次重大事件前夕,学员们微妙的情绪变化和私下里的议论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所军校的兴衰,更是通过这所学校的视角,折射出了整个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热血的复杂心路历程。读完整本书,我仿佛能闻到旧式军装上混合着汗水、硝烟和理想主义的独特气味,是一次非常充实而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行文流畅,辞藻考究又不失鲜活,很有老派文人的风骨。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个人回忆录时,处理得非常巧妙,他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将它们自然地编织进自己的叙述线索中,使得引文像是从作者口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观点,而不是生硬的插叙。读起来有一种“雅俗共赏”的感觉,既有扎实的史学底蕴,又不失大众传播的易读性。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且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去了解一个宏大主题的微观侧写。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为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讲述”。

评分

一口气读完,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浓缩版的近代史“速成班”,但这个“速成”过程却充满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你耳边低语着那些尘封的秘闻轶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性格时的笔法,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精气神。比如对几位早期教官的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又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他们性格中的局限性,让人物形象立体饱满,而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这种近乎“去神化”的写作手法,反而让我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它让我思考,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即便是最坚定的信仰者,其内心也是多么的复杂和挣扎。这种洞察力,是很多严肃历史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相当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书页质感和老照片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很多看似严肃的历史事件,被他用一种近乎“戏说”的方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历史书那种枯燥和沉重。比如,书中对一些军校生日常生活的描写,衣食住行、拉帮结派,甚至连他们在食堂里为了多打一个鸡蛋而进行的“明争暗斗”,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看到了那些光环背后活生生的人。这完全颠覆了我对黄埔军校那种铁板一块、严肃刻板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培养未来领袖的地方,也少不了人性的光辉与弱点交织的精彩片段。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功课,才能将这些细节描绘得如此真实可信,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失生活化的温度。

评分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专业化,毕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跨度不小。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它成功地找到了历史的“趣味点”。作者很擅长运用对比和反差来制造阅读的张力。比如,一边是训练场上严格的军事口令,另一边却是学员们私下里对未来分配和前途的迷茫与憧憬。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看”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民国大戏。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呈现了多方博弈和复杂动机,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揣摩和评判,这种开放式的历史呈现方式,非常高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