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 (中文版)
定价:36.00元
作者:赵启正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04255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与美、英、日、韩等国近百位长期从事公共外交活动及研究的政界、商界、学界人士数十篇的谈话,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了各国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可资借鉴的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现场感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公共外交的精彩读本。
目录
说明今天的中国重要
白求恩的贡献有公共外交的效果
中国和外界沟通需克服多种障碍
新亚洲的和平与繁荣
中国不认为有G2这种事情
中国的GDP是靠流汗和加班得来的
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是有回答的必要
二轨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种重要方式
与其说公共外交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方法或战术
美国的公共广播和商业广播有很大的区别
残余的冷战思维,不是进步的思维
公共外交应当对外交的细节作补充
发现差异,互相学习才更有意义
和记者交谈是我的一个乐趣
中国为什么不会发生“”
中国的对外表达还没有形成一种常规的模式
中国并不隐瞒自己的问题
改善中美关系对世界的进步是一种推动力量
中国有两件“华丽的外衣”,一件是奥运会,一件是世博会
双方直接认识可以缩短地理距离
公共外交不是整容术,而是表达一个人真正的面孔
作者介绍
赵启正,1940年出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曾在北京中国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二十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厂长等职。曾多次荣获上海市和航天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三项发明。历任上海市工业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市副市长兼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1998年调任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出版的著作有:《新世纪?新浦东》(1994)、《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2005)、《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2005)、《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2006)、《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2006)、《浦东逻辑》(2007)、《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2007)、《对话:中国模式》(2010)、《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2011)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尤其是封面字体排版的处理,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肃的气息,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内容非同小可。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值得称赞,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初读时,那种娓娓道来的铺陈方式,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讲述过往的经验与教训,引人入胜却又不失深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信息传播与文化接受度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是如何被“编码”和“解码”的。其中对于特定地缘政治热点事件中,舆论导向的分析,更是切中了时弊,揭示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精准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叙事框架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有条理,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自然流畅,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理论时,也辅以清晰的图表和注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总而言之,从物理形态到初步阅读感受,这本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让人对接下来深入探索书中的智慧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得令人咂舌,作者的笔触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与打磨,使得行文之间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性的韵味。我尤其被其中对于“信任赤字”这一概念的深度剖析所震撼。它没有简单地将“信任”视为一种情感,而是将其拆解为一系列可量化的、受政治决策影响的变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高规格的国际智库会议之中,听着各方代表就某一棘手问题进行深度辩论,每一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最新的动态数据之上。书中对于历史案例的回溯,比如对冷战时期某些“文化渗透”项目的侧面描述,视角独特且极具批判性,它没有简单地褒贬是非,而是着重分析了那些策略背后的思维模式和预期效果,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视角,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再者,作者在引用国际关系学派观点时,并非机械地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分析框架中,形成了一种融会贯通的理论视野。读完某些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思绪被强烈地牵引,需要时间来消化那种对既有认知的颠覆与重塑。这本书的深度,绝非浅尝辄止的评论可以概括。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理论化、晦涩难懂,或者流于空泛的口号。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现实操作的层面,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文化项目推广时,如何根据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来设计最有效的接触点。这种“战术指导性”的分析,让我感觉像是拿到了一份高层级的操作手册。作者对于“叙事权力”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媒体宣传层面,深入到了哲学和人类学的高度,探讨了何为“被接受的现实”。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访谈片段,尽管简短,却极富感染力,它们像是真实世界中发生的“微观冲突”,为宏大的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注脚,使得整本书的“温度”大大提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全球话语权争夺中寻求自身定位的章节,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前瞻,既肯定了挑战,也指出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洞察力是并驾齐驱的,它不仅能让你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启发你思考“如何应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不像许多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探讨方式,仿佛一张巨大的思维网络,各个知识点之间互相支撑,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国家间交流模式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例如,将东西方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发布策略进行并置对比,那种鲜明的差异性和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有效沟通”的固有认知。书中对于技术变革如何重塑传统外交边界的探讨,更是充满了未来感,它没有停留在对社交媒体的表层赞美或批判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算法偏见和数据主权在国际互动中的潜在影响,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阅读过程中,我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各种疑问和启发,这正是一本好书的标志——它能激发持续的思考,而非提供终结性的答案。整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即使是复杂的跨学科内容,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实属难得。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视角转换”方面的能力。很多关于国际关系的书籍,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特定立场的主导叙事中,但此书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超然和中立。作者似乎精通如何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审视“局内事”,从而挖掘出被主流声音所忽略的微妙动态。例如,书中对某一区域性冲突的分析,它并没有过度聚焦于军事或政治的硬指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符号的消耗与重建上,这种“软实力”层面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耳目一新。阅读此书,我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升级——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全球事务的复杂性。书中对“文化敏感度”的讨论,已经上升到了策略层面,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看似温和,实则具有强大的内生驱动力,能够从根本上影响长期的国际关系走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探讨公共事务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有效沟通桥梁的“人际关系学”的宏大应用案例集,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