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大师的自拍 逸白

自画像:大师的自拍 逸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逸白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自画像
  • 绘画
  • 大师
  • 逸白
  • 艺术
  • 肖像画
  • 西方艺术
  • 艺术鉴赏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2180
商品编码:2983068923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自画像:大师的自拍

定价:48.00元

售价:31.2元,便宜16.8元,折扣65

作者:逸白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59121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颜值高又有范儿的另类艺术史本书精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扬.凡.艾克、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真蒂莱斯基、勒布伦夫人、珂勒惠支、弗里达.卡罗、丢勒、伦勃朗、凡.高、毕加索等大师160余幅经典的自画像,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再现大师们“自拍”作品产生的背景、过程,以专业眼光解读其时代精神、艺术密码。既有趣又好看,值得一读。2.160 余幅经典自画像,破解一个个“达.芬奇密码”作者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再现大师们“自拍”作品产生的背景、过程,以专业眼光解读其时代精神、艺术密码。形形的画家自画像构成艺术史上非常迷人的一部分,本书把这一部分撷取出来,成为一部可以“悦读”的另类艺术史。好看好玩的不光是艺术八卦还有大师们的灵与肉、潮与骚。3. 装帧设计精美精美的设计和印制再现大师作品的艺术之美,让人心动,值得珍藏。

内容提要


目录


从自画到自拍,自画像的前生今世 3

第二章

隐藏的自我 41

马萨乔《纳税银》43

拉斐尔《雅典学院》44

扬.凡.艾克《阿诺菲尼的婚礼》46

提香《谨慎管理时间的寓言》50

卡拉瓦乔《美杜莎》52

卡拉瓦乔《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54

委拉斯开兹《宫娥》57

第三章

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 61

“缪斯”女神 —— 真蒂莱斯基 63

典雅贵妇 —— 勒布伦夫人77

黑白交响 —— 珂勒惠支 86

铿锵玫瑰 —— 弗里达.卡罗99

第四章

自拍达人 111

记录青春的五张自画像 —— 丢勒 113

钟情自我的伦勃朗122

傲娇的双子男 —— 库尔贝136

麦田里的守望者 —— 凡.高150

自我试验 —— 毕加索166

结语 18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自画像:大师的自拍》—— 视界的深度与心灵的回响 《自画像:大师的自拍》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像集,也不是一次浮光掠影的艺术史梳理。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一场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哲学思辨,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自我剖析。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艺术史上那些大胆、真诚,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安的自画像作品,通过对这些“大师的自拍”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揭示艺术家们如何在画布、石膏或镜头中,捕捉并定格那个最复杂、最迷人的主体——他们自己。 一、 镜中之我:画布上的灵魂肖像 自画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历史几乎与绘画史同步。它承载的不仅是艺术家对外貌的记录,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他们对自我身份、社会地位、时代精神乃至存在意义的探索。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形式的演变,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象征性、程式化的自我描绘,到巴洛克时期日益增长的心理深度和戏剧性,再到浪漫主义时期对个体情感和内心冲突的张扬,直至现代艺术中对自我边界的解构与重塑。 文艺复兴的光辉与阴影: 我们将审视达芬奇、丢勒、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自画像。他们的笔触下,不仅仅是精准的面部轮廓,更蕴含着他们对人文主义思潮的理解,对自身在知识与精神领域地位的肯定。当丢勒在20岁时,以一丝不苟的细腻描绘自己,那是一种对才华的自信,对艺术家社会价值的初步确立。而达芬奇,更是将自画像变成了对人体解剖学、透视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一次落笔都充满了理性与探索的光芒。然而,在这些辉煌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一丝对人生短暂、艺术永恒的忧思,对死亡的敬畏。 巴洛克时期戏剧性的情感释放: 伦勃朗,这位“光影的诗人”,是巴洛克自画像的集大成者。他的自画像,不再是简单的容貌展示,而是生命历程的编年史。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的辉煌与挑战,再到晚年的沧桑与睿智,伦勃朗用他独特的“伦勃朗光”,将内心的喜怒哀乐、岁月的痕迹,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皱纹、眼神中的深邃,都诉说着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故事。他的自画像,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如何将个人情感的宣泄转化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艺术表达。 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孤独: 梵高、高更、蒙克等艺术家,将自画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不再追求客观的肖像还原,而是将内在的情感、精神的痛苦、对世界的独特感知,毫无保留地倾泻在画布上。梵高的自画像,那旋转的笔触,狂放的色彩,传递出的是一种燃烧的激情、深刻的孤独,以及对美的极度渴望。他用颜料书写着他的灵魂,用眼睛捕捉着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中最鲜活、最动人的部分。蒙克笔下的自己,更是直接呈现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惧与疏离感,他的自画像成为了现代精神困境的视觉象征。 20世纪的解构与重塑: 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的兴起和艺术思潮的多元化,自画像的定义被不断挑战和拓展。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抽象、拼贴、行为等多种媒介,将自我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审视。弗里达·卡罗用她强烈的个人符号和隐喻,描绘自己的痛苦、爱情与墨西哥的民族认同,她的自画像成为了女性主义艺术的经典。毕加索则不断地解构、重塑自己的形象,在立体主义的视角下,他呈现了自我的多面性与流动性,挑战了单一、固定的自我认知。 二、 “自拍”的动机:为何艺术家热衷于记录自己? 本书将深入探讨艺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深层动机,这些动机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练习与学习的工具: 在绘画技巧尚未成熟的早期,自画像是艺术家最便捷、最经济的模特。通过反复描绘自己的面孔,艺术家可以精进对解剖学、光影、色彩的理解,磨练技艺,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丢勒的早期自画像,便是他娴熟技艺的绝佳证明。 自我认知与探索的途径: 创作自画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艺术家在反复观察、描绘自己时,被迫审视自己的容貌、表情、神态,进而思考自己的性格、情感、人生观。每一次落笔,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我是谁”的追问。 身份的建构与定位: 在历史上,艺术家常常处于一个不被社会完全理解的边缘位置。自画像成为了他们确立自身身份、展示才华、争取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自画像,艺术家可以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强调自己的专业地位,或彰显自己的独特品味。 情感的宣泄与慰藉: 当现实世界充满压力、孤独或困惑时,画布成为了艺术家最忠实的倾诉对象。他们将内心的喜悦、悲伤、愤怒、爱恋,投射到画布上的自我形象中,通过创作获得情感的释放与心灵的慰藉。伦勃朗晚年那些饱含沧桑的自画像,便是他历经人生起伏后,对自我的一种深沉回顾与和解。 对社会与时代的批判与反思: 有时,艺术家创作自画像,并非完全聚焦于个体内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反思。他们的自画像可能是在对某种社会规范、审美标准进行挑战,或是在表达对时代变迁的独特感受。 三、 “自拍”的视角:艺术家如何“看见”自己? 本书将重点分析艺术家在创作自画像时所采用的各种“视角”,这些视角决定了我们如何“看见”艺术家本人。 客观与真实的记录: 一部分艺术家追求对自我容貌最真实的记录,他们注重细节的刻画,力求精确地呈现自己的外貌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诚实与自信。 理想化与象征性的呈现: 另一些艺术家则倾向于通过理想化的形象来呈现自己,例如,将自己描绘成一位神祇、一位哲人,或一位拥有高贵气质的贵族。这种理想化往往与他们对自我期许、艺术追求,或社会地位的诉求有关。 情绪与心理的深度挖掘: 更多艺术家则将自画像作为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窗口。他们通过扭曲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色彩运用、大胆的笔触,来传递内心的情感状态,如焦虑、恐惧、狂喜、沉思等。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 多重视角与身份的解构: 现代艺术家更是打破了单一的视角限制,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时间点来呈现自我的复杂性。立体主义、抽象艺术等流派的自画像,挑战了人们对“我”的固定认知,揭示了自我的流动性、多面性,甚至是不确定性。 四、 从“大师的自拍”到“我们自己的自拍” 《自画像:大师的自拍》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艺术史书籍。它邀请我们反思,在当下这个“自拍”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呈现自己?我们是否能从这些艺术大师的“自拍”中,汲取力量,去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真诚地表达自己? 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图像,去感受艺术家们笔触下的温度,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波澜,去体会他们对生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自拍”,我们不仅能窥见艺术史的辉煌篇章,更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对话的契合点,开启一场关于“看见自我”的深刻旅程。 “逸白”作为一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飘逸、洒脱,又充满智慧的意境。它或许代表着一种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一种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的视角。本书便是“逸白”对这一主题的一次深入探索,一次将艺术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巧妙融合的尝试。它期待与每一位读者,在这些“大师的自拍”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自画像”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极致的自我审视和表达。这本书将这个概念与“大师的自拍”相结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艺术家的自画像,是最接近他们真实内心世界的作品之一。他们不必迎合任何人的喜好,可以肆无忌惮地展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脆弱与坚强。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拍”,艺术家们用画笔作为镜头,捕捉自己某个瞬间的状态,可能是意气风发,也可能是饱经风霜。我尤其关注那些描绘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节,比如眼神中流露出的情感,或者姿态所传递出的情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家在创作自画像时,其实也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他们通过绘画来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甚至与自己和解。这种勇气和坦诚,本身就极具感染力。它鼓励着我也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了解那个真实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些大师的自画像,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现代人的心弦?也许是因为,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性的共通之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我”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表面的容貌,更是内心的情感、思想和经历的集合。大师们的自画像,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也引发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自画像的解读所吸引,它们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让我对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超越形式和技巧,直抵人心的。它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也是一次对人类情感的深刻体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自画像”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充满力量。书中的作品,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们生命历程的缩影。我被那些细腻入微的笔触所打动,它们仿佛在诉说着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心境,是专注、是挣扎、是喜悦,亦或是深沉的思考。特别是某些画作中,艺术家眼神的描绘,那种直视观者的力量,让我感觉仿佛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艺术家会选择描绘自己?是为了记录青春易逝,还是为了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书中的解读,虽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却提供了丰富的角度去理解。它让我明白,自画像不仅仅是对外貌的复制,更是对内在自我的一种探索与表达。那些皱纹,那些表情,那些光影的交织,都承载着艺术家们的人生智慧和情感积淀。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自画像,它们在我眼中不再是冰冷的画作,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的个体,拥有着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低调奢华的质感,让我想起了很多艺术展的画册,仿佛预示着里面将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我一直对“自画像”这个主题很着迷,它不仅仅是艺术家对自身外貌的描摹,更是内心世界的某种映射。而“大师的自拍”这个副标题,则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当代的气息,让人好奇大师们会如何用他们的视角去“自拍”。“逸白”这个名字,又带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不知道与书中的内容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当我翻开它,期待着能看到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例如伦勃朗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面孔,梵高的炙热与忧伤,或者弗里达卡罗那不屈的眼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那些经典之作的背后,去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动机,感受他们捕捉自我瞬间的意图。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画笔留下的痕迹,去触碰那些伟大的灵魂,感受他们对自我、对世界的思考。我准备好沉浸在这场视觉与心灵的旅行中了,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张力,“自画像:大师的自拍”——将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现代语境,而“逸白”这个名字,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东方色彩,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伟大艺术家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呈现自己感到好奇,而自画像无疑是最好的答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自拍”可以如此深邃,如此充满哲思。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自我存在的追问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光影和细节的描绘,它们不仅仅是为了让画面更生动,更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情绪和内心世界的载体。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这些艺术大师进行了一次灵魂的对话,我看到了他们的孤独,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执着。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体验,仿佛我本身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旁观者,见证着艺术的诞生和艺术家的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