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 9787511260048 王伯鲁-RT

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 9787511260048 王伯鲁-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伯鲁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技术哲学
  • 媒介理论
  • 社会转型
  • 数字化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中国文化
  • 文化批评
  • 科技与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60048
商品编码:297603478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

定价:42.00元

作者:王伯鲁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11260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王伯鲁编著的《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以技术化时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为背景,从对技术活动的哲学分析入手,讨论了技术化进程与技术文化结构,揭示了技术化时代的文化疾患及其根源,探讨了校正技术发展方向以及重建技术文化的策略,力图描绘出重塑文化的路径与维度。

内容提要


《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以技术化时代人类面 临的一系列挑战为背景,从对技术活动的哲学分析入 手,讨论了技术化进程与技术文化结构,揭示了技术 化时代的文化疾患及其根源,探讨了校正技术发展方 向以及重建技术文化的策略,着力描绘出重塑文化的 路径与维度。《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笔者王伯鲁 既探究了技术化、文化疾患、文化创新等理论问题, 又讨论了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协同融合的可能路径与 模式,并制订了应对技术化时代挑战的路线和方针, 力图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坦途 。

目录


作者介绍


王伯鲁,1962年9月生,陕西韩城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5部。

文摘


序言



《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 作者: 王伯鲁 出版社: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11260048 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迁,而文化,作为社会现象的集大成者,更是首当其冲,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与演进。本书《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正是聚焦于这一宏大命题,深入剖析当下我们正经历的、由技术飞速发展所驱动的文化变革。作者王伯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宏观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数字洪流,审视科技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渗透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观念、行为、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技术指南,更非对某种特定技术的赞美或批判,而是致力于探讨技术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作者将从历史的维度出发,回顾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如印刷术的普及如何催生了知识的爆炸和思想的解放,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城乡关系和家庭结构,从而为理解当前的技术化浪潮提供深厚的历史根基。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聚焦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对文化形态的颠覆性影响。 第一部分:技术浪潮下的文化基石松动 在技术化时代,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载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印刷时代的文本霸权逐渐被碎片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所取代。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极高的速度和广度,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真假难辨的困境。社交媒体的兴起,重塑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也催生了新的社群文化和身份认同方式。粉丝文化、网络迷因(meme)、短视频的流行,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着当下社会的集体情绪和文化趋势。 作者在书中会详细探讨数字鸿沟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虽然技术看似无所不在,但资源分配的不均依然导致部分群体被边缘化,其文化表达和参与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同时,算法推荐机制也引发了关于“信息茧房”的担忧,这不仅影响着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可能固化和加剧社会群体的隔阂,阻碍跨文化理解的进程。 第二部分:重塑身份与认同的文化图景 技术化时代对个体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塑,是本书着力探讨的另一重要主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使得个体能够在多元化的数字空间中构建和实验不同的身份。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等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让人们得以摆脱现实的束缚,寻找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然而,这种虚拟身份的构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络欺凌、身份焦虑、以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脱节。 本书将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共同作用下,传统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全球化的信息流动使得异质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可能导致强势文化的同质化,对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弱势文化提供了展示自身、连接同好、抵御同质化的平台。作者将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以及文化自觉与抵抗的复杂过程。 第三部分: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的再审视 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对原有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挑战着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并引发了关于“自然”与“人造”的界限的讨论。人工智能在决策、创作等领域的介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创造力、责任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大数据分析对个人行为的深度挖掘,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隐私权、数据安全以及权力分配等问题。 书中将探讨人工智能在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人类创造力意味着什么,以及艺术的边界是否会被重新定义。同时,作者也会关注技术发展对传统宗教、哲学思想的影响,探讨在科学理性日益昌盛的时代,人类精神生活的可能走向。 第四部分:文化产业与传播模式的革新 技术化时代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数字内容平台的兴起,使得文化产品的获取更加便捷,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如流媒体订阅、知识付费等。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加速了网络意见领袖(KOL)的崛起,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 本书将分析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作者将审视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时代的挑战,以及数字内容平台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会关注新兴的文化消费形态,如沉浸式体验、游戏化互动等,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文化参与和体验。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文化重建与发展 面对技术化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着眼于未来,探讨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重塑的过程中。作者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例如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更广泛的文化参与和民主化,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文化生态,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公民,以及如何在技术发展中坚守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 《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并非预言未来,而是提供一种理解当下、启迪思考的视角。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在技术浪潮的涤荡中,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反思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并积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且富有生命力的未来文化。本书旨在启发思考,激发讨论,为所有关注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份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心中涌动着一股对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忐忑。我们都知道,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特别是当它触及“文化”这一人类精神的根基时,其影响更是深远而复杂。这本书的书名《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正好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何面临挑战的?是那些经典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在新的传播媒介下获得了新的生命,还是被逐渐边缘化,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光辉?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技术发展与文化变迁的轨迹,然后将目光聚焦于当下,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个体经历,来展现这场“重塑”的生动图景。我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又如何进一步影响社会结构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在这个技术化时代,保持文化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并积极参与到文化创造中的一些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它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变革。在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那些曾经稳固的价值观念、传统的社交模式,甚至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都可能在技术的浪潮中被重新定义。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文化重塑”的过程中,究竟是哪些技术扮演了关键角色?是社交媒体的连接与隔阂,是算法的推荐与推送,是虚拟现实的沉浸与幻灭,还是人工智能的创造与颠覆?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老练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错综复杂的数字迷宫,揭示技术如何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情感表达,以及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技术进步在赋能个体、拓宽视野的同时,又可能带来的异化、焦虑和疏离感?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个体或群体,如何在技术的洪流中挣扎、适应、甚至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正在被技术深刻塑造的时代,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已经被改变的文化符号和意义。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能够洞察时代脉搏、揭示社会趋势的著作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无疑点燃了我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如今这个被无数屏幕和算法包围的世界里,我们早已无法脱离技术的洪流。然而,技术究竟是如何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改写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价值取向,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连接?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技术表面之下的文化逻辑?例如,那些看似无害的社交媒体互动,背后是否隐藏着精心设计的心理操纵?那些推送给我们的信息,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偏好?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探讨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找回失落的、属于人类特有的、超越技术局限的文化体验?比如,是否还有静谧的空间留给深度阅读,是否有机会进行一场不被打扰的、真诚的面对面交流?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让我们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守护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最近,我对“技术”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互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常常思考,我们所享受的便捷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某些传统文化价值为代价的?这本书的书名——《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恰好戳中了我的关注点。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技术化时代”的?是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还是更泛泛地说,是指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化重塑”又是一个如何具体的过程?它是指新的文化形式的涌现,还是旧有文化价值的颠覆与重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技术进步如何驱动文化变迁,例如,网络社群如何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模式,短视频平台如何重塑了内容消费的习惯,甚至人工智能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艺术和创造力的定义。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更能够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重塑”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的标题感到好奇,是因为我亲身感受到了技术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常常在想,在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背后,我们的文化正在经历着怎样的蜕变?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在迷失中前行?这本书的题目《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似乎直接切入了这个核心问题。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在这个“技术化”的语境下,哪些方面的文化受到了最显著的影响?是语言习惯的改变,是审美标准的变迁,还是价值观的动摇?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技术”与具象的“文化”联系起来的。这本书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新兴的网络亚文化如何崛起,或者某个传统节日如何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来展现这场“重塑”的真实面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未来文化走向的某种预测。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关于我们个体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能守护自己珍视的文化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