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5
定价:48.00元
作者:李森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360830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森主编的《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5)》辑录前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学者庄森 、叶隽等的文章,或探讨诗歌内蕴,追述学术研究踪 迹。以中国学术研究成果为主,援引国际文学视角作 为参照物,令人在比对中有所获益。
目录
中华文艺复兴论坛 庄森 鲁迅追随胡适的精彩合作 ——新青年社团中的胡适与鲁迅关系研究 贾晋华 诚之宗教起源 叶隽 中国德文学科第三代学者百家 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著王浩译 翻译灵魂 ——现代诗歌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的一条线索 王凌云 火、烟与不可焚毁的恒久者 ——谢尔·埃斯普马克对“焚书”的四重转义 李森 李森作品三篇文心雕龙 朱玉 作为听者的华兹华斯 吴宏娟 王德威:对中国现代文学启蒙历史的追溯 朱振武 李星星 南非英语文学的嵋起诗品 汪曾祺 著徐强编 汪曾祺诗歌选 纪梅 “看天染蓝了我的眼睛” ——玨曾祺新诗中的色彩和风格 张清华 在空白的尽头或背后 ——贾平凹《空白》阅读散记 一行 返回之诗:读林白诗集《过程》游于艺 杨小滨 杨德昌电影的精神分析研究(下)同文馆 米家路著江承志译迷乱的真实:恋物,窥淫与盲视(上) ——海德格尔、德里达和杰姆逊观梵高的《一双旧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华文艺复兴论》读起来真的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是第一部分关于“士”阶层精神觉醒的论述,简直是把中国古代文人那种内敛却又充满力量的思辨过程抽丝剥茧地展现出来。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文化,特别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和心学,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作者在分析不同流派的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非常有技巧地将它们融会贯通,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特别是他对朱熹和王阳明的比较分析,不是简单地指出他们的不同,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让我对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也更加明白为什么说那段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智慧的闪光点。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关于“艺术自觉”的论述,完全击中了我的心坎。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情有独钟,但总是感觉自己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无法真正触及到其精髓。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与社会思潮、哲学理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不像很多艺术史著作那样,只是罗列作品和流派,而是试图去探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当时的社会文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宋代山水画“境”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分析了笔墨技法,更深入地解释了画家们如何在画面中融入哲学思考和个人情怀,创造出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意境。这种“境”的追求,其实在中国文艺复兴的整个浪潮中都有体现,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读完这部分,我再去看那些古代艺术品,感觉它们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思想的活态存在,让我更加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政治与文化”章节,我可以说是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反复推敲。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中国古代政治变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如何反作用于政治。这一点我之前确实没有想过,总觉得政治和文化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仔细想想,一个朝代的兴衰,政治体制的变革,确实会深刻地影响到文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走向,进而影响到文化的繁荣或衰落。比如,书中对“文人政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一些特定时期,文人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学和影响力,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推动历史的进程。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文化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即便是政治动荡,优秀的文化成果也可能穿越时空,影响后世。他引用的一些例子,比如科举制度的演变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文人的结社活动如何成为一种抵抗或影响政治的力量,都让我耳目一新。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关系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文化在这种复杂互动中的韧性。
评分这本书对于“中国文艺复兴”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等同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文艺复兴”并非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古,而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升华。书中对“复古”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文人并非排斥创新,但他们的创新往往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基础上的发展。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他对“道器之辩”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了中国文化在追求精神超越的同时,也注重实践和应用。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对于“中国特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更加自信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很感兴趣,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关于“社会与生活”的转变,恰好触及了我关注的焦点。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文化接受度。我一直以为古代社会是僵化的,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即使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也并非是单向的。作者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民间文学的兴起,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如何推动了文化走向大众,让我看到了文化生命力的顽强。他对“雅文化”与“俗文化”互动关系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文化并非只属于少数精英,它也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更加鲜活、多元的一面,也让我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庙堂之上,更要深入到街头巷尾,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