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
定价:36.80元
作者:何文杰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6770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是我国的主流药品消费意识,正是这种意识,容易让不懂药材的人服错药,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如今日益流行的中药更是如此。 基于此,何文杰主编的《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食兼用的中药材按其功效分为“化、清、调、温、补、祛、通、收”八个部分,每一部分下所属的中药材详解其基本信息、营养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如何吃对、何为吃错以及相应的药膳偏方等,堪称“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的大百科全书,让你再也不用担心吃错药。
内容提要
何文杰主编的《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是毒药》提 供了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中药近百余种,根据药 性、功能分成八类,详细介绍了每一味中药材的营养 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使用禁忌等,更有方便 操作的家用药膳偏方,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不 同药材的特性,从而选择*自己的中药材。
目录
部分 化
1.芒果生食能止呕,但性带湿毒孕妇宜少食
2.蕨菜排毒效虽好,脾胃虚寒者慎用
3.白果敛肺定喘见效快,生食却是需谨慎
4.桔梗宣肺祛痰,但久咳者不可用
5.豆蔻主开胃消食,口干口渴者忌食
6.藿香性温可解暑湿,阴虚火旺者禁用
7.苍术可祛风湿痹痛,阴虚内热者忌服
8.益母草活血调经,却具有肾毒性
9.川芎活血理气滋补佳,经期女性及孕妇需远离
10.郁金治痛经,阴虚失血者忌服
11.三七补血为,但不适用气血亏虚所致的痛经
第二部分 清
1.苦瓜解暑热,脾胃虚寒者不耐受
2.白芍主腹痛,利小便,虚寒腹泻者慎服
3.板蓝根清热解毒,长期服用却也可积药成疾
4.罗汉果主治咽喉肿痛,但外感咳嗽者不适用
5.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却不可与藜芦同用
6.苦参清热杀虫,脾胃虚寒者忌服
7.黄连于热毒疮疡效果好,久服过于苦寒易伤脾胃
8.橄榄可解食用河鱼后的轻微中毒,诸无所忌
9.升麻可清热解毒,但服用过量会四肢拘挛
lO.葛根解表退热又生津,但对脾胃有损害
11.薄荷治外感风热效果好,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12.柽柳可治小儿痧疹不出,麻疹已透者忌服
13.菊花平肝明目,气虚胃寒者应少用
第三部分 调
1.猴菇菌补虚,健胃,抗癌,诸无所忌
2.高粱利气止泻,便秘者应少食
3.茯苓利水渗湿,畏雄黄,忌米醋
4.鸡蛋健脑益智还护肝,但蛋白过敏者要远离
5.麝香有催生下胎之效,孕妇切切禁用
6.橘皮燥湿化痰好,阴虚燥咳者不宜用
7.玫瑰花能行血破积,孕妇应避免饮用
8.白花蛇舌草解毒利湿,可强效抗肿瘤
9.僵蚕可治惊风抽搐,内服却会致过敏
10.天麻平肝息风止头痛,不良反应也很多
11.伸筋草舒筋活络有疗效,孕妇及出血过多者忌用
12.砂仁可健脾开胃,肺火大者不适用
13.草果祛痰化积,燥湿除寒,气血亏虚者不可用
14.蒟蒻可化瘀消肿,但生食有毒要慎用
15.菱角可解酒毒,切忌与猪肉同煮食用
16.麦芽可治奶乳不收,孕妇切不可用
17.山楂用于肉食积滞,多食会对牙齿造成损害
18.生姜止吐驱寒,热盛之证不适用
第四部分 温
1.辣椒健胃助消化,食用过量则会上火
2.肉桂可助阳,忌生葱、石脂,恶菊花,畏羊蹄草
3.干姜温中散寒,忌与黄连、黄芩同用
4.附子助阳散寒效果好,但有毒性需适量
第五部分 补
1.治疗男子五劳七伤,列当有奇效
2.没食子可固肾,湿热内郁者忌服
3.甘薯营养均衡,多吃却是会烧心
4.妙用冬虫夏草补虚,因人因病而服要记牢
5.鹿茸保健作用强,用量多少需谨慎
6.杜仲可安胎,阴虚火旺者忌服
7.菟丝子滋补肝肾,外用可治白癜风
8.黑豆医食同疗,但熟食可引起便秘
9.豇豆能健脾开胃,气滞便结者禁用
10.沙参润肺止咳效果佳,但风寒咳嗽者忌服
11.党参补气兼养血,邪盛之人不宜用
12.枸杞进补食法多,体热发炎者忌服
13.玉竹可滋阴清热,脾虚便溏者需慎用
14.百合清心定神又定惊,但脾胃不佳者不有色用
15.天冬抗肿瘤活性好,服用时候忌鲤鱼
16.麦冬配沙参,清肺又凉胃
17.粳米主治诸虚百损,切不可与马肉、苍耳同食
18.黄芪有补气固表之效,阴虚阳亢者须禁服
19.大枣益气养血抗过敏,寄生虫病患儿应忌食
20.甘草祛痰止咳效果好,与鲤鱼同食则会中毒
21.薯蓣健脾胃、助消化,忌与甘遂、碱性物质同服
22.白术用于安胎,内有实邪壅滞者禁服
23.阿胶治疗妇科病,服用期间忌生冷
24.桑葚可治疗“生育亚健康”,但熬桑葚膏不能用铁器
25.何首乌养血又滋阴,有肝病史者使用要遵医嘱
26.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气滞痰多者禁服
21.丹参主治月经不调,与藜芦同髓会大伤元气
第六部分 祛
1.独活散寒止痛,血燥者不宜服用
2.穿山龙止咳化痰,可治慢性支气管炎
3.蓖麻叶可拔毒消肿,降血压,但有小毒不可食用
4.丝瓜络虽能通乳,服多也会致腹泻
5.铃兰可强心,却有毒性需适量
6.桑寄生安胎元,降血压,但是本身也有毒2
第七部分 通
1.巴豆适用便秘者,食用时畏牵牛花
2.葫芦清热除心烦,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3.赤小豆利水消肿,但与鲤鱼同食利水效果太强
4.蜂蜜保健效果好,但不可与孜然同食
5.芦荟清肝热,通积便,脾胃虚寒泄泻及孕妇不可用
6.大黄泻下作用强,经期、孕期、哺乳期妇女应忌用
第八部分 收
1.藕节收敛止血功效好,身体虚弱者忌用
2.白及有止血生肌之功,但忌与乌头同用
3.石榴皮涩肠治久泻,痢疾积滞未清者慎服
4.莲子养心安神效果好,大便干结者忌食
5.覆盆子可补肝肾,缩小便,小便短涩者慎用
6.芡实收敛固精作用强,不宜作为主粮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意思,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这类健康饮食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夸大其词或者理论大于实践。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却很不一样,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权威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跟你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某些食物的“双刃剑”特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它没有简单地把某种食材判定为“好”或“坏”,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体质的人在不同季节食用同一种食物可能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让我意识到,过去我对待饮食的态度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食疗建议,虽然没有开具复杂的药方,但提供的思路却非常清晰,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调理和预防,这一点非常贴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那种将生活哲学融入饮食观念的做法,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看一本食谱,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的指南。我打算着手尝试书里提到的一些基础的食疗方子,看看能不能为我那常年困扰我的消化问题带来一些转机。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吃什么能治病”的书籍实在太多,大多都是东拼西凑。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深度和广度。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养生秘籍”那样,热衷于推崇某一种“超级食物”,而是建立了一个更为宏观的、基于传统智慧与现代营养学交叉印证的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食物功效时,所引用的那些古籍片段和现代临床观察的对比。这种跨学科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故作高深,即便是对营养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核心理念。它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养生之道,转化成日常可操作的指导方针,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希望为家人建立更健康饮食习惯的人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这本书绝非那种翻阅一次就束之高阁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对照参考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药食同源”概念的重新阐释。我过去总觉得这四个字有些玄乎,直到读完这本书,才真正理解到,我们日常接触的普通食材中蕴含着多么强大的力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就能想象出食材在人体内发生作用的微观景象。比如,书中对比了同一种蔬菜在生食和熟食状态下对肠胃的不同影响,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忍不住想立即去厨房验证一下。此外,书中对于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的篇章,写得极其精妙。它不只是简单地说“夏天要多吃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夏日气候特点如何影响人体机能,进而推导出最适合身体需求的食物类型和烹饪方式。这种由内而外的、顺应自然的调理思路,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式健康观。这本书,俨然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东方智慧的大门,虽然门槛不高,但里面的风景却足够让人沉醉。
评分作为一名工作繁忙的都市白领,我最头疼的就是三餐不定和营养失衡。市面上的健康书大多要求苛刻的准备时间和复杂的食材搭配,根本不适合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星。它没有鼓吹复杂的排毒计划或昂贵的进口食材,而是专注于如何利用厨房里最常见的五谷杂粮和时令蔬果,进行高效且低成本的健康维护。其中关于“应急健康餐”的章节尤其实用,教你如何在加班到深夜、饥肠辘辘时,选择既能快速补充能量又不给肠胃造成负担的食物组合。作者的文风幽默风趣,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邻家大姐在跟你分享她的独家秘方,而不是一个严肃的营养学家在说教。这种亲切感,让书中的建议更容易被接受和实践。我已经开始在午餐时尝试用书里提到的几种搭配来替代外卖,效果立竿见影,那种饭后昏昏欲睡的感觉明显减轻了许多。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定价。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一提。那种留白恰到好处的版式,让厚厚的文字内容看起来一点也不拥挤,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晚上睡前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辨证”的强调。作者反复提醒读者,任何食疗方法都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个体差异和身体的即时反馈。书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测试,帮助读者判断自己的体质属于哪一类型,从而避免盲目跟风。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调整了自己的早餐结构,特别是对于早餐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把握,有了更科学的认知。以往总觉得早餐吃得越清淡越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需要支撑一上午工作的人来说,适量的优质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稳定血糖和精力的关键。这种注重个体化、注重长期习惯培养的理念,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畅销书”的持久价值。它不是一剂速效药,而是一套可以伴随人一生的健康操作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