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属胎珐琅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定价:320.00元
作者:李久芳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5323631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7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和“画珐琅”(洋瓷)。本书收录244件皇家御用的珐琅器,自元代至清代有系统地呈现您的眼前。书中对珐琅器的断代分析专业,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描写细致,是故宫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值得珍藏。
珐琅制品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只有“皇家才可收藏”。康熙曾特地从法国召来匠人画珐琅器,雍正对于烧造水平不高的作品会提出意见,干隆甚至会亲自询问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情况,珐琅制品*是皇家身份的象征。
珐琅工艺的纹饰精致而变化多样,既有传统的花卉、动物、瑞兽,亦有以古代书法家作品为蓝本的制作(如唐代的《明皇试马图》),在晚清时期更出现了西洋景物和人物的描绘,题材之丰叫人目不暇给。
珐琅器工艺初由阿拉伯地区传入,其后又受到欧洲技术的影响,更有不少西方传教士画家曾参与制作。金属胎珐琅器工艺的发展脉络和成就,对研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极具参考价值。
金属胎珐琅器是以金属制胎,用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烧炼成五彩缤纷的珐琅制品,依制造方法和工艺特点,可分为: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和画珐琅。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只有皇家才可收藏,主要盛行于宫廷,民间甚少流传。
本卷收录元代至清代共244件珍贵藏品,皆为清宫遗存皇室御用珐琅器,从中可看出金属珐琅工艺的发展脉络和成就。
金属胎珐琅器是以金属制胎,用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烧成的五彩缤纷的珐琅制品,按制造方法和工艺特点,可分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大类。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起线珐琅的主要品种,起线珐琅还包括錾胎起线和稍后出现的锤鍱起线两种,掐丝珐琅和錾胎起线珐琅大约在13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画珐琅,俗称“洋瓷”,大约在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这两种不同特点的珐琅制品传入中国后,其技术也随之为中国工匠所接受,并很快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由于金属胎珐琅器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以这种珍贵的珐琅制品开始很长的时期主要在宫廷中制作,供皇帝及皇室享用。也有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民间则很少流传。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皇家御用珐琅器约六千余件,历史传承关系清楚。本卷选出二百四十四件有代表性的珍贵藏品,从中可看出中国金属胎珐琅工艺的发展脉络和成就,并为“景泰蓝”的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在编辑时,我们对改制的器物,以其主体部位中时代早的部分作为断代依据。如院藏元代珐琅器已无一件整器,但被改制的器物中有部分属于元代旧器的,则列入元代。对于明代景泰年间的珐琅器,迄今为止,尚无法确定其标准器,只能按工艺风格笼统地归入明代中
目录
总序
文物目录
掐丝珐琅
1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元
2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元
3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元
4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
5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元
6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元
7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元
8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首足炉元
9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明早期
10掐丝珐琅兽环耳玉壶春瓶明早期
11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熏炉明早期
12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明早期
13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炉明早期
14掐丝珐琅葡萄纹冲耳炉明早期
15掐丝珐琅葡萄纹螭耳鼓式炉明早期
16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鼓式炉明早期
17掐丝珐琅菊花纹双螭耳炉明早期
18掐丝珐琅菊花纹螭耳熏炉明早期
19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薰明早期
20掐丝珐琅花蝶纹海棠式盆明早期
21掐丝珐琅七狮戏球图长方盘明早期
22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明宣德
23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明宣德
……
画珐琅
导言
图版
掐丝珐琅
画珐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欣赏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书中的金属胎珐琅器,无论是颜色、造型还是工艺,都散发着一种典雅而又大气的美感,这种美感不张扬,却极具力量,能够沉淀人的心绪。我特别欣赏书中所传达的那种“遗韵悠长”的感觉,仿佛每一件器物都在低语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对器物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解读,也让我对“珍宝”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贵重的物品,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对于那些追求精神滋养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心灵的一剂良药,它能够带你远离尘嚣,进入一个充满艺术与历史的美妙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之前对金属胎珐琅器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版,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书中展现的器物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关注书中的一些罕见器型,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都充满了时代特色。书中对于珐琅器在宫廷生活中的应用场景的描述,也让我对古代皇家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种将艺术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美的印刷质量,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艺术欣赏、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宫廷艺术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金属工艺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则将目光聚焦在了金属胎珐琅器这一独特的领域,这让我惊喜不已。书中对不同时期珐琅器工艺的演变、材料的运用、纹饰的风格都有着细致的梳理和专业的解读。我尤其着迷于那些描金、掐丝、点彩等技法,它们如何巧妙地将金属的刚毅与珐琅的柔美结合,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效果,书中都有详细的图文说明。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工匠的作坊,亲眼见证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如何从匠人的手中诞生。书中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展示了器物的“美”,更探究了其“为何美”,这种学术性的深度让我对这些传世之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金属胎珐琅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便被它华丽的封面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置身于那个辉煌璀璨的宫廷。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每一件器物的细节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光泽、色彩、纹饰,无一不展现着匠心独运。我尤其对那些点翠的工艺赞叹不已,那点点灵动的翠羽,在金属胎上构筑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致,如同将大自然的灵气凝固在了艺术品之中。书中对器物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阐述也十分详尽,让我了解到这些珍宝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皇家的审美情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宫廷里悠扬的丝竹之声,看到妃嫔们轻摇团扇,品味着那份独属于皇家的高贵与典雅。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和宫廷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扇了解历史、感悟艺术的窗口。
评分当我翻阅这本书时,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器物本身,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件金属胎珐琅器,都仿佛是历史老人手中紧握的宝珠,闪耀着往昔的荣光。书中的介绍,从器物的造型、尺寸、材质,到其在宫廷中的用途、使用者,甚至包括其可能存在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器物细节的近距离特写,那细腻的釉彩,那精湛的纹饰,那巧妙的构图,都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折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久久凝视着某一幅图片,想象着它曾经的主人,想象着它所经历的岁月。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精美器物的欣赏需求,更点燃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好奇心。它让我感觉到,艺术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这本书,就是一座宏伟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