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6)
定价:79.00元
售价:53.7元,便宜25.3元,折扣67
作者:王亚南 向勇 祁述裕 张晓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097883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00~2014年,全国文化投入总量由300.29亿元增至2691.48亿元,年均增长16.96%。2014年,全国5个省域文化投入总量增长超过15%,其中3个省域总量增长超过20%;5个省域文化投入人均值增长超过15%,其中3个省域人均值增长超过20%。测算2020年全国文化投入预期增长目标,按照2000~2014年平均增速“自然增长”,可达到6889.48亿元。以到2020年所需年均增长率衡量各类增长目标距离,分别测算各省域排行:北京、西藏、上海、青海、海南排在*比值增长目标前5位,西藏、北京、上海、新疆、青海排在同构占比增长目标前5位,西藏、北京、青海、内蒙古、新疆排在均等化增长目标前5位。
本书对2000~2014年全国文化投入进行了综合评价,2020年全国文化投入增长目标进行了预测,旨在运用各类数据所反映出的全国及各地文化投入增长相关态势进行分析,研究文化投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2014年指数综合排名城市中选取6个(西藏、青海、北京、吉林、海南、山西)进行了专题分析。
Ⅰ 总报告
1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综合评价及其增长目标
——2000~2014年检测与至2020年测算【王亚南 刘 婷】/001
一 全国文化投入及其相关背景基本态势/003
二 全国文化投入相关协调性态势/008
三 2014年全国文化投入纵横向双重测评/014
四 全国文化投入协调增长差距分析/018
五 至2020年全国文化投入增长目标测算/024
Ⅱ 技术报告与综合分析报告
2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体系技术报告
——兼2000~2014年基本态势分析【王亚南 方 彧 等】/027
3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应然增长差距测算
——2014年相关协调性、均衡性检验【王亚南 代 丽 等】/061
4 全国省域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综合评价排行
——2000年以来纵向与2014年度横向测评【王亚南 田 娟 等】/093
5 全国省域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的应然目标
——2015~2020年预期增长测算【王亚南 蒋坤洋 等】/131
Ⅲ 省域报告
6 西藏:2014年度指数综合排名位【袁春生】/169
7 青海:2014年度指数综合排名第2位【赵 娟】/188
8 北京:2014年度指数综合排名第3位【汪 洋】/206
9 吉林:2014年度指数综合排名第5位【郭 娜】/224
10 海南:2014年度指数综合排名第7位【邓云斐】/242
11 山西:2014年度指数综合排名7位【沈宗涛】/259
Abstract/277
Contents/279
王亚南,男,1956年5月生,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得到国内相关学术界公认的主要学术贡献:1985年界定“口承文化”概念随后完成系统研究,提出口承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渊薮;1988年解析人生仪礼中“亲长身份晋升仪式”,指出中国传统“政亲合一”社会结构体制和“天赋亲权”社会权力观念;1996年开始从事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提出“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经济”论述,概括出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1999年提出“现代中华民族是56个国内民族平等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和“中国是国内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论点;近几年研创出“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2006年以来致力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量化分析检测,从2011年起主持撰著发布《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系列)。向勇,男,四川宣汉人。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Metropolitan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兼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化院顾问委员会文化产业组委员,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创意经济学术交流网络成员。第十一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孟二冬》总制片人、出品人。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艺术管理、创意领导力。王亚南,男,1956年5月生,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得到国内相关学术界公认的主要学术贡献:1985年界定“口承文化”概念随后完成系统研究,提出口承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渊薮;1988年解析人生仪礼中“亲长身份晋升仪式”,指出中国传统“政亲合一”社会结构体制和“天赋亲权”社会权力观念;1996年开始从事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提出“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经济”论述,概括出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1999年提出“现代中华民族是56个国内民族平等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和“中国是国内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论点;近几年研创出“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2006年以来致力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量化分析检测,从2011年起主持撰著发布《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系列)。向勇,男,四川宣汉人。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Metropolitan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兼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化院顾问委员会文化产业组委员,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创意经济学术交流网络成员。第十一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孟二冬》总制片人、出品人。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艺术管理、创意领导力。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深蓝色的背景上印着醒目的书名和副标题,一眼就能看出其学术性与专业性。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公共文化投入”这个概念,仅停留在比较模糊的理解层面,知道政府在文化方面会有一些支出,但具体投入了多少、如何分配、效果如何,则知之甚少。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通过其严谨的框架和详实的数据,我得以窥见中国公共文化领域投入的宏观图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字,更重要的是,它试图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去量化和评估这些投入的实际成效。我尤其关注它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投入情况的对比分析,这有助于我理解国家政策在不同层面的落地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地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书中提及的测评指标体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似乎尝试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公共文化投入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看投入的绝对金额。对于任何关心中国文化发展、希望了解国家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发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视角,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这个重要议题的大门。
评分我一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到底有哪些增长?这种增长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趋势?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回避任何可能存在的挑战或问题。报告中对投入增长的分析,不仅看到了量的积累,更关注到了质的提升。例如,它可能会探讨投入是否更多地倾向于基层、面向大众,或者是否更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多样性。此外,书中对“测评”的强调,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投入的增长并不直接等于效果的显著。如何科学地测评投入的效果,如何判断这些投入是否真正服务于公众的需求,是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展示测评体系如何运作,以及测评结果如何指导未来公共文化投入的决策。这种对“效果”的关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数据报告,更像是一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可能有些“官方”和“学术”,但当我真正拿起它,并开始浏览其中的章节和图表时,我才意识到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深刻洞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公共文化投入”的理解,最初可能仅限于一些新闻报道中提及的“某某文化项目获得巨额资金支持”。但这本书显然要把这个问题剖析得更细致、更系统。它似乎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去审视国家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增长测评”的部分,这意味着它不仅会呈现投入的金额,更会深入分析这些投入是如何增长的,增长的动力是什么,以及这种增长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猜想,报告中可能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投入的对比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如何构建和运行的。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透过数字和分析,看到中国公共文化事业背后那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的报告,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让我立刻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够展现出这些投入背后的战略意图、执行过程以及最终的社会效益。我很好奇,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是普遍性的还是结构性的?是面向一线城市还是也惠及了广大基层地区?报告中的“测评”二字,更是点亮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它应该不仅仅是统计数据,更应该有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评估体系,来衡量投入的效率和效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国家在推动文化公平、文化共享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能够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绝佳机会。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这本书的书名时,“文化蓝皮书”这四个字就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读物将带来系统性的研究和权威性的解读。而“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这个副标题,则进一步聚焦了我的关注点:它不仅仅关注投入,更关注“增长”和“测评”,这表明其内容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分析性,而非流于表面。我对于国家在文化领域的投入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想了解这些投入是否能够真正转化为老百姓能享受到的文化服务,是否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客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的现状和趋势。它是否能够通过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描绘出过去几年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轨迹?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科学的测评方法,来衡量这些投入的实际效果,判断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真正惠及了社会大众?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份详细的“体检报告”,能够帮助我了解中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