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知日10·日本禅(XX版) | ||
| 作者 | 苏静 | ||
| 定价 | 45.00元 | ||
| ISBN号 | 9787508674902 |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终于又有货啦!《知日·日本禅》特集,完全保存本! 全方位解读日本禅文化!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超人气特集“完全保存本”(全19本)全新登场! 单本超过10万读者认证,系列突破400万本! 禅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6世纪传入中,随后又从中传入平安末期的日本。经过十几个世纪的传承和演变,禅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体系。20世纪,两位铃木大师将日本的禅宗传播到西方,使得日本禅在西方世界也占据一席之地。终于又有货啦!《知日·日本禅》特集,完全保存本! 全方位解读日本禅文化!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超人气特集“完全保存本”(全19本)全新登场! 单本超过10万读者认证,系列突破400万本! 禅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6世纪传入中,随后又从中传入平安末期的日本。经过十几个世纪的传承和演变,禅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体系。20世纪,两位铃木大师将日本的禅宗传播到西方,使得日本禅在西方世界也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于其他,日本禅不于宗教范畴,而是已经渗入到日本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你听说过茶道里“一期一会”的理念,读过松尾芭蕉“蛙落古池”的名句,对“枯山水”有所耳闻,知道剑道大师宫本武藏……甚至在漫画里,我们也能找到禅意。 日本禅无处不在,栖居于日本人生活的细枝末节。正如铃木大拙的禅学所说:“禅的中心事实是生活,禅的长处在这里。”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完全保存本系列(全19本)! 《知日·猫》特集、《知日·铁道》特集、《知日·明治维新》特集、《知日·》特集、《知日·日本禅》特集、《知日·断舍离》特集、《知日·宅》特集、《知日·实在太喜欢漫画了!》特集、《知日·写真》特集、《知日·了不起的推理》特集、《知日·设计力》特集、《知日·料理之魂》特集、《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特集、《知日·杂货》特集、《知日·手账*》特集、《知日·怪谈》特集、《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特集、《知日·完全笑点说明书》特集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撰稿人 毛丹青 外号“阿毛”,中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2000年弃商从文,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姚远 西安人, 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在《青春潮》杂志社任记者、编辑。1988 年赴日,从师于摄影大师森山大道。2000年起,创办电子杂志《日本流行资讯报》(后改名为《东京流行通讯》),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传播日本流行文化。为多大陆、港、台杂志撰稿,并助力日文书籍的中文版引介工作。 撰稿人 毛丹青 外号“阿毛”,中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2000年弃商从文,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姚远 西安人, 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在《青春潮》杂志社任记者、编辑。1988 年赴日,从师于摄影大师森山大道。2000年起,创办电子杂志《日本流行资讯报》(后改名为《东京流行通讯》),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传播日本流行文化。为多大陆、港、台杂志撰稿,并助力日文书籍的中文版引介工作。 吴东龙 从事设计观察的作、讲师、设计师,也是课程与书籍的规划者。在多面向的设计工作里,长期关注日本的设计场域,著有《设计东京》系列书籍,作品见于两岸三地。现在是“东喜设计工作室”、创意聚落“地下连云企业社”负责人。 金鱼屋 ACG 爱好者。有日版漫画收集癖。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留学生汉语和中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文化讲座。 施小炜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学研究科,并执教于日本大学文理学部。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以及日本女作川上弘美的《老师的提包》等多部译著,也是村上春树新作《1Q84》二三部的译者。 孙小宁 1970年生,文化记者,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从事文化报导十几年,喜欢读书也读人,愿意发现并挖掘社会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 苏枕书 作,客居京都。出版《岁时记》《尘世的梦浮桥》等。 任知 70 后代表诗人,作、影评人。南开大学毕业,现居天津独立写作。曾为假日100天人文版编辑、昆明生活新报、广州信息时报专栏作,有影评、乐评、书评多见《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城市画报》、《上海时代报》等,著有诗集《孤屿心》和日本文化随笔集《完全系》各一部。 图宾根木匠 没去过图宾根,没做过木匠。工作是影评人、策划、编剧。法学学士、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电影学博士,现居北京。 柳具足 作,著有《比爱更喧嚣》、《隐姿梦咄》、《西湖六心中未遂》、《不堪抄》等。 |
| 序言 | |
初次翻开这本《知日10·日本禅》,便被它那种宁静而疏朗的特质深深吸引。封面设计就如同禅宗的留白,简洁却蕴含深意,触感也十分温润,仿佛手中握着的是一份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籍。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文字的摄入,不如说是心灵的一次洗涤。它没有上来就用晦涩的佛学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美的图片,那些古朴的庭院、苔藓斑驳的石灯笼、一泓清澈的池水,以及那些似乎承载着故事的枯山水,引导着我去感受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文字部分更是匠心独运,它避开了枯燥的教条,而是以散文、随笔、访谈等多种形式,将日本禅宗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关于茶道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茶道师那专注而优雅的身姿,体会到了一杯茶里蕴含的“一期一会”的哲理;又或者,阅读关于“侘寂”的文章,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不完美却充满生命力的事物,理解了“物哀”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不声不响地在你耳边低语,却能悄悄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寻得一处安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因为它讲了多少关于“禅”的理论,而是它所传达的那种“态度”——一种关于如何与世界和解,如何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在阅读《知日10·日本禅》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日本庭院,感受着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闻着泥土的清新气息。那些关于“无常”的探讨,让我开始理解生命的短暂和易逝,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而关于“放下”的阐释,则教会我如何摆脱内心的执念和烦恼,学会宽容和释怀。书中的许多故事和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如何在一个杂乱的房间里找到内心的秩序,如何在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后保持内心的平静,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禅宗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禅”并非隐藏在寺庙深处,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存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每一个选择之中。它是一种内心的修为,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评分《知日10·日本禅》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触碰了我内心深处对“静”的渴望。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噪音和喧嚣,让我们很难找到片刻的宁静。这本书就像一个避风港,让我得以在文字中寻得片刻的安宁。它没有强迫你去理解复杂的佛学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你去“感受”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冥想”的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冥想时的身心变化,让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一些简单的冥想练习,效果竟然出奇地好。这本书还让我重新审视了“孤独”这个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孤独是负面的,是需要逃避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适度的孤独,是自我反省和深度思考的绝佳时机,是与内心对话的宝贵空间。苏静的文笔,如同潺潺流水,自然而流畅,读来毫不费力,却能在字里行间,悄悄地种下名为“禅”的种子,待到心灵的土壤肥沃之时,便能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之花。
评分读完《知日10·日本禅》,我脑海中回荡的不是书本上的某个具体故事,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一种淡淡的,却又异常深沉的情绪。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一次对日本文化深层精神内核的探寻。作者并没有试图将禅宗庞大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切入点,比如“寂静”、“空”、“无”等等,并用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去解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庭园”的篇章,那些精心设计的枯山水,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宇宙的缩影,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砂砾,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考量和摆放,传递着一种“静观其变”的力量。还有那些关于“僧侣的日常”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劳作,也能在一种全然投入的状态下,升华为一种修行。这本书让我明白,日本禅并非遥不可及的宗教教义,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笑之中。它教你如何用心去观察,如何用静去感受,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自在。
评分《知日10·日本禅》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禅”的书,不如说是一份“禅”的生活指南,一份来自东方的智慧分享。我一直以为禅是深奥难懂的,是需要经过多年苦修才能领悟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亲切、易懂的方式,将禅宗的许多核心理念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里。比如,关于“留白”的艺术,不仅仅是在绘画、设计上,在人际交往、时间管理上,留白都意味着留有余地,留有想象空间,这让我受益匪浅。还有“匠人精神”的阐释,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一件事情的极致追求,不正是禅宗“专注当下”的体现吗?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过于急躁,是否过于功利?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体会那些细微之处的意义。苏静的文字,平实而隽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温和的口吻,为你点拨迷津,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心灵就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