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心的人,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持久的战役。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就别想见孩子了!”
“你个不孝子,是不是想让我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了!”
“你不是想要这个吗?那就乖乖听我的。”
这四种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他们也许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你好”,却会让你过得生不如死。
情感勒索者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了他们的受害者。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赢家。
◎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经典
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畅销美国20年,带起“情感勒索”讨论与写作风潮。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苏珊·福沃德梳理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系统呈现关于情感勒索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情感勒索》以来自家庭与职场的大量案例,介绍简明好用的人际求生方法,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走出人际关系中的迷雾。
内容简介
我们*关心、血缘*浓、交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作者简介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除洛杉矶的私人门诊外,她也在南加州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她的作品《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Men Who Hate Women and the Women Who Love Them)与《有害的父母》(Toxic Parents)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目 录序言 1
第一部分 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 1
第一章 诊断:情感勒索 16
六项致命特征 16
声明原则的权利 20
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23
真正的动机 26
从变通到坚持 27
第二章 勒索的四种形态 31
施暴者 32
自虐者 40
悲情者 44
引诱者 47
情感勒索的影响力 51
第三章 恐惧感、责任感与罪恶感 52
恐惧感 53
责任感 60
罪恶感 65
三感交织 68
不会停止的勒索 69
当正常的罪恶感失去控制 70
迷惘与困惑 71
第四章 制造迷雾的四大手法 72
二分法 72
病态化 77
联合阵线 84
消极比较 86
第五章 情感勒索者的内心世界 90
挫折的联想 90
从挫折到一无所有 91
失落感与依赖性 92
错综复杂的原因 93
当危机成为催化剂 95
完美生活的缺陷 96
亲密的陌生人 98
自我中心 99
小题大做 100
丢了西瓜捡芝麻 103
惩罚的好处 104
降低损失 105
好为人师 106
旧冲突的新受害者 108
维持亲密关系 109
问题不在你 111
第六章 受害者的特质 112
情绪键 113
易受情感勒索控制的人 114
追逐认可者 115
和平主义者 119
自责者 123
圣母心 127
自我怀疑者 131
平衡问题 133
你正在培养情感勒索者 134
自我勒索 137
写在最后 138
第七章 情感勒索的影响 139
对自尊的影响 140
对幸福感的损害 144
牺牲他人,安抚勒索者 146
对关系的影响 148
第二部分 化知识为行动 154
改变的时刻到了 154
一步一步,终结噩梦 155
第八章 课前准备 157
第一步 157
扭转轻易妥协的行为模式 160
SOS 策略 163
步骤一:停下来 163
步骤二:冷静观察 173
第九章 做决定的时刻 180
三种类型的要求 180
无关紧要的要求 181
可能影响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186
重大决定 191
第十章 制定策略 205
策略一:非防御性沟通 206
策略二:化敌为友 220
策略三:条件交换 224
策略四:运用幽默 228
成果评估 230
你会更强韧 233
第十一章 冲出迷雾 234
面对旧感觉,做出新回应 234
解除恐惧键 236
解除责任键 247
解除罪恶键 251
尾 声 262
出版后记 266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线性叙事主线,反而更像是一个由无数个侧面、碎片、甚至看似不相关的案例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转而构建了一种“体验场域”。你读着读着,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拉进了不同的情境之中,体验着不同角色的挣扎与抉择。这种跳跃感,起初会让人有些许迷茫,但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正是这种非线性的推进,才最贴合我们真实生活中那些混乱、交织的情感纠葛。它不是在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提供一个思考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沉郁的色调和略带模糊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漩涡里。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上的烫金字样,就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张力。它不像那种直白的畅销书封面,反而带着一种艺术品的克制感,仿佛在暗示里面探讨的内容,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每次翻开它,我都得先静坐几分钟,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才能真正沉浸进去。那种阅读前的仪式感,在其他书里很少体验到。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分量,读起来久了也不会觉得累,看得出出版社在装帧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对于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来说,简直太重要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堪称教科书级别,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描述,而是像一位高明的音乐家在编曲,时而急促紧张,时而悠长舒缓,每一个转折点都卡在了最恰当的位置,让你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却又舍不得太快翻页,生怕错过了某个细微的暗示。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捕捉,细致入微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那种潜藏在日常对话之下、未曾说出口的幽微心思,居然能被如此精准地捕捉并描摹出来。我时常会读到某一句话,然后猛地停下来,感觉那说的就是我过去某个场景中纠结万分的真实心境,这种被“看穿”的震撼感,是阅读过程中最迷人的一部分。
评分从装帧的细节到内容的深度,这本书都透露出一种对“严肃阅读”的尊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排版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呼吸感,又没有浪费空间,让人在快速浏览和细致研读之间找到了一个舒适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边界感”这个概念的探讨,那种不动声色的提醒,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那就是全部的真相,但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忽然把世界划分为清晰的“你”与“我”的领域,那种被重新校准的认知过程,是极其宝贵且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过度雕琢、辞藻堆砌的“文学腔”,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冷峻的清醒和犀利。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用最简洁的词汇,勾勒出最复杂的人性困境。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反复复地去体会,初读可能只觉得平淡,但细细咂摸之后,会发现每一句话都像精心打磨过的棱镜,折射出多重意义。这种文字的密度,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它拒绝敷衍的阅读态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得扎实,但一旦站稳,所见的风景又是无比开阔和震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