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打开红色记忆
定价:28.00元
作者:海砚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20427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92年解放军报编辑部组织编写了配合基层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中国革命传统故事》丛书,一套三本,分10个专题将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给读者。此书出版后,受到部队、学校和社会读者的广泛欢迎,多次加印,并于1996年改为一套八本,出版了第二版。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我们约请解放军报编辑部将此书重新修订,以崭新的形象为这个重要的节日献礼。修订后的丛书合为一本,书名改为《打开红色记忆》,除了精简了一些故事外,还将原来的10个专题改为了24辑,每辑不仅冠以更为引人的名字,还萃取了具有“点睛”功效的导读。我们还从多种渠道搜集了一些历史图片配在书中,以便让年轻人在阅读时更深切地领会历史的“厚重”。
目录
辑 他们这样凝聚在同一旗帜下
远涉重洋寻找着什么
改变了刘伯承命运的两个朋友
贺龙从南昌起义走来
许世友在革命危急关头入党
罗炳辉带队起义星夜奔井冈
吕正操带兵易帜北上抗日
毛做傅连嶂的入党介绍人
庄国英从泰国到延安
第二辑 他们这样创造战争奇迹
毛吃安眠药也睡不着的18个日夜
小茅草房里指挥大决战
美军“钢多气少”志愿军“气多钢少”
第三辑 他们这样决战决胜
强渡大渡河时17把寒光闪闪的大刀
飞夺泸定桥后毛的感慨
攻占腊子口的15名敢死队员
激战平型关前国共两军的一次对话
第四辑 他们这样横刀立马
十二次爆破
红山堡上爆破手
在10号阵地上
孤胆英雄战高地
神枪惊敌胆
炮手吴嘉德和德国造“克鲁白”
13位机与1挺江东“老红”
第五辑 他们这样智勇双全
急走梁家贫
重庆谈判前的密电之战
智取遵义城
黄桥布阵慑敌兵
次与坦克交锋
一人俘虏一个团
韩先楚“借”船进攻海南岛
妙计端匪窝
第六辑 他们这样挑战极限
一日“四季”过雪山
夹金山上的雪坟
西路军跳破祁连山
游击队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红色“枪托铭”
世界屋脊“菩萨兵”
中央红军“万苦留芳”
第七辑 他们这样白手起家
第八辑 他们这样丰衣足食
第九辑 他们这样在黎明前离去
第十辑 他们这样战死疆场
第十一辑 他们这样无声地离去
第十二辑 他们这样书写传奇
第十三辑 他们这样卧薪尝胆
第十四辑 他们这样度过狱中生活
第十五辑 他们这样留在士兵心底
第十六辑 他们这样生活在百姓中
第十七辑 他们这样“进京赶考”
第十八辑 他们这样肝胆相照
第十九辑 他们这样虚怀若谷
第二十辑 他们这样躬身自律
第二十一辑 他们这样精忠报国
第二十二辑 他们这样追求爱情
第二十三辑 他们这样生离死别
第二十四辑 他们这样为人父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1. 这本书的开篇,一股浓郁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想要将读者拉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时而细腻地描摹人物的内心挣扎,时而又迅速切换到宏大的历史转折点,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描写上的功力,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又重新鲜活了起来,仿佛我能闻到空气中尘土的味道,感受到微风拂过脸庞的触感。书中对几位核心人物命运的铺陈尤为精彩,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挣扎,深刻地映照出那个时代下个体命运的复杂性与无奈。读到中段,情节的推进开始变得有些沉重,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这种沉重感并非令人厌弃,反而是引人深思,促使读者去探究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真实人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深度对话。
评分2.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年代大部头”,但读下来发现,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克制与力量。他的文字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主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历史事件的手法,他没有直接进行宏观的论述,而是通过一个家庭、几代人的视角,将那些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转化成了具体的、可感知的生命体验。这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在进行时。书中有些段落,尤其是关于某种集体情绪的描绘,其精准度让人不寒而栗,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时期深处的一个观察者,忠实地记录下了一切。虽然有些地方的转折略显突兀,但整体的结构仍然稳固,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精密仪器,每一个齿轮都在精确地咬合,推动着故事向既定的终点迈进,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极为广阔。
评分3.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艺术。作者似乎深谙“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东方美学,很多重要的情感冲突和历史真相,他都没有直接点破,而是巧妙地将线索散落在字里行间,等待有心的读者去拾取和拼凑。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每一次“顿悟”都带来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特有的年代感不是靠服饰或道具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光影、声音、甚至气味,深入骨髓地渗透到文字的肌理之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作品所不具备的。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蜕变是渐进且自然的,没有夸张的戏剧性冲突,反而是生活本身的琐碎与坚持,最终造就了他们的命运。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怅惘,仿佛自己也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
评分4. 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骨架非常扎实,但其对社会心理的剖析深度,才真正让我感到震撼。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种经历如何重塑了一个群体的集体潜意识”。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个体所能做出的妥协与抗争的描绘,细致入微,令人信服。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频繁使用一种带有古典韵味的句式,这使得原本略带沉重的题材,有了一层典雅的外衣包裹,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虽然有些涉及专业领域的描写显得略微生硬,但瑕不掩瑜,它提供的独特视角,是对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态的宝贵补充。这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才能真正领略其深意的佳作。
评分5. 我是从一个纯粹的文学鉴赏角度来评价的。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具有实验性,时间线索并非严格的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的穿插剪辑,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高明的蒙太奇电影。作者对白的设计尤其出色,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物,他们的语言风格差异明显,充满了时代烙印,简直就是一场语言的盛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失去”的主题,它不是以悲情的方式呈现,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近乎哲学的口吻来探讨时间如何带走一切,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孕育出新的意义。全书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从始至终都紧紧抓着读者的心。它避开了廉价的情感煽动,转而用冷静而有力的笔触,描绘出人性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韧性与脆弱。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对复杂人性与时代变迁的文学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