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华国学文库) 9787101125986 【明】张岱 撰,马兴荣 点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华国学文库) 9787101125986 【明】张岱 撰,马兴荣 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张岱 撰,马兴荣 点校 著
图书标签:
  • 张岱
  • 陶庵梦忆
  • 西湖梦寻
  • 明代文学
  • 国学
  • 古典文学
  • 散文
  • 游记
  • 文化史
  • 马兴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986
商品编码:2976444899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华国学文库)

定价:28.00元

作者:【明】张岱 撰,马兴荣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1125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明亡以后避居山中,隐居著述终老。作为晚明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的散文写作极为出众,其语言清新,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所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石匮书后集》、《夜航船》等。

  马兴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词学》主编。著有《词学综论》、《龙洲词校笺》、《晚清六大家词选》、《马兴荣词学论稿》等等。

文摘


序言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是一部明代文学家张岱所著的笔记体散文集,记录了他对西湖风光、人文历史、风俗人情的细致描绘和深情回忆。本书以其精妙的笔触、饱含深情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明代西湖,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和时代剪影。 篇章概述 全书共计二十八篇,每一篇都围绕着西湖的一处景致、一段故事或一种风俗展开。张岱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笔,将西湖的春夏秋冬、晴雨阴晦、晨昏晚照都描摹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记录景色的变幻,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将个人记忆与历史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 景致的描摹: 书中对西湖的景致描绘,绝非千篇一律的堆砌词藻,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个性和情感。他能够捕捉到最细微之处的美,例如“三月烟笼”、“六桥烟柳”、“钱王祠”、“灵隐寺”、“净慈寺”等等,每一处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静态的景物写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西湖的秀美与灵动。他笔下的西湖,时而是烟波浩渺、水光潋滟,时而是山峦叠翠、柳丝依依,时而是古刹钟声、梵音缭绕。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描绘,展现了西湖四季更迭、不同时节的独特魅力。 人文的关怀: 《西湖梦寻》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写人,写历史。张岱在描绘景色的同时,往往会穿插相关的历史典故、人物传说、诗词歌赋。他会追溯某个景点背后的人物故事,如岳飞、苏轼、白居易等,将他们的精神与西湖的景致融为一体,赋予了西湖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笔下的“净慈寺”,不仅仅是寺庙的建筑,更是承载了济公活佛的传说;“苏堤”,不仅是风景,更是文人的精神象征。这种人文关怀,使得《西湖梦寻》超越了单纯的游记,成为了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作品。 风俗的记录: 张岱生活在明朝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变迁、风俗渐异的时代。他在书中也详细记录了当时西湖及杭州一带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生活。例如,他对西湖上各种游船的描绘,对当时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刻画,都为我们了解明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会细致地描写西湖边的市井百态,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种节日的风俗活动,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气息。 个人情感的寄托: 《西湖梦寻》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饱含着作者对故国、对故乡、对往昔的深情。张岱身处明朝的晚年,亲历了王朝的衰亡,故国之思、家国之痛,常常在他的笔下流露。他对西湖的描绘,与其说是客观的记述,不如说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是对逝去时光和美好岁月的追忆与怀念。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他心中的西湖,一个充满诗意、充满回忆的理想世界,以对抗现实的残酷与苍凉。这种个人情感的融入,使得《西湖梦寻》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艺术特色 语言精练传神: 张岱的语言极其精炼,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鲜明的意象。他善于运用短语、短句,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同时,他的语言又十分传神,充满了画面感和音韵美。他能够用最恰当的词汇,捕捉到景物的神韵和人物的神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耳闻。 叙事生动灵活: 张岱的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既有娓娓道来的叙述,也有引人入胜的描写。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和结构,使得全书既有整体的连贯性,又不乏篇章的独立性。他善于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情景交融的意境: 《西湖梦寻》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张岱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到对西湖景色的描绘之中,使得景物因情而生辉,情感因景而深化。他笔下的西湖,既有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他个人的情感温度,构成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既具体又抽象的艺术世界。 文学价值与影响 《西湖梦寻》是明代小品文的杰出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品文的典范: 在小品文创作方面,《西湖梦寻》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杆。它展现了小品文简洁、精炼、生动的特点,以及将景、情、事、理融为一体的艺术手法。后来的许多作家,如袁宏道、李渔等,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历史与文化的宝库: 《西湖梦寻》为我们了解明代西湖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人文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史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的著作。 审美情趣的引领: 张岱对西湖美景的独特视角和深情描绘,也影响了后世文人对西湖的审美认知。他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了西湖不同寻常的美,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文历史的探寻。 结语 《西湖梦寻》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精美的文字、深邃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游那片令人魂牵梦萦的西湖。无论是对明代历史文化的探究,还是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抑或是对人生情感的体悟,都能在《西湖梦寻》中找到共鸣与启迪。它是一场关于西湖的梦,一场关于故国的梦,也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梦,梦里有景,有情,有思,有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谈及阅读体验,排版和注释的质量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应当是传统美学与现代学术的完美结合。如果注释过于繁琐,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如果注释不足,则会让初涉古典文学的读者望而却步。我欣赏那些经过精心校勘和细致点注的版本,它们如同经验丰富的向导,既能保证原著的精神不被曲解,又能为现代读者搭建起通往古代语境的桥梁。好的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它需要译者不仅具备深厚的文献功底,更要有对作者原意的精准把握和人文关怀。这种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体现了对“经典”二字的尊重,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乐趣,又有所收获,避免了在晦涩难懂的词句前束手无策的窘境。每一次查阅注释,都如同发现了一扇新的侧门,通往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文化有特殊偏爱的人,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唤醒视觉想象力的文字。好的山水散文,其魅力就在于能够“以笔为镜”,将读者引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那些关于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的描摹,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的记录,便会显得苍白无力。真正伟大的文字,是能够调动读者的五感,让你仿佛能闻到雨后青石板上的湿气,听到远处传来的丝竹之声。这种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力,是衡量一篇古典文字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我追求的并非是简单的“风景介绍”,而是那种融入了个人情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描绘,让山水也带上了岁月的印记和哲学的思辨,这种融合,才是中国文人精神的精髓所在。

评分

我对古籍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叙事技巧的痴迷。在我看来,优秀的古典散文,其结构往往比现代小说更为精妙,它不需要复杂的起承转合,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千人千面的意境。这本关于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的记录,其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含而不露”。它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个人抒情,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白描、对日常琐事的记录,将作者内心的悲凉与对往昔繁华的留恋,巧妙地编织进去。读这样的文字,需要耐心去捕捉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情感暗流。它考验着读者的心性,也磨砺着读者的审美。我尤其欣赏那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巧妙结合的笔法,那种在繁华落尽后,对“干净的记忆”的执着守护,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最真实的写照。这种叙事的高级感,远超乎一般消遣类阅读所能提供的满足。

评分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阅读古典文学,更像是一种对抗“速食文化”的仪式。它要求我们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用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字的韵味。我发现,每次沉浸于这样的经典文本中,我的精神状态都会得到一种奇特的净化。那些关于人生无常、繁华易逝的深刻体悟,在经受了历史的反复淘洗后,反而给人以面对当下的平静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激昂的口号,而是来自一种深沉的、对生命本质的洞察。阅读不是为了获取新知,而是为了重温那些永恒的人类情感和生存哲学,它提供了一个安全退隐的角落,让人得以在喧嚣之外,与内心最真实的自我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与和解。

评分

初翻开这本线装古籍的影印本,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纸张泛黄的纹理,字里行间蕴含着旧时文人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象明代士子伏案疾书的场景。虽然这本书本身是关于张岱的游记与回忆录,但仅仅是触摸到这份实体,那种对于古典美学的敬畏感便油然而生。我常常在想,那些记录下的西湖烟雨、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人场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是如何支撑着张岱的心灵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历史的遗物,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绵延不绝。每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久违的老友进行一场跨越数百年的私密对话,谈论的或许是风花雪月,或许是家国兴亡,但最终都沉淀为一种对“逝去之美”的深切怀念。这种对实体书的执着,恰恰体现了阅读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它提供的感官享受,是冰冷的屏幕永远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