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49 黄帝内经精粹

国学经典49 黄帝内经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才俊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中医
  • 黄帝内经
  • 养生
  • 健康
  • 经典
  • 文化
  • 传统医学
  • 养生之道
  • 中医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ISBN:9787515702933
商品编码:297644008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49 黄帝内经精粹

:39.80元

售价:27.1元,便宜12.7元,折扣68

作者:陈才俊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5702933

字数:360000

页码:3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精粹/国学经典》编著者佚名。
《黄帝内经精粹/国学经典》内容提要:《黄帝内经》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81篇,共约18万余言。其思想内核大致可归纳为10个方面:即阴阳五行说、藏象说、精气神说、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病证学、诊法学、治则学、养生学及运气说。从整体篇章的层次分析,《黄帝内经》又可粗分为15个部分,其中《素问》涵盖8个部分,《灵枢》涵盖7个部分:《素问》1~7篇,主要讨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素问》8~14篇,主要讨论藏象学说,兼而论述了气候、地理和疾病的关系;《素问》15~21篇,主要论述色脉在病理分析上的作用,以及五脏病害的转变和五实五虚的问题;《素问》22~30篇,主要讨论五脏虚实的临床表现和的手法;《素问》31~48篇,以热病、咳嗽、痹症、痿症等50种病症为例,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病理机制,阐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素问》49~65篇,主要讨论经络、腧穴和的方法,以及一些杂症病理机制的分析;《素问》66~74篇,主要讨论运气说,以及19种疾病的病理特征以及相应的施治原则。《素问》75~81篇,主要讨论学医之道和医德问题,兼而论述三阴三阳相互转换的内因和外因。
《灵枢》1~18篇,主要讨论经络说、气血营卫以及针具、刺法等有关问题;《灵枢》19—28篇,列举寒热病、癫狂、厥逆等多种病症,指出利用脏腑经络辨证施治的方法;《灵枢》29~41篇,主要讨论气血营卫在解剖学中的表现;《灵枢》42—50篇,主要讨论人体气血营卫的内外关系,以及疾病与体质的关系等问题;《灵枢》51~63篇,进一步论述了经络、腧穴、气血营卫之间的关系,兼而分析了水肿、石瘕、痈疽等病症的病理机制;《灵枢》64—67篇,主要讨论体质说和病理说,补充《素问》的不足;《灵枢》68~81篇,讨论肿痛(因寄生虫而发生的腹部绞痛)、失音、瘰疬等多种病症,兼而论述尺肤、诊脉、针法等技巧,可视为对《内经》的拾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医圣之语:生命真谛的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对生命的奥秘与健康的追求从未停止。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无数智者先贤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智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关于生命本质、疾病根源及养生之道的探索,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医圣之语:生命真谛的探索》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它汇聚了中国古代医学、哲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的精髓,旨在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去解读人体的运作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身心的和谐与长寿。它不是单纯的医学教科书,也不是玄妙的养生秘籍,而是一次深刻的生命哲学之旅,一次对“道”与“术”的融会贯通的尝试。 一、 天人合一:宇宙律动的映射 本书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与自然界并非割裂的存在,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情绪变化,乃至疾病的发生,都与宇宙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迭,寒来暑往,这些自然界的节奏,深刻地影响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时令与养生:书中将详细阐述,如何在不同的季节,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起居作息、饮食习惯,以顺应天时,达到养生的目的。例如,春季万物复苏,宜晚睡早起,多食辛甘之品,以助阳气生发;夏季暑热,宜晚睡早起,注意清热解暑,避免汗出伤津;秋季肃杀,宜早睡早起,多食滋润之品,以养肺阴;冬季闭藏,宜早睡晚起,注意保暖,以蓄养肾精。这种因时制宜的养生观,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自然规律深刻体悟的实践总结。 地理与体质:地域的差异,如气候、水土、风土人情等,也会影响人体的体质和易感疾病。书中将探讨,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独特的体质特点,从而在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疗上,也需要有所区别。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医学思想,强调个体化差异的重视。 宇宙观与人体观:书中还会深入解析,古人如何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宇宙学说,运用到对人体的认识上。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五脏(肺肝肾心脾)、五味(辛甘酸苦咸)、五色(白青黑赤黄)等一一对应,揭示了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关系。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二、 生命之本:气血津液的运行 如果说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体的宏观框架,那么气、血、津液便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它们在人体内川流不息,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气的生成与功能:书中将细致地讲解,气的来源(吸入的清气、食物的精微、肾的元气)、气的种类(宗气、营气、卫气等)及其各自的功能。气是推动人体脏腑、经络、肢体活动的最基本动力,也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活力和抵抗力。 血的生成与运行:血是构成人体和滋养脏腑、组织、器官的物质基础。书中将探讨血的生成过程(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肝藏血,肾生血),血在脉道中的运行(受心气推动),以及血液的濡养功能。血的亏虚或瘀滞,都会导致身体的各种病变。 津液的生成、分布与功能: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之一,包括汗、泪、唾、尿等。书中将阐述津液的来源(水谷之精微、脾胃化生),其在体内的输布,以及濡养、滋润、排泄等重要作用。津液的不足或失调,可能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小便异常等问题。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书中会重点强调,气、血、津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能化津,津能载气;血充则气旺,气足则血生。这种动态平衡的理解,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三、 脏腑之奥:内在秩序的维持 脏腑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器官,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功能。本书将以其独有的视角,深入剖析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功能特点、生理联系以及病理变化。 五脏的功能与相互关系:书中将详细阐述“藏象学”的精髓,例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疏泄,其华在爪;脾主运化,其华在唇;肺主气,司呼吸,其华在皮;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其华在发。同时,会重点讲解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的生化循行,以及“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制约关系。这种对脏腑之间精妙配合的认识,是理解人体整体功能的关键。 六腑的传化与输布:六腑主要负责传化饮食物、吸收精微、排泄糟粕。书中将解析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泌别,大肠主传导,膀胱主贮尿,三焦主通行等功能。六腑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二便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 脏腑之间的病理传变:书中还会探讨,当一个脏腑发生病变时,如何通过经络等途径,影响到其他脏腑,形成复杂的病理传变。例如,肝火犯胃,心火亢盛而移于小肠等。理解脏腑之间的病理传变,有助于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四、 经络之道:生命能量的通路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桥梁。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 经络的构成与分布:本书将介绍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循行路线。通过对经络分布的了解,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到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书中将深入阐述经络与脏腑、气血之间的紧密联系。经络是气血运行的载体,脏腑是气血生化和聚集的场所,气血是经络运行的物质基础。三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书中将揭示,经络学说如何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如循经取穴诊断、经络敏感性测试等)和治疗(如针灸、推拿、按摩等)。对经络的理解,是古代医家进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五、 养生智慧:趋利避害的艺术 在深入理解了人体的生命规律和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之后,本书将聚焦于如何将这些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健康长寿。 情志养生: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直接影响。书中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控情志,避免过度喜怒,保持心情舒畅,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饮食养生:“药食同源”,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书中将介绍辨证施食的原则,根据体质、季节、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食物,并讲解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起居养生: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都能帮助人体保持健康。书中将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人群,应如何安排起居。 运动养生:古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养生功法,如导引、吐纳等,旨在通过肢体运动和呼吸调节,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书中将介绍其中一些经典的运动方法及其原理。 疾病的预防与调理:在疾病发生之前,如何通过养生的方法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当疾病已经发生,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配合治疗,促进康复,避免疾病的反复。 结语 《医圣之语:生命真谛的探索》并非一本简单的书,它是一扇通往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大门,是对生命本质一次深刻的追问和探索。它教导我们,生命的健康并非仅仅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更是身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学习和践行其中的智慧,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更能掌握通往健康、长寿和幸福人生的钥匙,体悟生命的真谛,活出生命的精彩。它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我们回归自然的节奏,倾听身体的声音,最终实现“上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就觉得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相当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装帧设计也挺讲究,透着一股子古朴的气息,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我本来就对传统文化有些好奇,想找本入门级的读物来了解一下,但又怕那些太过晦涩难懂的版本把我劝退。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注释也相当到位,不像有些古籍读起来像在啃石头。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人能逐步领会其中的精髓,而不是一头雾水。特别是那些对古代医学思想的阐述,深入浅出,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感觉作者在整理和解读这些古代智慧时,花了很多心思去平衡原著的权威性和现代读者的可读性,这点非常值得称赞。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感觉自己的视野都被打开了,对健康和生命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评分

我本来是冲着某个特定章节去的,但读完之后发现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巧妙。它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从宏观的概念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方法。我尤其欣赏它对“治未病”思想的强调,这在现代社会简直太重要了。现在的人们往往等到身体出了问题才去求医问药,这本书却反复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的调养和预防。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读起来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长者在娓娓道来人生的至理。我甚至会把书里提到的一些生活习惯融入到我的日常作息中去尝试,比如关于四季养生的建议,实践起来并不复杂,但坚持下来后,身体的反馈确实有微妙的变化,感觉精力更充沛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这说明书中的智慧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活知识”。

评分

拿到这本精粹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古代典籍的效率。我以前尝试直接阅读一些原版书籍时,经常被那些文言文和跳跃的逻辑搞得筋疲力尽,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做了一个非常精准的提炼和翻译,既保留了原意的神韵,又确保了现代人能够理解其深层含义。它就像是给了一条清晰的地图,让你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能准确地找到最重要的灯塔。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往往会给出好几种角度的阐述,让我的理解更加全面立体。对于想要快速掌握核心思想,又不想在繁琐的字句上浪费太多时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宝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整体框架有了更坚实的认识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精粹”类的书籍通常抱有警惕心,总担心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取舍上的分寸拿捏得极好,该展开的地方毫不吝啬笔墨,而那些重复啰嗦或者不适合现代语境的内容则被巧妙地搁置。我关注的几个疑难点,比如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非常透彻且系统化的梳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书中所述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并非是迷信的说法,而是古人基于对自然现象和人体反应的长期细致观察所总结出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框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信赖感,让我愿意将书中的理论融入到对自身健康的长期管理规划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拿在手里摩挲着封面,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我是一个对细节比较挑剔的人,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确实做到了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做到了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而是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关怀。读到关于情志对身体影响的章节时,我感触尤其深,它提醒我们,精神世界的和谐与身体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医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以更智慧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哲学指南,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得到了安宁和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