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花间集校注(全2册 中华国学文库)
定价:88.00元
作者:【后蜀】赵崇祚、杨景龙 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11242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花间集》,对后世词坛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花间集》成书于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0),在此后千年的传播史上,出现了较多版本,但迄无一个较为完善的的校注本行世,这对《花间集》的阅读,尤其是对于《花间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花间集校注》包括校勘、笺注、疏解、集评、附录等内容,弥补了词学研究领域的这一缺。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对于那些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美学有深入探究欲望的人来说,这套《花间集校注》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本“案头书”。我常常会带着这本书,对照着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版词选,去反思我们现在阅读古诗词时,是不是遗漏了太多关于“听觉美”的享受。校注中关于平仄和韵脚的详细标注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古人吟咏时的情感表达方式至关重要。我甚至会试着用书里标注的韵部去试着自己轻声念诵,那种抑扬顿挫,那种婉转低回,与现代白话阅读的感受是天壤之别。这种对音律的尊重和还原,体现了校注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让人深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评分每一次捧起这本书,都会被它所蕴含的那种精致的“人情味”所打动。它收集的作品,很多都聚焦于离别、相思、宴饮的短暂欢愉,这些情感是如此的普世,却又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带上了独有的华丽色彩。这本书的校注工作,做的极为到位之处在于,它在提供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保留了词作本身的审美价值,没有让过多的学术分析淹没掉词作的灵动。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部艺术史和情史的合集,而不是单纯的文献汇编。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们对生命中那些美好瞬间的极力捕捉和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这种跨越千年的共情体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宁静而深刻的愉悦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精神滋养。
评分说实话,最初我只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购入的,毕竟“花间派”的名头听过太多,但真正沉下心来品读,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注释不是那种死板地堆砌在页脚,而是巧妙地穿插在正文旁边,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双关语和隐喻的解析,很多词作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美,如果没有详尽的注释,很多意蕴恐怕就要白白流失了。我记得有一次,读到某首词中描绘的闺中寂寥,本来只觉得是淡淡的愁绪,但校注里提到当时某位词人所处的特定政治背景,瞬间就明白那份愁绪里夹杂了多少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故人的思念,那种情感的深度一下子被挖掘出来了,感觉就像是给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灵魂,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装帧和纸张的物理价值,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理解宋代词风转变的脉络。通过细读这些作品,我能明显感受到晚唐五代文人那种追求极致的个人情感抒发,那种对脂粉气、香艳辞藻的偏爱,并不是肤浅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文人对现实压力的一种审美逃逸。校注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的评语和考证,既尊重了文本原貌,又提供了足够的历史语境支撑,避免了后人以现代价值观去随意评判古人的窠臼。我常常花很长时间,仅仅是对比不同版本在用词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对比阅读的乐趣,是其他简化版或选本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一种“原汁原味”的体验,让读者有机会去重构那个声音、气味和情感都截然不同的世界。
评分这本《花间集校注》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尤其对我这种对唐宋词风韵痴迷不已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雅集和婉约情思的窗户。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那厚重的装帧和泛着古朴气息的纸张就让人爱不释手,中华国学文库的出品果然不同凡响。光是校注的细致程度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那些看似寻常的词句背后,隐藏着多少历史的烟尘和文人的心血,通过这本校注,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温柔与哀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这些千年前的词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赵崇晠和杨景龙二位先生的考证工作,真是功德无量,让这些经典得以在现代以如此清晰、准确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对于一些典故和用韵的详尽解释,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极大地降低了欣赏的门槛,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真正领略到字里行间的那份精致与考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