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地图:申江往事 9787313180124 潘真著-RT

海派文化地图:申江往事 9787313180124 潘真著-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真著 著
图书标签:
  • 海派文化
  • 上海历史
  • 城市文化
  • 文化研究
  • 民国文化
  • 申江文化
  • 潘真
  • 历史文化
  • 地方文化
  • 文化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80124
商品编码:2976100005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海派文化地图:申江往事

定价:65.00元

作者:潘真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3131801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民国倩影、绅士品格……遍寻上海之根,看尽前世今生。

既是一份简绘版地图,又是一部读懂上海的说明书。

内容提要


黄浦,得名于黄浦江。

黄浦区境绝大部分地域在唐代中叶已成陆,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区境自唐天宝十年至宋代隶属华亭县,至元代隶属上海县。1843 年上海开埠,境内地区成为英、法等国的租界。1945 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以黄浦江名建立了*早的黄浦区。1949 年后,该区域区划几经调整。2000 年,原黄浦区、南市区撤销,建立新的黄浦区。2011 年,原黄浦区、卢湾区撤销,建立新的黄浦区。

老黄浦的开埠文化、老卢湾的殖民文化、老南市的老城厢文化,融合而成今天*上海韵味的黄浦文化。了解黄浦的过去,才能知晓上海是怎么回事。

《申江往事》,带你感受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目录


外滩:上海近代城市的起点

“上海之根”淡井庙

在十六铺读上海航运史

江南制造局:中国造船工业诞生地

中国人自办的家银行

新闻出版数“”

“齐同行”

石库门与新天地

复兴公园的前世

南昌路,那些民国名人的身影

孕育了两大小说流派的福州路

和平饭店的“上海老爵士”

潘月樵、新舞台与京剧改良

国际饭店?邬达克?贝聿铭

主政中国海关半个世纪的英国人

“拉贝的师父”饶家驹

上海天主教源于老城厢

圣三一堂轶事

曾经高贵神秘的友谊商店

上海老饭店:本帮菜的滥觞

硕果仅存的豫园

“远东大俱乐部”大世界

上海曾有律师公会

环城路与大境阁

三山会馆:见证上海移民史

明复图书馆:早期海归学子的科学梦

童涵春堂传奇

湮没中的书隐楼

震旦学院的半个世纪

外滩信号塔

后记

作者介绍


潘真,女,52岁,新闻学,本科,高级记者(正高),上海市政协,采访写作。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高级记者,获2009年上海长江新闻奖。著有《永远的雨季》《岁月·风景》《亲亲宝贝》《窈窕》《善行天下》《文化人生》《心动苏州河》《蓝色评论》《李黎明,“李黎明”》《金石铁笔仁者寿· 高式熊》《上海记忆》《文化上海》。

文摘


序言



上海,一座活着的传奇 海派文化,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浓缩了上海这座城市百年来的风华与变迁。它不是刻板的历史遗迹,而是一种鲜活的存在,一种渗透在空气中的气质,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这片被黄浦江温柔拥抱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孕育了这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并将其深深烙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故事,以及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奋斗过的人的心中。 “申江往事”,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着无尽的想象。申江,上海古老的名字,它诉说着这里曾是渔舟唱晚、稻花飘香的江南水乡。而“往事”,则将我们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那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到烽火岁月的坚韧,再到改革开放的腾飞,每一个“往事”都是一扇门,推开它,我们就能窥见海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触摸到它丰富的肌理。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上海的书,更是一次对海派文化精神的深度探索。海派文化,它的内核是什么?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是将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智慧,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精致、时髦、浪漫的生活美学,还是那份在复杂时代背景下依然保持的从容与优雅?这本书将试图一一解读,用鲜活的笔触,描绘出海派文化多维度、立体化的图景。 我们能否想象,在那个租界林立的年代,东方与西方在此交汇,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在这里碰撞出璀璨的火花?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至今仍矗立在街道两旁,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海派文化多元融合的具象化表达。从哥特式的钟楼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公寓,从古典的洋房到前卫的摩天大楼,每一栋建筑都讲述着一段与众不同的故事,都承载着一段被时代赋予的意义。 海派文化,也体现在上海人的骨子里。他们是精明务实的,懂得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机遇;他们是讲究生活的,追求精致与品味;他们是热情的,但也带着几分审慎与矜持。这种独特的性格,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又不乏海滨城市的开阔。他们可以在传统的茶馆里品味生活,也可以在繁华的商业街区引领潮流。他们既怀念过去的辉煌,又积极拥抱未来。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申江往事”,来展现海派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可能包括: 近代上海的商业传奇: 想象一下,在老上海的弄堂里,一家百年老店如何凭借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从绸布庄到药房,从点心铺到参茸行,这些老字号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文化符号。它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成为海派商业文明的生动注脚。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些成功的商号背后,有哪些关于诚信、创新、服务的“申江往事”? 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 上海,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鲁迅、巴金、张爱玲……这些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他们的笔下,描绘了上海的世态人情,刻画了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海派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它如何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又如何根植于中国的现实土壤?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文学巨匠的生活,走进他们创作的那个上海,感受文字的力量,理解海派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独特贡献。那些曾经在上海滩传唱的老歌,那些曾经在银幕上惊艳的电影,那些曾经在舞台上绽放的戏剧,都共同构成了海派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璀璨篇章。 社会生活的风貌变迁: 从石库门里的家长里短,到黄包车夫的辛勤身影,从沪剧的婉转悠扬,到舞厅里的摩登舞步,上海的生活方式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海派生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它如何体现在衣食住行,体现在社交礼仪,体现在人们的精神追求?我们将挖掘那些隐藏在市井巷陌中的“申江往事”,感受那份普通人家的烟火气,以及在这个大都市里,人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尊严。那些关于旗袍的流光溢彩,关于咖啡馆里的悠闲时光,关于节日庆典的喧闹与喜悦,都将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上海是中国近代思想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各种新思潮、新文化在此汇聚、碰撞、融合,对整个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从共产主义的传播到民主思想的兴起,上海一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本书将深入剖析在这些“申江往事”中,思想的火花是如何被点燃,如何被传播,又如何影响着上海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那些曾经在上海滩上的报刊杂志,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的辩论,都承载着那个时代对未来的探索与思考。 城市空间的演变: 上海的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海派文化史。从传统的江南水乡,到租界时代的“冒险家的乐园”,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的码头,曾经的工厂,曾经的里弄,都见证了上海的崛起与发展。本书将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梳理,展现海派文化是如何塑造和被城市空间所塑造的。我们将漫步在历史悠久的街道,感受那些新旧交融的城市肌理,理解城市发展与文化演进之间的紧密联系。 “申江往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上海的深刻理解。海派文化并非已经成为过去,它依然在滋养着这座城市,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今天的上海,依然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依然拥抱创新,依然追求精致。那些隐藏在现代都市背后的“往事”,是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书的写作,将力求做到: 故事性强: 每一个“往事”都将以生动的故事呈现,让读者如同亲历一般,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细节丰富: 深入挖掘历史细节,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人物命运等多个角度,展现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 视角独特: 不拘泥于宏大叙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从微观视角切入,展现海派文化的温度与人情味。 语言生动: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历史的讲述不再枯燥,而是充满趣味与吸引力。 逻辑清晰: 在讲述一个个“往事”的同时,能够串联起海派文化的整体脉络,让读者对海派文化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度对话。我们将一起走过“申江往事”,去感受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去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无论你是对上海的历史感兴趣,还是对海派文化充满好奇,抑或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它,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上海灵魂深处的大门。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惊叹于上海在历史长河中的顽强生命力,可能会感动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勇气,也可能会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更多的期待。因为,海派文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不断向前、永不止步的活力。它让上海,永远是一座充满传奇的城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浓浓的怀旧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一些模糊的上海老建筑剪影,还有那泛黄的地图纹理,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年代。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的质感吸引了,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的字体清晰又不失古朴。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序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海派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敬意。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作者的身影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用眼睛捕捉着那些被岁月冲刷的痕迹。书中提及的那些老字号、那些曾经繁华的码头、那些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弄堂,都让我心生向往。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却又能抓住读者的心。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置身于当年的上海,与那些鲜活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烟火气。书的装帧也非常考究,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制作者的用心,无论是章节的划分,还是插图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

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在拿到手里的时候,就给了我一种“厚重”的感觉,不仅仅是书本本身的重量,更是内容所散发出的历史积淀感。从它的标题《申江往事》就能窥见一斑,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街区、建筑时所使用的细节,不是简单的堆砌形容词,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场景、人物的活动,甚至是那些细微的生活片段,来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比如,书中对某个老茶馆的描写,不仅写了它的陈设,更写了茶客们在这里的谈笑风生,写了它承载的那些市井的智慧和温情。这种“见微知著”的手法,让我对海派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变得更加具象,更加触手可及。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挖掘,让我不禁思考,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些曾经滋养这座城市灵魂的根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份尘封已久的地图上,缓缓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我一直认为,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脉搏”,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历史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每一个角落,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街市,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的老建筑,那些在巷陌间流传的故事,都被作者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语言一一呈现。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我仿佛能听到黄浦江上汽笛的鸣响,闻到弄堂里飘出的饭菜香,看到穿着旗袍的女子摇曳生姿。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往事”时,并没有流露出过度的伤感或怀旧,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深邃的视角,去解读海派文化所蕴含的包容、开放、以及对新事物的不断吸收和融合的精神。这种文化基因,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手捧这本书,仿佛捧着一段流淌的岁月。从书名《申江往事》就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而翻开书页,更是被作者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史书,更像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老者,在娓娓道来自己亲历的、或是听闻的,关于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作者对海派文化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概念上,而是将其融入到无数个生动的故事、具体的场景中。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那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衣着打扮,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甚至是那些细微的社交礼仪,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通过这些细节,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上海,一个充满活力、也充满故事的上海。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海派文化不仅仅是某种艺术风格或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新旧交融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一看就心生好奇,想一探究竟。打开扉页,作者的名字和书名映入眼帘,仿佛一位久远的朋友在向我招手,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微苦,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回甘,而且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以及在其中沉淀下来的海派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细节的刻画,那些老建筑的细节,那些人物的微表情,甚至是那些消失了的街巷,在作者的笔下都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坐在书桌前阅读,而是身临其境地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份独有的韵味。这本书让我对海派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