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建设专题研究集
定价:58.00元
作者:祁述裕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3024246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紧扣当前文化发展热点;
既有专业性又有性;
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并存。
内容提要
本书以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文化产业转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立法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以期系统构建国家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智库。本书可作为学术界研究文化问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广大读者了解当前我国文化方面的政策、现状和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同时可为文化政策制定者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目录
第Ⅰ部分 研究报告文化体制改革研究 2导论 问题的提出:文化体制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3一、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4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存在的问题 5上篇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一、管理手段:从依靠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型 8二、管理方式: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差别化管理 12三、管理主体:从单一管理主体到管理主体多元化 14四、管理原则: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 15五、组织结构:从分业管理到综合管理 18下篇 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 20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作用 20二、国有文化企业:从做大做强转向有公信力的社会企业 22三、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并举发展 24四、国有文化生产机构: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分法到互渗互融 27五、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30六、文化事业单位机制创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33结束语 36我国演艺院线略论 37一、文艺演出院线的界定与产生 38二、文艺演出院线对我国演艺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1三、我国文艺演出院线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7四、国外演出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56五、我国文艺演出院线的运营模式与经营机制分析 60六、推进我国文艺演出院线建设的对策建议 64七、演出票务系统对文艺演出院线建设的作用(以北京为例) 68参考文献 732000—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报告 75部分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现状 75一、 财政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 76二、税收支持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 78三、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81四、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政策 84五、土地支持文化产业政策 86六、人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 88第二部分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成绩与不足 90一、主要成绩 90二、存在问题 94第三部分 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 96一、坚持以培育文化市场为核心 96二、加快文化产业立法 98三、重视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配套 98四、加强文化产业政策与一般产业政策协调性 99五、促进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透明公开 100六、强化政策程序性保障 101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103一、关于深化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 103二、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 106三、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108四、关于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110五、关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112六、关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 115七、关于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17八、关于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 119《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研究 123一、导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 123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立法总原则 131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保障内容 138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保障制度 149五、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法律责任 154参考文献 155“十三五”时期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研究报告 157一、“十二五”时期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状况 157二、“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的成绩及不足 170三、“十三五”时期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的建议 185结论 201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研究报告 208一、建立完善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209二、我国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探索 212三、发达国家(地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国际借鉴 218四、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223五、完善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路径选择 224附录 235参考文献 237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41一、“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41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4三、“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工作总体要求 246四、“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247五、“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措施建议 249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252一、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特点 252二、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54三、思考与建议 255福州、莆田、泉州和厦门四地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257一、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57二、需要重视的三个问题 259三、七点建议 260第Ⅱ部分 咨询报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264依法管理文化需尽快制定文化基本法 267一、制定文化基本法是推动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 267二、制定文化基本法是明确公民文化权利和国家文化义务的有效途径 268三、制定文化基本法是建立健全文化法律部门的关键 269加强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建议 271当前完善我国文化立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274一、立法思路上要系统规划与重点推进结合 274二、立法项目设定上要兼顾基本法与部门法 275三、搭建主导与社会参与立法机制 276文化法律部门建构的基本思路 278一、建构文化法律部门应遵循法律部门划分的客观标准 278二、建构文化法律部门须顺应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279三、建构文化法律部门的基本思路 280
作者介绍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执行编委等。
长期从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研究。重点研究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等。近年来,承担、参与数十项国家、部委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政策、法规制定和相关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五项,包括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委托课题。
独著和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祁述裕集——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文化建设九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发表论文百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让我对“集”这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将一系列专题研究汇聚成册,仿佛是一个精巧的万花筒,每一次翻动都能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建设侧面。我之前对于某个特定文化现象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但通过阅读不同专题的研究,我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每一个专题都像一颗独立的珍珠,而整本书则是一串精美的项链,将这些珍珠巧妙地串联起来,共同展现了“刚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作者在各个专题之间的衔接也做得非常自然,让人感觉整个研究体系非常完整。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在引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和理解文化现象的方法。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刚文化”本身,更是如何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如何将分散的思考汇聚成有价值的成果。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第三部分,让我对“研究”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在这一部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文化建设的已有研究成果,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框架。这种对现有研究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让这本书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他能够将复杂的文化现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形成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论证。而且,作者在引用和分析文献时,也非常严谨,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学者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一次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升华。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与作者一同思考,一同探索。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挑战了我以往对“文化”的刻板印象。以往,我总以为文化是阳春白雪,是艺术的殿堂,是精英阶层的专属。然而,作者却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刚文化”的概念引入,让我看到了文化在社会肌体中扮演的另一重角色——那是一种更具基础性、支撑性和韧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体现在一种集体认同的凝聚,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一种社会规范的维系,甚至是一种抵御外部冲击的内在定力。作者在这一部分的论述,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刚文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发挥作用的。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思考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但却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这种“隐形”文化力量的认知,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构建和维护它。
评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建设”二字的含义。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刚文化”的界定和阐释,而是将视角转向了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如何让这种文化力量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有效的“建设”和发展。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机制设计”和“策略创新”的章节所吸引。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如何通过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式,来培育和强化“刚文化”。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像是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份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到位,既展现了成功的经验,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中的挑战和不足。这让我感觉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是真正站在实践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斋的想象。这种务实的研究态度,让这本书的含金量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未来社会文化建设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让我第一眼就感受到了其学术的严谨性。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作者的署名来看,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文化建设”这个宏大的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与“刚文化”这样一种新兴的概念相结合时,更是激发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我曾接触过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著作,但它们往往侧重于商业模式或者艺术创作本身,而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根基和力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刚文化”的,它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文化有什么不同?它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建设”的角色?是像钢筋混凝土一样支撑起社会结构,还是像钢铁一样坚韧不拔地抵御外来侵蚀?这些疑问都在我的脑海中盘旋,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探索这个充满未知但又至关重要的领域。我坚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理论的探讨,更可能为我们理解和塑造未来的社会文化形态提供重要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