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倡廉蓝皮书:中国倡廉建设报告No 1
定价:59.00元
作者:李秋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97297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倡廉建设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部全面反映中国倡廉建设进程的学术成果,全书由前言、总报告、分项报告、地区报告和专题报告构成。
前言以国际和历史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倡廉建设的背景,回溯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倡廉建设付出的努力,分析了新时期腐败问题的突出表现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直面执政党内和社会上在败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提出应客观认知中国倡廉建设进程,以关注、参与、行动、批评、建设的姿态支持倡廉建设,并交代了《中国倡廉建设报告》的调研基础、撰写过程和内容结构。
总报告从“惩治与专项治理、多主体综合监督、公共权力规制、公共资金资源资产监管、公职人员诚信管理、社会廉洁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全国倡廉建设进程与效果进行了综述。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反映了社会公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并从理念和举措上提出了确立“廉洁发展”理念、培育对贪腐行为的零容忍社会心理、提高监督党员干部关键制度的执行力、拓展专项治理工作领域、推进科技和网络等建议。
分项报告深入分析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治理”、“科技”等专题,既有对专项工作的朴素白描,又有对特色经验的重点介绍,还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地区报告对山西、重庆、浙江、辽宁、云南、内蒙古等地倡廉建设进展及成效进行了全景式概述,笔墨主要落在这些地方“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社会反响怎样”。
专题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一年多来赴各地调研形成的成果,其特点是截取一地惩防体系建设的一个侧面或片段进行深度挖掘,提炼相关做法及其启示,如陕西建立防治腐败管用制度群,山西开展煤焦领域败专项斗争,重庆打黑除“保护伞”,山东开展党风政风行风“三风”民主评议,青岛用现代信息技术监管公共权力、资源和资金,浙江做好监督、服务、管理农村基层廉洁三件事,香港工程建设领域防贪做法及其借鉴意义。
目录
总报告
中国倡廉建设的进程与效果综述
一 加大惩治腐败和专项治理力度
二 开展多主体综合监督
三 推进对公共权力的科学规制
四 加强对公共资金资源资产的监管
五 推动公职人员诚信管理
六 推进社会廉洁文化建设
分项报告
2 我国“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实践成果与理性思考
3 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及其成效评析
4 当前我国科技的发展及推进对策
地区报告
5 山西在多重压力下走出的倡廉建设之路
6 建设“廉洁重庆”为民生导向的发展护航
7 率先探索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浙江经验
8 辽宁以五大系统建设为惩防腐败体系夯实基础
9 云南在兴滇富边战略中推进倡廉建设
10 内蒙古: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倡廉建设格局
专题报告
11 陕西建设防治腐败管用制度群的有益探索
12 山西开展煤焦领域败专项斗争的调研报告
13 重庆将打黑与结合重拳惩治司法腐败
14 山东开展“三风”民主评议的实践与启示
15 吉林省推动廉政风险防控与效能建设的互促双赢
16 青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监管公共权力资源和资金
17 浙江做好监督、服务、管理农村基层廉洁三件事
18 香港工程建设领域防贪经验与借鉴
附录
19 2011年中国倡廉建设具影响力的十大事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非常扎实地从基层和实践的角度去剖析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现象,更是在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逻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现场,那些鲜活的细节和复杂的人际互动,让我对“倡廉”二字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话题的认知都停留在口号层面,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去审视制度设计、文化土壤和个体选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特别是关于一些具体政策的落地效果分析,数据翔实,逻辑严密,让人信服。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反腐倡廉实践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读物,它提供了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现实关怀的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报告文学”式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审慎态度的,总担心会过于概念化或过于理想化。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即便涉及到一些宏大的制度变迁,作者也能用非常贴近生活、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来描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乏味。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抛出的某个观点,因为它常常能精准地击中我过去在新闻报道中模糊感受到的某些症结。比如,书中对一些特定领域权力运行机制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写作手法,读起来有一种侦探小说般的快感,但其严肃性又远超一般小说。它没有急于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更专注于展示问题的复杂性、历史的延续性以及改革的艰巨性,这种不回避矛盾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参照系。它不像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零散报道那样只关注某个时点或某个事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脉络。通过梳理不同阶段的政策演变和治理思路的调整,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变”与“不变”在哪里,哪些经验被继承了,哪些教训被吸取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洁”思想的现代性阐释,这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层次。它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术语,而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产生了微妙的共振。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被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内涵,非常适合那些追求深度阅读和系统思考的读者。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它避免了传统报告那种呆板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题模块展开,每一个模块都像是一块拼图,最终共同构建出一个宏大的图景。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讨论最为着迷。作者并没有将“廉洁”问题完全归咎于个别“坏人”,而是着重分析了在特定社会转型期,制度的“韧性”与“漏洞”是如何被同时放大的。这种分析视角非常高明,因为它将焦点从道德审判转移到了制度优化上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点也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聚焦于结构性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透”的视野,让你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脉络,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感是慢性的,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获取快感的“爽文”。相反,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去跟踪那些微妙的论证和数据链条。我发现自己时不时要翻回去查阅前面的定义或案例,以确保对当前论述的准确把握。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学术诚意,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简化复杂的现实。它直面了实践中的灰色地带,探讨了在现实约束下,理想目标如何被切割、被重塑。特别是关于信息公开和权力制衡机制在不同层面的有效性分析,逻辑推演非常严密,让人深思。对于想真正理解中国治理体系的运行逻辑、而非仅仅满足于表面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洞见的窗口,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