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9787030467300 胡浩,钟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9787030467300 胡浩,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经济史
  • 农业
  • 中国近现代史
  • 浙江
  • 民国史
  • 社会调查
  • 农户
  • 数据
  • 卜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7300
商品编码:297645938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定价:165.00元

作者: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0304673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经济学、社会学、农学、历史学等学者

内容提要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是基于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卜凯调查中间统计表,还原整理出的农户层面的数据。主要包括农户家庭规模、农场劳动力利用、农作物生产、储蓄借贷、土地租佃等内容。由于数据量庞大,我们将其中主要内容分为江苏、浙江、山东等13册出版。卜凯基于这次调查,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这本巨著。《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虽然未能完全重现当年的调查内容(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只有22个表头的中间统计表,其他部分不知所踪),但也填补了20世纪30年代统计的空白,因为除了满铁调查资料以外,目前未发现系统的中国农户调查数据。

目录


目录
卜凯调查原始数据的挖掘与整合 1
一、工作基础 1
二、主要工作内容 2
三、获取的成果 9
卜凯数据使用说明 11
一、名词定义 11
二、度量衡转化率 11
三、数据加点说明 12
表1-1 农户家庭规模(汤溪) 13
表1-2 农户家庭规模(桐庐1) 15
表1-3 农户家庭规模(桐庐2) 17
表1-4 农户家庭规模(东阳) 19
表1-5 农户家庭规模(余姚) 20
表2-1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汤溪) 22
表2-2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桐庐1) 25
表2-3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桐庐2) 28
表2-4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东阳) 31
表2-5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余姚) 34
表3-1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汤溪) 37
表3-2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桐庐1) 46
表3-3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桐庐2) 55
表3-4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东阳) 64
表3-5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余姚) 70
表4-1 各种家畜的数量(汤溪) 79
表4-2 各种家畜的数量(桐庐1) 82
表4-3 各种家畜的数量(桐庐2) 85
表4-4 各种家畜的数量(东阳) 88
表4-5 各种家畜的数量(余姚) 91
表5-1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汤溪) 94
表5-2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桐庐1) 97
表5-3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桐庐2) 100
表5-4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东阳) 103
表5-5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余姚) 105
表6-1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汤溪) 108
表6-2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桐庐1) 111
表6-3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桐庐2) 114
表6-4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东阳) 117
表6-5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余姚) 119
表7-1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汤溪) 122
表7-2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桐庐1) 125
表7-3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桐庐2) 128
表7-4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东阳) 131
表7-5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余姚) 133
表8-1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汤溪) 136
表8-2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桐庐1) 139
表8-3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桐庐2) 142
表8-4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东阳) 145
表8-5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余姚) 147
表9-1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汤溪) 150
表9-2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桐庐1) 153
表9-3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桐庐2) 159
表9-4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东阳) 165
表9-5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余姚) 167
表10-1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汤溪) 170
表10-2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桐庐1) 173
表10-3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桐庐2) 176
表10-4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东阳) 179
表10-5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余姚) 181
表11-1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汤溪) 184
表11-2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桐庐1) 190
表11-3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桐庐2) 199
表11-4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东阳) 208
表11-5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余姚) 216
表14-1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汤溪) 219
表14-2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桐庐1) 228
表14-3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桐庐2) 234
表14-4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东阳) 240
表14-5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余姚) 246
表16-1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汤溪) 252
表16-2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桐庐1) 261
表16-3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桐庐2) 276
表16-4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东阳) 285
表16-5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余姚) 291
表17-1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汤溪) 297
表17-2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桐庐1) 321
表17-3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桐庐2) 339
表17-4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东阳) 354
表17-5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余姚) 372
表20-1 储蓄(汤溪) 390
表20-2 储蓄(桐庐1) 393
表20-3 储蓄(桐庐2) 396
表20-4 储蓄(东阳) 399
表20-5 储蓄(余姚) 401
表21-1 借贷和债务(汤溪) 404
表21-2 借贷和债务(桐庐1) 407
表21-3 借贷和债务(桐庐2) 410
表21-4 借贷和债务(东阳) 413
表21-5 借贷和债务(余姚) 415
表22-1 特殊支出(汤溪) 418
表22-2 特殊支出(桐庐1) 421
表22-3 特殊支出(桐庐2) 424
表22-4 特殊支出(东阳) 427
表22-5 特殊支出(余姚) 429

作者介绍


`

文摘


序言



《中国农户经济研究:长三角区域早期实证调查文献精要》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价值 本套文献精要,旨在系统梳理、汇集并深入解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经济思想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史料。彼时,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正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模式。在经济领域,特别是与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体相关的经济状况,成为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核心议题。深入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户经济的认知、调查方法、政策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演进脉络,把握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套文献精要的选集,侧重于那些具有代表性、史料价值高、能够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户经济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初步探索的调查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经济思想的重要基石,也是理解中国早期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农民生活状况、土地问题、生产关系以及经济政策演变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些一手史料的梳理与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艰辛与智慧,为当代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历史借鉴。 二、 早期农户经济调查的意义与特点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早期组织对农户经济的关注,源于其深刻的革命目标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他们认为,中国革命的根基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理解并解决农民的经济困境,是发动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因此,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经济状况,成为其早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对农户经济的调查,展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革命目标的导向性: 调查的根本目的在于为革命服务,即了解农民的经济痛苦,揭示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为发动农民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因此,调查往往会着重于揭露地主阶级的压迫,分析农村贫富差距,以及农民负担的沉重。 2. 初步的实证精神: 尽管在方法论上可能不如后来的经济学调查那样严谨和系统,但当时的调查已经展现出初步的实证精神。调查者试图通过深入农村,与农民直接交流,收集具体的经济数据,而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推演。这种深入实际的调查方式,为后来的农村调查奠定了基础。 3. 方法上的探索性: 由于缺乏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当时的调查方法往往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可能包括访谈、问卷(虽然可能非标准化)、观察、搜集零散的统计资料等。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 问题的聚焦性: 调查内容往往聚焦于与农民生存和革命动力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如土地占有、租佃关系、赋税负担、高利贷、农作物产量、家庭收入与支出、手工业生产等。这些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5. 区域性的特点: 早期调查往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根据革命活动区域的不同,调查的侧重点和深度也会有所差异。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分散、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差异性提供了素材。 三、 文献精要的收录范围与主题 本套文献精要的收录,以“中国农户经济研究”为核心,覆盖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农户经济的调查研究成果。具体而言,收录的文献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1. 农户的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 考察当时中国农户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牲畜等)的占有状况,传统小农经济的特征,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重点分析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家庭副业、手工业生产等,揭示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特点。 2. 土地问题与地权关系: 深入研究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集中问题,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阶层的土地占有比例,以及土地租佃制度的运作方式。分析租佃关系中的剥削程度,地租的构成与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3. 赋税、徭役与经济负担: 详细考察当时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政府)向农民征收的各类赋税、捐款、杂费,以及各种形式的徭役和摊派。分析这些负担的沉重程度,对农户经济的冲击,以及成为农民反抗的重要动因。 4. 高利贷与农村金融: 揭示农村高利贷的普遍性与残酷性,分析高利贷的来源、利率水平、还款方式以及对农民经济的侵蚀。探讨当时农村金融体系的匮乏,以及由此导致农民在资金周转上所面临的困境。 5. 农户收入、支出与生活状况: 通过对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农业、手工业、工资性收入等)和支出项目(食物、衣着、住房、教育、医疗、债务偿还等)的分析,勾勒出当时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水平。重点关注贫困农户的生存状况,以及其在经济压力下的挣扎。 6. 农村商品经济与市场: 考察农产品在农村商品经济中的流通情况,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情况。分析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7. 经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 收集和整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农村经济调查的实际经验,包括调查的组织方式、样本选择、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探讨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对中国经济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贡献。 四、 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本套文献精要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户经济研究文献的一次系统性整理,更是对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解读,我们可以: 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认识: 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土地革命、经济建设等核心思想是如何从对农户经济的深入调查中孕育和发展的。 还原中国早期农村经济的真实面貌: 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农民生活。 为理解中国农村发展提供历史维度: 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理解中国农村经济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哪些变迁,哪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哪些是历史的产物。 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研究历史上的农户经济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本套文献精要的价值,还在于它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艰辛与智慧。在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的环境下,他们通过深入田野,用朴素而有力的方式,揭示了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经济问题。这些调查和研究,是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思想火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之,《中国农户经济研究:长三角区域早期实证调查文献精要》将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工程。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一批急需的珍贵史料,也为我们理解中国革命的经济根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时,内心是充满好奇与期待的。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数据内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窗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农户的收入构成和支出情况的分析,这些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浙江农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他们如何在贫困与希望之间挣扎。书中对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以及价格的详实记录,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我曾对书中关于土地兼并和佃农权益的讨论特别感兴趣,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数据汇编,更是一份生动的社会经济史料,它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农村的转型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支持。通过阅读此书,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面映照过去社会经济面貌的镜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数据的呈现方式上所下的功夫,那些表格和图表并非枯燥无味的学术工具,而是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各地农户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我从书中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收入水平以及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我理解中国地域经济的复杂性打开了新的视角。书中对家庭规模、劳动力构成以及非农收入来源的细致记录,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家庭经济决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农作物产量、土地利用率以及商品化程度的数据,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当时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为未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评分

在阅读《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震撼。仿佛穿越时空,我置身于那个变革的年代,亲眼目睹着浙江农村的农民们如何辛勤地耕耘着土地,如何艰难地维系着生计。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其数据的翔实性与分析的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数字,而是通过对这些数字背后故事的解读,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土地所有权、租佃关系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部分,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当时农村经济的脆弱性,也为理解中国近代土地革命和社会动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同时,书中对家庭经济决策、消费习惯的刻画,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宏大历史叙事背后,那些构成社会基础的个体命运。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历史的深刻体悟,以及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深切同情与敬意。

评分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巨著,其详实的数据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农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的细致描述所吸引。从衣着、饮食到住房,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让我得以窥见当时浙江农民的真实生活水平,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阶层差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对书中关于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和社会性别角色的讨论也颇感兴趣,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传统的家庭模式,也暗示着当时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潜在变化。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书中关于农户负债和借贷的章节,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脆弱性以及金融体系的局限性。这本书为研究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起点,其严谨的学术精神和丰富的研究内容,无疑将激励更多人深入探索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评分

这次翻阅《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实在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预想大错特错。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致和生动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一幅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浙江农村的生动画卷。书中收录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更蕴含着鲜活的农户生活百态,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到耕作方式,再到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无不详尽披露。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陈年旧事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数据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户经济状况的对比,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和面临的挑战。书中对于一些传统农耕技术的描述,也让我对祖辈的智慧充满了敬意。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经过严谨的梳理和分析,为我们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对中国近代史、社会经济学,乃至中国农村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能让你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