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长寿养生法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顾廷洲著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17490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顾廷洲编著的《长寿养生法(兼论医食采气保健)》分二篇,共五章。篇,具体论述了长寿养生要领,包括构筑长寿养生的基础和健康长寿的“六大支柱”,并提醒大家,长寿养生,必须从早抓起,不要误了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并对少年、中青年和老年人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分别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抓住重点,讲究实效。在第二篇中,简要地论述了人体的本质是由“阴阳五行”自然结构成的“人体时空结构”,是自然人;论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论述了中医学和易经在养生保健上的互补性及其基本原理和法则;并用辩证唯物论对《易经》的基本原理作了简要论述。书中还具体论述了饮食(含用药)和“采气”保健的具体方法。为了便于广大读者查找使用,我按人体的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来归类论述。
篇 养生长寿要领
章 构筑健康长寿的基础和“六大支柱”是养生长寿的基本要领
节 构筑健康长寿的“基础”
第二节 构筑健康长寿的六大“支柱”
一、构筑健康长寿支柱之一,健康的心态
二、构筑健康长寿支柱之二,足够的睡眠
三、构筑健康长寿支柱之三,适当的运动
四、构筑健康长寿支柱之四,合理的膳食
五、构筑健康长寿支柱之五,卫生的环境
六、构筑健康长寿支柱之六,日常的保养
第二章 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养生长寿的要领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节 年轻时期是把握养生长寿要领的佳时期
一、关于人的自然衰亡与人为的死亡
二、年轻时期及早把握好养生长寿的要领,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三、年轻时期把握好养生长寿要领的重点
第二节 老年人把握好养生长寿要领的特殊性和注意事项
第二篇 中医和《易经》养生与药食采气保健方法
第三章 中医与《易经》在养生保健上的法则及其互补性
节 客观认识《易经》(四柱预测)及其实用价值
第二节 客观认识人生
一、人体的本质
二、人体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自然体
三、客观认识人生,是搞好养生保健的必须
第三节 用《易经》(四柱预测)施行诊断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一、简说“阴阳五行学说”
二、排列“四柱八字”是施行四柱预测的前提
三、“天干通变”的“术语”及其含义和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关于十天干寄生“12宫”生旺表和五行四时旺相休囚死墓库表及其说明
五、用“生辰八字”了解其“阴阳五行”的结构状态及其体质
六、简说“天时”对其体质和命运的影响
七、关于对“四柱”具有调整作用的“星神”
八、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人体的“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
第四节 用《易经》(四柱预测)诊断的方法步骤
第五节 《易经》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及其与医学的互补性
一、《易经》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二、《易经》与医学的互补性
第六节 中医与《易经》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
一、按体质养生保健的法则
二、以调理“五脏六腑”与调衡“阴阳五行”相结合的法则
三、应“时令”搞好季节养生保健的法则
四、必须坚持综合分析和综合调养的法则
五、依靠人体自身生理功能养生保健的法则
第四章 中医与易学的饮食采气养生保健方
节 胆、头脑(甲木)及相关部位
第二节 肝、目、经血(乙木)及相关部位
第三节 小肠、头额(丙火)及相关部位
第四节 心、神、血脉(丁火)及相关部位
第五节 胃、口、咽喉(戊土)及相关部位
第六节 脾、肌肉、气血(己土)及相关部位
第七节 大肠、肛门、筋骨(庚金)及相关部位
第八节 肺、胸、鼻(辛金)及相关部位
第九节 膀胱、尿道、(壬水)及相关部位
第十节 肾、骨、腰膝(癸水)及相关部位
第五章 几种常用食品的养生保健作用和科学饮食
节 简说营养学
一、碳水化合物(糖类)
二、脂肪
三、蛋白质
四、矿物质
五、维生素(维持人体生命的元素)
六、食物纤维:被称为“清除体内垃圾的纤维”
七、水:是生命的甘泉
第二节 常用食物的营养及其养生保健作用
一、主食
二、副食
第三节 常用食物的佳搭配与禁忌
一、主食谷类与调味品
二、蔬菜和茵菇类
三、荤菜(鱼虾肉蛋)类
四、水果饮料类
第四节 服药时对饮食的要求
一、服中药时对饮食的要求
二、服西药时对饮食的要求
第五节 饮食的其它注意事项
一、主食类
二、蔬菜类
三、肉蛋奶类
四、水产类
五、水果类
跋
主要参考书目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市面上那些充斥着“速成”、“奇效”的养生书籍我已经看了太多,大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徒有其表。然而,这本《长寿养生法》却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扎实学风。它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具体的食谱或运动清单——虽然其中也提到了合理的膳食结构——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生命节律”的深刻洞察。作者非常强调“顺应天时”的重要性,他引经据典地阐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冬藏养肾”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不仅仅是说冬天要保暖,而是详细分析了肾在五行中属水,对应冬季的寒凉,以及如何在起居、情志、饮食上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整,以达到“蓄精化髓”的效果。这种对中医整体观的贯彻,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建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非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而是与太阳光照强度、人体褪黑素分泌的精密关联。阅读这本书,就像是重新校准了我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让我从被现代生活节奏裹挟的状态中抽离出来,重新找回了与自然共振的节奏感。
评分与其他养生书籍相比,这本《长寿养生法》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生命质量”的终极关怀,它超越了简单的“活得久”的范畴,深入探讨了“如何活得有尊严、有活力”。书中关于“衰老的哲学认知”一章,立意极高,它不是试图去抗拒衰老,而是教导人们如何优雅地接纳生命的自然规律,并将此过程视为生命圆满的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很多古代哲人的观点,来佐证“知足常乐”和“无为而治”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对健康的病态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病”。我从这本书中学会了“放松对结果的执着”,转而关注过程中的和谐与平衡。书中对“心神安定”的论述,尤其深刻,它指出,许多身体的病痛,根源在于心神长期的躁动不安。因此,真正的长寿,始于内心的宁静。这种从精神层面引领读者进行深度反思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过了一本普通的“养生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度过一生的生命哲学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些应对亚健康状态的实用技巧,毕竟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疲惫不堪。起初,我对这种略显“古朴”的标题有些犹豫,但翻开后便被它那套逻辑自洽的“能量管理系统”所吸引。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引导性,它将“精力的维持”比喻成一个需要精细管理的能源储备库。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只告诉你“多休息”,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休息”。例如,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碎片化时间利用率”的独特观点,认为即便是五分钟的静坐,如果方法得当,其恢复精力的效率远超一小时心不在焉的放空。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情志养生”的那一部分。作者将情绪波动比作能源的无谓损耗,并给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情绪降温法”。这套方法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提供了一种快速脱离负面情绪漩涡的路径,通过特定的身体姿态和意念引导,实现快速的能量回收。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工具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日常精力管理的掌控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运用和行文架构,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匠人精神。它行文流畅,但绝不流于肤浅,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深厚的文献基础之上,但作者处理得极其高明,他没有将那些晦涩的古文堆砌出来炫耀学识,而是像一位高明的翻译家,将古老的智慧提炼成清晰、可操作的现代指导方针。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体质辨识”时的细致入微。书中将人体体质的分类描述得极为生动形象,不是简单的“阴虚”、“阳盛”标签,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微反应,比如对寒热的敏感度、对湿气的反应等,来引导读者自我定位。这种互动式的引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自我探索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始终强调“个性化调理”的重要性,反对“一刀切”的养生方案。对于我这种初入养生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博学且不带偏见的私人导师,它教会我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看自己的身体”,这种内化的认知提升,比任何外在的补药都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这本《长寿养生法》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静而又不失生机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智慧的感觉。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那种层次感非常清晰。初读之下,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家中做客,他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呼吸”讲起。作者对呼吸的解析,绝非简单的“深呼吸”三个字可以概括的,他细致地拆解了不同时辰下,人体气血流动的规律如何与呼吸的节奏相耦合。特别是关于“腹式呼吸与静心冥想的结合”那一章节,我尝试着按照书中所述,配合着清晨的露水和傍晚的宁静,进行练习,那感觉,仿佛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被缓慢而有节奏地梳理和激活。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医家对“精、气、神”相互转化的精妙论述,这些理论被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养生之道变得触手可及。这种从宏观哲学到微观实践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只觉得每翻一页,自己的身心状态都在悄然发生着积极的转变。可以说,这本书在“养生理念的构建”方面,提供了极其坚实和优雅的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