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十进侗寨
定价:39.00元
作者:吴正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23370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在半个世纪中,作者一直在贵州省文化部门从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跑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数以千计的民族村寨,参与节日调查、文物普查、文物维修、材寨保护、文物征集、陈列展览、馆舍建设、学术研究、宣传报道、机构设置、干部培养等工作,留下一百多本工作日记。跨越30余年的侗寨调查日记·实实在在的侗族民俗调查实录。
内容提要
作者在贵州从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50年,数十次深入侗族村寨调查,每次都有日记,从中挑选了时间较长、目的明确、意义重大、成果显著的十次,加以整理。从中可见,“增冲鼓楼”、“地坪风雨桥”,早已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大歌”,也已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侗族村寨,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年过古稀的作者,再次探访曾经访问过的侗寨,探望31年前在侗族村寨结识的朋友,记录现在的变化。几十年来的侗寨调查日记,是实实在在的侗族民俗调查实录,具有史料价值。
目录
一进侗寨(1981年6月2日-21日)
调查村寨建筑及文化活动,探索村寨建筑与侗族风情的关系。
二进侗寨(1983年3月25日-4月4日)
调查侗寨鼓楼的保护情况,了解侗族村民对于侗寨鼓楼的特殊感情。
三进侗寨(1984年10月11日-18日)
深入调查侗寨鼓楼,研究“鼓楼文化”,协商征集一座鼓楼,搬到贵阳落户。
四进侗寨(1984年12月12日-29日)
陪同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古建筑专家、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的专家考察侗族建筑及风情,为举办《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做准备。
五进侗寨(1985年2月9日-3月6日)
陪同中宣部宣传局和文化部文物局领导、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的专家等考察侗族建筑及风情,为开展民族村寨调查保护工作、将侗族建筑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办好《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聆听领导指示及专家意见。
六进侗寨(1987年10月1日-6日)
陪同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古建筑专家考察侗族建筑,研究如何保护、维修“增冲鼓楼”、“地坪花桥”等问题。
七进侗寨(1987年11月22日-26日)
陪同中国出国文物展览公司摄影师考察侗族建筑及习俗,为出国展览做准备。
八进侗寨(2000年4月17日-25日)
考察三门塘,了解“北侗”地区的建筑文化与侗族风情,与“南侗”地区作比较。
九进侗寨(2006年9月10日-19日)
陪同国家文物局派遣的清华大学教授考察侗族乡土建筑,为确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推荐名单重设项目》准备材料。
十进侗寨(2012年10月26日-11月4日)
探望三十一年前在侗族村寨结识的朋友,了解三十一年来的变化。
后记
作者介绍
吴正光,湖南凤凰苗族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历任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编著及主编的主要著作有《贵州侗寨鼓楼风雨桥》、《贵州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贵州》、《郎德上寨的苗文化》、《西南民居·苗族民居》、《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屋里屋外话苗家》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和某个地方的少数民族有关,还带个数字,9787302337003?这个编号我倒是有点印象,好像是出版社给的书号吧。我当初是因为对民族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古老村落,总觉得那里保留着最纯粹的生活方式和最动人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看看那些建筑有什么特色,他们的节日习俗是怎样的,饮食习惯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最重要的是,我想了解那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很多地方都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我担心那些独特的东西会慢慢消失,所以才特别想通过阅读来感受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好像叫吴正光,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朴实的,但愿他能用真挚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侗寨世界,让我即使身处家中,也能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淳朴,也希望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能比较精美,毕竟我也喜欢收藏一些有意义的书籍。
评分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封面上确实有“正版”两个字,让我觉得买得放心。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比较严谨的,封面设计也比较素雅,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宣传语,就一个地名和一个不太好记的数字编号,还有作者的名字。这让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偏向于学术研究或者纪实性的记录,而不是轻松的游记或者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地挖掘这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比如这个侗寨是怎么形成的,在历史上扮演过什么角色。另外,我对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很有兴趣,是不是有独特的族规或者管理方式?他们的语言文字有没有保留下来?还有,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他们的主要产业是什么,是依靠传统的手工艺还是已经开始发展旅游业?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身特色的,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拿到这本《正版刚十进侗寨》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的书名有点特别,前面加了“正版”,然后是“刚十进侗寨”,后面跟着一串数字和作者的名字。这个“刚十进”听起来像是一个地名,而且“侗寨”明确了它的民族属性。我个人一直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侗族,因为我知道他们有非常独特的建筑风格,比如鼓楼和风雨桥,还有非常动听的歌谣。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关于这些方面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图文并茂地展示他们的建筑之美,更希望能够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建造技艺。另外,我对侗族的服饰、音乐、舞蹈以及他们的婚丧嫁娶等习俗也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作者吴正光,我希望他是一位对侗族文化有深入研究并且充满热情的人,能够用一种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好奇它的“正版”二字,感觉像是强调其权威性和真实性。书名《刚十进侗寨》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甚至不确定“刚十进”是不是一个地名,但“侗寨”两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美丽和故事,而侗寨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真实的侗寨,了解他们的生活日常,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情感世界。我不太喜欢那种泛泛而谈的书,我更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观察和真诚的笔触,描绘出侗寨人民的生活图景,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悲欢离合。有没有关于他们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他们的教育和医疗状况怎么样?我想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侗寨,而不是一个被符号化的文化概念。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注意到书名《正版刚十进侗寨9787302337003吴正光》中包含了一些看起来比较专业的元素,比如那个长串的数字,我猜测它是一个ISBN号,这说明这本书可能比较正规,不是随随便便出版的。作者吴正光的名字也让我觉得,这应该是一部有一定份量的作品。我一直对中国各地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比较偏远、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村落。侗寨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明,他们独特的建筑、音乐、服饰和生活习俗都充满了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这些方面,比如侗寨的社会组织、家庭结构、祭祀仪式,甚至他们的传统手工艺,比如织锦、刺绣、银饰制作等等。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和解读,能够帮助我这个读者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