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 | 作者 | 常健,许尧 |
| 定价 | 60.00元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10055210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37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2016年是中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不断取得成效的一年。尽管环境冲突、社区冲突、医患冲突、劳资冲突等形式的公共冲突仍然不时出现,但中央和各地不断尝试公共冲突处置、化解和转化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重要的教训。与此同时,对公共领域冲突治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正如一位澳大利亚冲突管理专家来南开讲座时所指出的,当前复杂的公共冲突现象出现在中国,前沿的公共冲突研究也在中国。中国公共冲突管理研究者们针对当前中国公共领域的各种冲突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案例剖析、理论建构和对策分析,问题导向明确,研究日益深入,提出了一些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概念和理论假设,建构了一些有解释力的结构模型。 《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收录了2016年7月15~17日在南开大学管理学院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学术研讨会”的部分参会论文,也收入了一些学者在这一领域撰写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现出一些重要的特点。 首先,对公共冲突发展过程与应对的研究更加具体。公共冲突的发展过程涉及多元因素的交汇和相互作用,是富有动态性和挑战性的研究主题。在这方面,文宏通过对兰州市宋村集体土地纠纷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的策略选择;常健和张雨薇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总结和归纳,展现了组织化类型对公共冲突及其管理方式的影响;常健和杨帆对族际冲突中族群与非族群因素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王玉良细化分析了猜忌在公共冲突中内涵、诱因和化解策略;李亚和陈玲构建了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张春颜和阎耀军对比分析了吉林“11.13”、天津“8.12”两起爆炸事故,深刻分析了重大灾害引发“后发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这些研究细化和丰富了冲突过程的有关理论,也为现实工作的改进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其次,对公共冲突的不同类型及有效治理的研究更加深入。不同领域的公共冲突及发展演化规律既有当代社会宏观结构横切面的共同烙印,也有各自不同的历史纵深。在这方面,陈明用历史比较的视野分析了土地冲突中权力与权利的互动,王宏斌探讨了转型期环保领域新型“官民互动”关系的塑造,任丙强具体分析了邻避冲突如何作为公众议程;原珂对城市社区冲突扩散、升级、化解的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林晗和李姣姣对参与型诊疗过程的解释框架与风险识别进行了研究:宋衍涛对政治冲突基础形态进行了剖析。这一组文章着眼于具体冲突,论述深入,针对性强,有助于促进相应领域冲突管理机制的精致化和科学化。 再次,网络社会中公共冲突的表现及有效治理引起热切关注。网络社会的诸多特性对公共冲突表达、扩散、升级、化解具有显著的影响。针对网络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变化,郝其宏分析了网络群体件的风险管理;赵玉林和原珂通过基层治理中微信政治参与的激进化,讨论了微信民主和制度吸纳问题;张梅对阶层分化与媒体赋权背景下如何达成社会共识进行了分析;孙荣和薛泽林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公共冲突事件的案例,从公众参与的视野研究了公共冲突事件的发生和化解机理。这一组研究既是对当代新生公共冲突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探讨了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学者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洞察。 后,对公共冲突化解的机构、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常健和杜宁宁对比分析了中外公共冲突化解机构的异同;刘明聚焦于公共冲突中多维度的协商机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常健和毛讷讷针对地方电视台调解类节目的公共冲突化解作用进行了分析;许尧对维权与维稳的内在逻辑及相互促进机制进行了理论思考;黄爱教讨论了基于权利共识的公共冲突化解。这一组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中外比较,也有细致入微的深入分析;既有针对一点进行的重点剖析,也有基于一线进行的系统梳理。通过深度聚焦、广泛比较、剖析难点、反思生活等途径,将公共冲突化解的研究引向了更深的层面。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公共冲突的发展过程与应对 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的策略选择 ——基于兰州市宋村集体土地纠纷的案例研究/文宏 组织化类型对公共冲突及其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常健张雨薇 族际冲突中族群与非族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常健杨帆 猜忌型公共冲突:内涵、诱因及其化解 ——基于一个典型样本的现实剖析/王玉艮 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李亚刘玲 重大灾害引发“后发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张春颜阎耀军 公共冲突的不同类型及有效治理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土地冲突:土地权力与土地权利的互动/陈明 转型时期我国环保领域新型“官民互动”关系的塑造/王宏斌 邻避冲突原因、困境及其治理途径 ——基于个案的分析/任丙强 城市社区冲突的扩散过程与升级机制探究/原珂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化解与治理机制探究/原珂 参与型诊疗过程的解释框架与风险识别/林晗李姣姣 政治冲突的基础形态研究/宋衍涛 网络社会与公共冲突治理 网络群体件的风险管理/郝其宏 微信民主和制度吸纳:基层治理中微信政治参与的激进化 ——以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厂抗议事件为例/赵玉林原珂 异质与同一:阶层分化与媒体赋权背景下的社会共识/张梅 冲突与达鹄:公众参与视野下的长三角公共冲突事件分析 ——基于2010~2012年的案例/孙荣薛泽林 公共冲突化解的机构、机制与方法 中外公共冲突化解机构的比较与启示/常健杜宁宁 论公共冲突中多维度协商机制的构建/刘明 地方电视台调解类节目对冲突化解的示范作用及其局限 ——以河南电视台《百姓调解》栏目为例/常健毛讷讷 维权与维稳的内在逻辑及相互促进机制/许尧 基于权利共识的社会冲突化解/黄爱教 公共冲突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冲突研究中的概念、分类与量化/张振华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公共冲突的发展过程与应对 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的策略选择 ——基于兰州市宋村集体土地纠纷的案例研究/文宏 组织化类型对公共冲突及其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常健张雨薇 族际冲突中族群与非族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常健杨帆 猜忌型公共冲突:内涵、诱因及其化解 ——基于一个典型样本的现实剖析/王玉艮 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李亚刘玲 重大灾害引发“后发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张春颜阎耀军 公共冲突的不同类型及有效治理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土地冲突:土地权力与土地权利的互动/陈明 转型时期我国环保领域新型“官民互动”关系的塑造/王宏斌 邻避冲突原因、困境及其治理途径 ——基于个案的分析/任丙强 城市社区冲突的扩散过程与升级机制探究/原珂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化解与治理机制探究/原珂 参与型诊疗过程的解释框架与风险识别/林晗李姣姣 政治冲突的基础形态研究/宋衍涛 网络社会与公共冲突治理 网络群体件的风险管理/郝其宏 微信民主和制度吸纳:基层治理中微信政治参与的激进化 ——以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厂抗议事件为例/赵玉林原珂 异质与同一:阶层分化与媒体赋权背景下的社会共识/张梅 冲突与达鹄:公众参与视野下的长三角公共冲突事件分析 ——基于2010~2012年的案例/孙荣薛泽林 公共冲突化解的机构、机制与方法 中外公共冲突化解机构的比较与启示/常健杜宁宁 论公共冲突中多维度协商机制的构建/刘明 地方电视台调解类节目对冲突化解的示范作用及其局限 ——以河南电视台《百姓调解》栏目为例/常健毛讷讷 维权与维稳的内在逻辑及相互促进机制/许尧 基于权利共识的社会冲突化解/黄爱教 公共冲突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冲突研究中的概念、分类与量化/张振华 |
不得不说,《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它以一种宏大而又精微的视角,审视了当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公共冲突现象。我之前一直以为冲突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技巧性的工作,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更深层次地触及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话语体系甚至意识形态等根本问题。书中对于“制度性冲突”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许多看起来无解的矛盾,其根源往往在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此外,对“媒体塑造的冲突叙事”以及“社会情绪在冲突传播中的放大效应”的探讨,也让我对信息时代如何应对谣言和误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后真相时代下的冲突调解伦理”的讨论,感到十分震撼。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如何确保调解过程的公正性,如何重建信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问题的严峻性,更尝试探索可能的出路。它鼓励我们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拥抱复杂性,去寻求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而非撕裂的解决方案。我将会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深入研读这本书,并思考它对我的社会观察和理论建构能带来怎样的启发。
评分这本《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书名中的“公共冲突”和“管理”两个词,就已经点明了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在社会公共领域中有效处理和化解矛盾。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冲突预防机制”、“多方参与的协商调解模式”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冲突预警系统”等章节充满了好奇。在当下社会,各种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这本书似乎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建议,很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如果能将书中提到的“第三方介入的有效性研究”应用于我所在的社区,是否能够更好地化解邻里之间的纠纷,或者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如何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来平衡各方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政策制定者、社会工作者、乃至每一个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普通公民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期待着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冲突的本质,掌握管理的技巧,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迫不及待地分享一下我对《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的初步印象。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治理的研究者,我对这类探讨公共领域复杂互动关系的著作总是充满期待。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冲突仅仅视为一种负面现象,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中来审视,这一点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到的“冲突的建设性功能”理论,我认为是对传统冲突观的一次重要突破。理解冲突的潜在价值,例如它能够暴露问题、促进改革、激发创新,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应对社会矛盾至关重要。此外,该书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冲突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设计,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冲突的产生和解决方式。借鉴和吸收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实践经验,无疑能够丰富我们的理论储备,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在公共冲突中的应用”以及“网络媒体在冲突传播与治理中的双重角色”的探讨,感到非常兴奋,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现实中非常尖锐和紧迫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公共冲突挑战。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听起来有些学术化,担心会过于理论化而脱离实际。然而,当我翻开书本,快速浏览了其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后,我的顾虑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从基层社区的纠纷调解,到大型工程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再到跨部门协调的难题,几乎涵盖了公共冲突管理的各个层面。这些生动的案例,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城市更新中的居民利益冲突”、“环境污染引发的公众参与与抗议”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议题的深入剖析,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能遇到的复杂情况。作者们似乎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分析冲突的根源、理解各方的诉求、探索多赢的可能性。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公共冲突的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识别冲突信号、如何设计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及如何在复杂局面下做出明智决策的宝贵经验。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边缘学科,比如冲突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等非常感兴趣。《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在这方面的求知欲。它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再到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了国内的公共冲突,还引入了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处理相似冲突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取得的成效。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冲突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书中关于“北欧国家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化解阶级冲突的经验”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民族宗教冲突中的调解尝试”,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理论,更是在提供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分析工具。它鼓励读者去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去理解冲突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动因,并尝试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坚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公共冲突的本质,掌握更有效的管理方法,为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