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正确认识亲情友情爱情
定价:21.0元
作者:徐玉兰,孙红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0085574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浅显易懂,可为中小师学生提供课余阅读,也可满足一般社会读者需要。
内容提要
人类基本的情感是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三种情感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亲情是友情发展的避风港,友情是爱情的基础和顾问,爱情又是亲情的源泉。而通过交往人与人之间可以联结情感,跨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无数沟壑。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案例与实践相结合,启发青少年读者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复杂的情感世界。
目录
作者介绍
孙红刚,男,山东乐陵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近年来,参编《心理商点》《人格发展心理学》等书籍多部。现为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徐玉兰,山东青岛人,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现为华东理工大学专职心理咨询师。从事一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十年,接触并帮助了许多陷入心理困境的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
文摘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都进入迅速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父母的认同感大大降低,同龄伙伴或朋友对他们的影响增强,他们强烈追求自尊和独立。虽然如此,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子女还是会选择与父母商量,他们希望把父母看成是朋友和参谋,在关键时刻充当自己重要、强大的支持和后盾。如果父母认识到这一点,理解、尊重孩子发展需求,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则易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反之,父母对此认识不清, 往往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产生所谓的'代沟'。
当前大部分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多多,亲子关系的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生刘启升等曾进行了一次《中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与父母很少沟通,20%左右学生与父母沟通较多,沟通方式主要以谈话、聊天为主。沟通内容主要以孩子学习为主,很少有父母会谈及自身(仅16%左右),但也只是轻微带过;如果问题涉及了个人隐私,几乎93%的父母都会下意识地采取回避,使得子女很难了解父母心里的一些想法。可见,大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少、无话可说、没什么共同语言、吵吵闹闹、父母唠叨或瞎操心;只有少数学生感到父母开明、让自己做主、与父母相处愉快、和父母是朋友。
那些自认为与父母关系很好的中学生在与其父母的沟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65%的中学生觉得与父母聊天'对自己帮助不大,没什么感觉',被调查的多数学生认为,造成中学生与父母之间沟通障碍的三大原因分别是'代沟问题'、'父母对子女学科成绩过度关心'、'家长头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父母认为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如果子女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知心姐姐》杂志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与子女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相去甚远。父母对子女常说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而孩子们对'没出息'的反应为强烈,有相当多的孩子说父母经常贬损自己,还特别爱用'笨蛋'、'废物'之类的词语来刺激人。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讲话,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不满,或许,父母的这些话可能是随口说说,但这些贬损性的词语,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很大。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终生难以改变的畸形心理,小到自暴自弃,大到危害社会。另外,56.82%的孩子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54.67%的孩子希望父母别老说其他孩子比自己强,42.44%的孩子希望考试成绩不好时,不挨打挨骂, 23.54%的孩子希望玩的时间多一些,11.11%的孩子希望多一些零花钱。总之,亲子关系由小学时的完全依赖父母,转变为逐渐摆脱父母,是中学生时期亲子关系的明显特点。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和家长之间很少有沟通,现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与他们的父母一起逛街、骑车郊游、教父母使用电脑、还有与妈妈一起到美容院等这样的景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发展,家庭民主、平等的观念会越来越强,亲子关系像朋友般融洽紧密的也会越来越多。孩子有什么想法会跟家长来沟通,听听他们的一些建议,毕竟父母的经验阅历比自己多,有父母在身边帮助、鼓励和支持着,会更加自信,也更懂事、更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更容易适应人际关系的调整。
序言
人有七情六欲,对于青年人来说这一点让他们体会得更加明显。心理学家也说:'青春期是我们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成熟和幼稚更替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存性并存交错的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和学习活动的变化使我们的心理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青春期是青少年的体格、学识、品质和心理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构筑生命的基础,是奋发向上、实现理想的黄金时代。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和高考两个学业发展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完全依赖父母,到发展独立的同伴关系,再到发展异性情感。
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交往是人类需要中的较高层次。人,不能没有交往,人际交往是联结的纽带,是情感的流露。在人际交往中,人会不断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从中受到启发,继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也会在比较中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控力等等。一个不会交往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永远不会漂流到人生的大海中去。'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无数的沟壑,怎样跨越这些沟壑呢?那就是交往。以交往联结情感,以情感促进交往。
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个体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一般而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青少年基本的人际关系。从发生的时间来看,亲子关系是个体初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有关研究显示,个体早期亲子关系状况与其之后的同伴关系、异关系发展状况、同伴关系处理策略等有密切的联系。中学阶段是儿童社会交往状况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Wright关于儿童交往行为与其年龄关系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教师的交往次数减少,而与同伴的交往次数增加。
'在人的一生中,没有哪个时期,会比青春期更加强烈的渴望被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沉陷于孤独之中'。德国斯普兰格的这番话,道出了青春期孩子的心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往往会更加强烈。他们需要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需要获得理解与尊重,渴望同伴之间的关爱和认可。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进行友情交流,使自己能够被别人接纳、理解、关心、喜爱,尤其是与知心朋友之间的亲密交往,能够使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而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喜怒哀乐等情感无处交流,会导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孤独、落落寡欢,会有更多的烦恼和难以排解的苦闷。
因此,进入青春期之后,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可能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因为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地位的关系。而追求独立、平等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中积累社会经验,逐步摆脱在家庭中自我中心的倾向,意识到自我在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这样才能够取得社会认可和成功,成为一个成熟社会化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给我直接“认识”什么,而是像一个温和的朋友,在我耳边低语,引导我看到了过去被我忽略的许多细节。那些关于童年记忆里父母无声的付出,那些少年时期为了朋友的一句话而冲动去做的事,那些青春期里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天崩地裂的感情,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了新的注解。作者并没有用说教的语气,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场景,让我们自己去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描述的一段关于“陪伴”的文字,它没有强调轰轰烈烈的牺牲,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在琐碎日常中,即使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也能传递出一种无言的关怀。这种“看见”的能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常常因为误解而渐行渐远。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与困惑,并且,它并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了我更多的可能性,让我去思考,去感受,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正确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坦白说,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停下脚步,去好好审视那些生命中最基本、也最珍贵的情感连接。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是如何维系与家人的羁绊,如何在朋友圈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又如何在跌跌撞撞的人生路上,遇到那个能与自己并肩同行的人。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戳中了这些关于“认识”的议题,这本身就包含了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去理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经营和深化这些关系的深刻洞见,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毕竟,情感的连接是如此复杂而微妙,它不是教科书上的公式,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温度,是眼神交汇时的默契,是默默守护时的坚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面对亲情中的误解,友情中的疏远,以及爱情中的迷茫时,能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温暖的力量去应对,从而让这些珍贵的情感,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逐渐明朗的豁然开朗。它不像某些书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几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你才发现,原来那些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答案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字里行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感恩”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谢谢,更是发自内心地去体会,去回馈。很多时候,我们抱怨亲人不够关心,朋友不够仗义,爱人不够体贴,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应有的付出和感恩。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最朴实的语言,点醒了我那些被自私和惯性思维蒙蔽的双眼。它让我明白,亲情不是理所当然的给予,友情需要用真心去经营,爱情更是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呵护。它也让我看到了,在生活的喧嚣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和对他人的善意,是多么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这类探讨人际关系的书籍,一直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点保留的态度。一方面,我深知这些情感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又担心书籍里的观点会过于理想化,或者与我的实际经历相去甚远。然而,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诚,他没有回避那些情感中的尴尬与无奈,也没有夸大那些理想化的美好。他更多的是在探讨这些情感的本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以一种更成熟、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它们。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甚至爱情,清晰的边界感都是维持健康关系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不堪,正是因为我们模糊了界限,过度地干涉,或者无原则地迁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爱不是占有,也不是牺牲,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在各自独立的世界里,依然紧密相连的状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处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勇气去做出一些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正确认识亲情友情爱情》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张力,它暗示着一种普遍存在的“不正确”认识,而这本书正是为了纠正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见”的角度。我们常常活在自己的情绪和期待里,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爱,却忘了对方真正需要什么。书中对于“沟通”的探讨,我觉得尤其到位。它没有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具体的对话示例,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没有爱,而是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不会倾听。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如何维系一段长久友情时,提到了“共同成长”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友情,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而是能与时俱进,在对方人生新阶段里,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给予支持和理解。同样,在爱情中,如果双方能够共同成长,彼此成就,那将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旅程。这本书,让我对如何去“认识”和“维系”这三者,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也给了我一些实践的勇气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