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 中华传统文化 哲学书籍 国学经典精粹书籍 古代文学书 古代文学参考通行译 中国儒

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 中华传统文化 哲学书籍 国学经典精粹书籍 古代文学书 古代文学参考通行译 中国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
  • 尚书
  • 中华传统文化
  • 哲学
  • 国学
  • 经典
  • 古代文学
  • 译本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梓濠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4932
商品编码:29759887375
丛书名: 儒化的创世纪尚书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A4

书名: 儒化的创世纪:尚书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名称: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601

作者: 余世存、李克 主编

开本: 32开

ISBN编号: 9787122314932

虞夏书 
017 —— 尧典 
027 —— 舜典 
041 —— 大禹谟 
055 —— 皋陶谟 
063 —— 益稷 
075 —— 禹贡 
091 —— 甘誓 
095 —— 五子之歌 
101 —— 胤征 
商 书 
107 —— 汤誓 
109 —— 仲虺之诰 
115 —— 汤诰 
119 —— 伊训 
123 —— 太甲上 
127 —— 太甲中 
131 —— 太甲下 
135 —— 咸有一德 
139 —— 盘庚上 
147 —— 盘庚中 
153 —— 盘庚下 
157 —— 说命上 
161 —— 说命中 
165 —— 说命下 
169 —— 高宗肜日 
171 —— 西伯戡黎 
175 —— 微子 
周 书 
179 —— 泰誓上 
183 —— 泰誓中 
187 —— 泰誓下 
191 —— 牧誓 
195 —— 武成 
201 —— 洪范 
211 —— 旅獒 
215 —— 金縢 
221 —— 大诰 
229 —— 微子之命 
233 —— 康诰 
243 —— 酒诰 
251 —— 梓材 
255 —— 召诰 
263 —— 洛诰 
271 —— 多士 
277 —— 无逸 
285 —— 君奭 
293 —— 蔡仲之命 
297 —— 多方 
303 —— 立政 
311 —— 周官 
317 —— 君陈 
321 —— 顾命 
327 —— 康王之诰 
331 —— 毕命 
335 —— 君牙 
339 —— 冏命 
343 —— 吕刑 
355 —— 文侯之命 
359 —— 费誓 
361 —— 秦誓

本书为传统经典《尚书》核心文献的现代和解本,内容结构包含原文、语译、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选经典底本、再现古文风范,译文参考通行译本、白话流畅通达,和解遴选中外典籍、汇注思想源流,有助现代读者重读“我们的经典”,更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其深远影响渗透于中国文化、政治、哲学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史学著作,更是儒家学派尊奉的“五经”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和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 一、 《尚书》的价值与地位 《尚书》的“尚”字,有上古、上代、尊崇之意,故《尚书》即意为“上古之书”或“尊崇的文献”。其收录的文献,起于尧舜时期,止于春秋中叶,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五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尚书》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记录了华夏文明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尚书》的地位尤为重要。孔子曾言:“书,古之政也。” 他高度评价《尚书》的史料价值和政治教化意义,将其作为学习古代圣王治国理念和君臣之道的重要依据。历代儒者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尚书》的内容概览 《尚书》全书包含131篇(传),按内容性质,通常被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虞书”记录了尧、舜、禹三代禅让的传说;“夏书”记载了夏朝的政治活动;“商书”则反映了商朝的兴衰;“周书”是篇幅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部分,详细记述了西周初年周公辅佐成王、平定叛乱、建立礼乐制度等重要历史事件,同时也包含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事。 具体而言,《尚书》的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政治制度与治国理念: 《尚书》详细记载了上古时期“禅让制”的政治实践,以及尧、舜、禹等圣王“以德治国”、“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例如,《尧典》中记载了尧帝选贤任能,广纳谏言;《舜典》中强调“允执厥中”,以中庸之道治理国家;《禹贡》则描绘了夏朝时期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制定贡赋制度的宏伟蓝图。这些都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治国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道德伦理与君臣之道: 《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强调“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居安思危”等。它不仅对君王提出了道德要求,也规范了臣下的行为准则,构建了一套理想的君臣关系模型。例如,《皋陶谟》中关于“宽宥”、“惠”、“敬”、“慎”、“毅”的治国五德,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事件与民族发展: 《尚书》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早期历史的发展进程。从黄河文明的孕育,到夏、商、周三个王朝的更迭,《尚书》记录了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如大禹治水、商汤革命、周公东征等,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古代哲学思想: 《尚书》中的一些篇章,如《盘庚》篇,体现了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强调“民心可用”,将民意视为治国的重要力量。同时,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观点,也揭示了早期对天命观的辩证认识,认为天命并非永恒不变,而是要依靠德行来维系。 三、 《尚书》的文学特色与语言风格 《尚书》的语言风格古朴典雅,雄浑庄重,极具特色。其文体以议论和叙事为主,常采用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质朴的叙事: 《尚书》的叙事直观生动,不尚华丽的辞藻,但能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例如,对大禹治水艰辛的描绘,对商汤革命果断的叙述,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精练的议论: 《尚书》的议论往往简明扼要,直击要害。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箴言警句,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例如,“民惟命,天惟德”;“文王适在xcschemes,天其永我命”等。 庄重的语言: 作为一部记录政治文献的著作,《尚书》的语言风格十分庄重,符合其严肃的内容。即使在描述重大事件时,也保持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语调。 四、 《尚书》的传承与研究 《尚书》的传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尚书》曾遭受严重破坏。现存的《尚书》主要有两大部分: 《古文尚书》: 由汉代孔安国在民间收集整理,后在晋代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文尚书》是东晋伪造的,其篇目和文字与真正的《古文尚书》已有差异。 《今文尚书》: 由战国时期秦人传抄,在汉代经由伏生传授,共35篇。这部分《尚书》是目前学术界公认较为可靠的版本。 尽管存在版本差异,《尚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从未被忽视。历代学者对《尚书》进行了大量的校勘、注释和研究,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从汉代的郑玄,到宋代的朱熹,再到清代的阎若璩、皮锡瑞等,他们对《尚书》的版本、真伪、义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尚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五、 《尚书》的当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尚书》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治国理念的借鉴: “民为邦本”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这与现代国家治理的理念不谋而合。对“德治”和“礼治”的重视,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滋养。 道德伦理的传承: 《尚书》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责任等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历史文化的认同: 阅读《尚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言文字的赏析: 《尚书》质朴典雅的语言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语言和文学财富。 总之,《尚书》不仅是一部古老的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智慧、道德伦理和哲学思想的百科全书。它的价值穿越时空,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滋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这本书,真的像一个智者在低语,一点点地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深邃内涵的感知。我一直对“尚书”这个名字有所耳闻,总觉得它是那个遥远时代留下的、带着点神秘色彩的历史文本,但对其内容总有一种隔阂感,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所覆盖,难以窥探其真正的价值。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又宏大的视角,揭示了《尚书》在中华文化发展长河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它如何被“儒化”,从而成为奠定中国传统思想基石的重要文献。 作者并非简单地解读《尚书》的文字,而是深入到了其“儒化”的发生机制和内在逻辑。我开始理解,“儒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将上古时期的传说、制度、思想,逐渐纳入到儒家伦理和政治框架下的再塑造。书中对“民本思想”的早期萌芽,以及“德治”理念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从具体的历史经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中发展而来的。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尚书”文本的结构和内容的解读,竟然揭示了早期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演变。从对神祇的敬畏,到对祖先的崇拜,再到对统治者个人德行的强调,这一转变过程,恰恰是“儒化”的体现。作者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变得生动可感。我仿佛看到了大禹治水时展现出的“公心”,看到了尧舜之间“禅让”所蕴含的政治智慧,这些都让我对“儒”的早期形态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非常吸引人,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的感染力。作者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史梳理得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又不失文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比如“道”的早期理解,以及“礼”的雏形,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而且,书中提供的通行译文,对于我这样对古文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更是极大的便利,它让我能够直接领略原文的精髓,而不必被语言障碍所困扰。 总而言之,《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尚书》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早期思想基因如何形成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文本,是如何被一代代人赋予新的生命,如何成为塑造民族性格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国学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尚书”这种书,要么就是历史事件的流水账,要么就是一些官话套话,没什么意思,跟我的生活离得很远。但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的三观。它讲的不是那些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讲《尚书》是怎么“变”出来的,怎么一步步被“儒”起来的。我才发现,原来在中国最古老的那批文献里,就已经埋藏着那么深邃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思考。 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尚书》的文本拆解开,然后分析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词语,是如何被后来的儒家思想所影响,甚至是被重新“发明”出来的。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解读和再创作。我之前总以为儒家就是孔孟那一套,是后来才有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儒家思想的种子,其实在比孔子更早的时代就已经播下了,而《尚书》就是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揭示了“德”和“命”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前我只知道“德”,就是做好事,讲道德。但这本书讲的“德”,是一种更复杂的概念,它关系到政治的合法性,关系到统治者的统治权。而“命”,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命运,而是一种政治上的“天命”,是一种权力传承的依据。作者将这两个概念在《尚书》中的演变过程讲得清清楚楚,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强调“德”,为什么“禅让”会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 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意思,虽然是学术性的,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那些古老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我能很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思想。而且,它还附有通行译文,这对于我这种古文功底不强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我不仅能读懂原文,还能感受到原文的魅力。这本书对于理解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技巧,也有很大的帮助,让我觉得古代的文学不仅仅是诗词歌赋,还有更深层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尚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中国文化血脉中流淌的一部分。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是如何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神秘走向理性,从神权走向人本。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根源的书,也是一本让我对哲学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想了解中国文化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朋友们!

评分

这部《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史和思想史的一扇全新的窗户!一直以来,对“尚书”这部书总有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总觉得它离我们太远,内容晦涩难懂,像是只属于少数学者的禁臠。但这部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作者以一种极为生动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层层剥茧,将《尚书》的文本从其最古老的源头开始,一点点地“儒化”过程呈现出来。我惊喜地发现,这部被认为是记录了上古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文献,其实蕴含着早期中国社会从神权走向人权,从部落走向国家,从零散的传说走向系统化思想的漫长而壮阔的演变。 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儒化”这一概念本身。它不仅仅是孔子及其后学对《尚书》的解读和阐释,更是一种对早期中国社会价值观、政治理念和伦理道德的系统构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德”和“命”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是如何在“儒化”的过程中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从一种神秘的、不可预测的力量,逐渐转变为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和德行来影响和掌握的。这种思想的转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后世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德政”,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 而且,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虽然是哲学和国学领域的著作,但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思想史梳理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比如尧舜禅让,比如大禹治水,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传说,而是承载着早期政治智慧和伦理考量的生动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儒化”是如何将这些朴素的经验升华为一套系统的社会治理理论的。 更为难得的是,《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还提供了通行译文,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尚书》的古文版本,常常因为语言的隔阂而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译文,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通俗易懂,让我能够顺畅地阅读,并从中体会到原文的精妙之处。同时,书中对古代文学的梳理和参考价值也显而易见,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连接古代文献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我对先秦时期乃至更早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尚书》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史的宏大叙事,看到了中国文化早期是如何孕育和发展的。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儒化”,并非是对既有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和升华,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亲历了那个伟大的时代,与先贤们一同思索,一同构建着中华文明的基石。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的书籍。

评分

《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这本书,简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考古”式探索,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认识了《尚书》这部被视为经典的文献。我一直对《尚书》有一种敬畏感,但也因为其古老和晦涩,总觉得它距离我的生活太远,像是只能被少数专家研究的学问。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而深入的方式,揭示了《尚书》是如何被“儒化”,从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基石的过程,让我醍醐灌顶。 作者并没有将《尚书》仅仅视为一份历史记录,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思想演变的实验室。我被书中对“儒化”这一概念的细致剖析所吸引。它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对早期中国社会从神权统治走向人本主义,从部落联盟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中,思想是如何被塑造、被改造、被赋予新的意义的精彩呈现。尤其是对“天命”观的演变,从一种神秘的、不可预测的力量,逐渐转变为可以被统治者的“德行”所影响和改变的,这一转变过程,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书中对《尚书》文本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早期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萌芽和发展。那些关于“君臣之道”、“民本思想”的早期论述,不再是枯燥的政治条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伦理考量。作者通过对具体篇章和事件的分析,展现了“儒”是如何一步步地将这些原始的社会共识,升华为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我被书中对“仁政”早期形态的描绘所打动,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学色彩,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善于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辅以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书中提供的通行译文,更是让我能够轻松地跨越语言障碍,直接感受原文的韵味和思想的深度。这本书也为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和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 总的来说,《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是一本让我对中国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尚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中国思想文化基因的孵化器。通过“儒化”这一过程,古代先贤们构建了影响深远的价值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强烈推荐给每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读者的杰作。

评分

这部《儒化的创世纪 尚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惊艳的一本书。我之前对“尚书”的印象,停留在一些历史教科书里零散的记载,总觉得它是非常古老、但又似乎与现代生活脱节的文本。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简单地讲解《尚书》的内容,而是深入探讨了《尚书》是如何被“儒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思想史。 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思想是“儒家”这个大标签下的产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儒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演变的过程,而《尚书》正是这个过程的早期见证者和载体。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尚书》的文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审视,揭示了早期中国社会是如何从一种相对模糊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认知,逐渐走向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德”为基础的政治和伦理体系的。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政”与“德”关系的阐释。我以前觉得,“德”就是道德修养,是个人层面的事情。《尚书》中的“德”,却是直接关系到统治的合法性,是“天命”是否能长久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对《尚书》中大量政治论述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早期中国政治思想是如何将道德力量与统治权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德治”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十分独特。作者并非板着面孔讲大道理,而是用一种充满故事性和逻辑性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尧舜禅让”,比如“商汤革命”,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早期政治智慧和伦理思考。再加上书中提供的通行译文,更是让古老文本的精髓触手可及,我仿佛能直接与那位古人对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对中国文化根源的深度挖掘。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中国传统价值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儒化”过程,而《尚书》正是这个过程的核心载体。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让我对《尚书》本身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