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传播 2017年第2期 总第2期
定价: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蔡劲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01217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承创新及文化建设实践对文化传播管理领域的学术体系建构,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文化传播》的创刊旨在强调知识和学术的价值,推动当代文化传播与管理实践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整合、融汇互通,坚持“文化思辨、创新涵育”的办刊主旨,植根文化土壤、聚焦文化实践,力求探索文化传承创新新思路,树立文化传播与管理研究新框架。
前沿视点
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华经典【陈 来】/3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之二【方 铭】/11
张艺谋电影创作的文化价值再认识【周 星】/30
文化离散与文化中心建构——围绕北京的探讨【沈庆利】/41
经典与通识
儒家“君子”观念的多重蕴涵【朱 承】/65
从话语到思想:黄宗羲思想文化研究反思片论【顾家宁】/78
文艺复兴中的传统文化影响力
——以本韦努托·切利尼与人相学为例【陈 绮】/84
《红楼梦》的“补天”意象与儒释和合思想【魏 颖】/94
专题研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与设计
文化语境下的绘画艺术创新——关于共用语汇与个性语言【马良书】/107
“创造”与“造作”——由马一浮先生《赠丰子恺》所引出的问题【杜文涓】/119
关于“设计”的概念与意象造型的文化分析【王东声】/133
社会设计视角下社会性广告及其价值探讨【曾钰涓】/147
高研论坛
论艺术管理的专业品格与学科理念【田川流】/161
域外探险家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张瑞田】/174
学术观察
媒介的意义与部落化的回归——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传播理论再解读【杨 睿】/183
我国文摘期刊的编辑创新、文化传承与价值实现【李钊平】/191
找寻自己的道路——《大公报·艺术周刊》初步研究【张新赞】/208
新媒体时代控烟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王军霞 陈 娟】/219
书评
互联网时代重读《关于电视》【陈 思】/231
传播科技与文化形式:评介《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杨欣茹】/240
《文化传播》集刊稿约/254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257
蔡劲松,侗族,1969年生于贵州。先后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16年8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2016年7月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艺术馆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文化传播》学术集刊主编。长期从事文化传播与管理、高教管理、公共艺术设计、大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大学的文化逻辑:理念、议题、实践》、《大学艺境:文化视野与公共艺术》、《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文化育人与公共服务》(作者)、《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作者)等。曾在《收获》《诗刊》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文学艺术著作7部,多次在北京、台湾等地举办绘画及雕塑个展。
看到《文化传播》2017年第2期,封面上那熟悉的刊名,让我心中涌起一股亲切感。翻开目录,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篇关于“数字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困境与出路”的深度探讨。作者以翔实的案例分析,将互联网冲击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的生存危机娓娓道来,从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到盈利模式,层层剖析,入木三分。尤其是在谈到融合传播时,作者提出了“内容为王,渠道为辅”的观点,并结合了几个成功转型的媒体案例,例如某个地方报业集团如何凭借其强大的内容原创能力,通过多平台分发,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重新赢得读者关注,甚至拓展了新的商业价值。读到这里,我不禁陷入沉思,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读者,我深切感受到技术变革对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期杂志的这篇文章,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这一宏大趋势的绝佳视角,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包含了实践的智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期《文化传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努力触及更广阔的议题,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学术探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社会 relevance 和现实意义的文化现象。比如,一篇关于“青年亚文化群体与主流价值观的碰撞”的文章,其视角就相当新颖。作者没有简单地将青年亚文化视为叛逆或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群体形成的原因,他们独特的语言体系、行为模式,以及在网络空间中的社群构建。文章还探讨了主流文化如何看待和回应这些新兴的亚文化,以及这种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张力与融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展现出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他指出,简单地否定或压制亚文化,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可能加剧隔阂。相反,理解、包容并找到对话的契机,或许是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这篇文章让我对当下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于如何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有效沟通的思考。
评分翻阅《文化传播》2017年第2期,有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如何让那些珍贵的非遗项目在数字空间中焕发生机,避免走向消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描绘了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列举了多个成功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的传统戏曲如何通过VR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一代重新感受其魅力;又如某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如何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推广,吸引了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从而反哺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文章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数字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例如如何平衡商业化与文化本真性,以及如何解决技术人才的匮乏等问题。这篇内容让我看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够以全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当代社会。
评分这期《文化传播》的另一篇让我眼前一亮的文章,聚焦于“城市空间叙事与文化符号的建构”。作者通过对几个典型城市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符号和叙事策略来完成的。例如,文章分析了某个城市如何通过历史遗迹的保护与重塑,以及现代艺术装置的引入,巧妙地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成功地构建了其独特的文化名片。更令我触动的是,作者还探讨了普通市民在城市空间叙事中的角色,指出他们的日常生活、街头巷尾的微小改变,同样是城市文化不断生长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城市,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理解这些信息,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具洞察力和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读罢此文,我仿佛对脚下的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留意起身边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文化细节。
评分我被《文化传播》2017年第2期的某篇文章深深吸引,那是一篇关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障碍与策略研究”。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随之而来的沟通障碍也日益凸显。这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选取了几个具体的跨文化交流场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在商务谈判中,不同文化对于时间观念、肢体语言、甚至是沉默的理解差异,都可能导致误解甚至冲突。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些看似微小的文化差异,实则影响着沟通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文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沟通策略,强调了同理心、开放的心态以及学习对方文化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在交流中,要主动去理解和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对方遵循自己的方式。这篇文章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心与心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