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色朱家角——“青浦的感动”人文旅游系列丛书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柯玲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01
ISBN:97878067644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穿过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来到大上海西部,来到青浦。
天空豁然开朗,空气清新了,湖水明净了……
青浦像一轴山水长卷,徐徐缓缓,挥发着书卷气,展示在眼前:
到淀山湖,盈盈漾漾的彩波就溢满的眼睛,荡涤着身心,一种迥异于西湖的美在水中轻漾。
到朱家角,立于放生桥头,看千栋明清建筑傍水而立,九条古老长街沿河而伸;倘佯北大街上,百年老店鳞次栉比,青石板路古风犹存;登“江南茶楼”,古镇水道尽收眼底,高梁翘檐古意盎然;漫步课植园中,豪宅深院气派非凡,雕梁画栋中西合壁,体味“课读之余不忘耕耘”的苦心;再泛舟在幽静的水巷,看“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一切就是故乡的感觉了,似曾相识……
“古月照今尘”,这里还有“再现红楼”的大观园,典雅深远,亲近阳光,这里又有阳光明媚的太阳岛,充满活力……
城市里的人啊,如果你向往与大自然的结合,渴望美丽的宁静,到青浦来吧。这里清静、古朴、恬谈,幽远……
目录
推荐序
为多彩的乐章喝彩
开篇
雨中的太阳
章:老人
周阿婆的早餐
铜算盘的记忆
粽子店的招牌
五十九弄老宅
廊桥边的遗梦
田野上的歌声
座谈会的演说
第二章:弄堂
杀牛弄
陈家弄
迥珠坊弄
席家弄
财神弄
一人弄
书场弄
丁义仁弄
陆家弄
磨坊弄
第三章:古桥
课植桥
漕植桥·永安桥
放生桥
泰安桥·惠民桥
平安桥·永丰桥
中和桥·福星桥
河埠头·缆船石
第四章:收藏
稻米与乡情
渔民的家园
平民的邮局
上海的远古
书翁的深情
书痴的珍宝
区辅读学校
千里女单骑
第五章:触动
课植园的情绪
蔡一隅的家族
柳亚子的哀叹
夏焕新的归来
药号里的感概
银杏树的历史
第六章:民情
……
第七章:饮食
尾声 春天的对话
代跋 梦中的乡关故园
电视散文艺术片
青浦的感动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天哪,我刚啃完了一本名为《烟雨江南:寻踪踪旧时光》的文集,感觉我的灵魂都被那湿润的空气浸泡了一遍!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飘逸、灵动,完全不像那种严肃的历史考据,倒像是一位诗人带着满腔的愁绪在历史的迷雾中漫步。作者似乎特别钟爱描写“水”与“光”的意象,无论是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河道,还是傍晚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黛瓦白墙,都被他捕捉得如梦似幻。书中对于特定季节里光影变幻的细腻描摹,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甚至能清晰地想象出那种空气中悬浮的水汽如何折射光线,让一切景物都变得朦胧而富有诗意。而且,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很深的“在场感”,他似乎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景,更是在与那个古老的空间对话,试图从中汲取某种不为现代人所理解的韵味。书中穿插着一些古典诗词的引用,但绝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到他对景物的感悟之中,相得益彰,让整本书的文化底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完后,我立刻就想订一张去江南的票,去寻找那些文字里描绘的、稍纵即逝的“瞬间美学”。
评分这本《民间记忆的容器:地域文化的口述史研究》对我来说,简直是一部“活化石”级别的田野调查报告!它的学术性很强,但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田野调查变成枯燥的符号堆砌,而是用极其鲜活的案例支撑起了庞大的理论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入方式,他不是站在高高在上的学者角度去“拯救”或“记录”,而是真正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倾听那些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声音。书中对几个特定手工艺人毕生技艺的详细记录,包括他们如何克服材料短缺、如何应对市场冲击,这些细节极其真实且令人动容。尤其是关于某一种传统戏曲在特定乡村的衰落过程分析,作者引入了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使得个体的悲欢离合都折射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肌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但语言上保持了一种克制的激情,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活着的传统”所抱有的深深敬意。它让我明白,文化传承远比想象的要艰难和复杂得多。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叫《阡陌之上:中国传统乡村的土地与人伦》的书籍,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把焦点完全集中在了“土地”和“农耕伦理”上,完全跳脱了传统的名胜古迹叙事。作者似乎对古代的赋税制度、水利灌溉的组织结构有深入研究,但表现手法却出奇地接地气,充满了浓厚的泥土芬芳。书中有一章详细描绘了古代邻里之间如何共同维护一条灌溉渠的片段,那份精妙的合作模式和互相制衡的机制,比起现代的许多管理学案例都要高明得多。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朝代的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的关系,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既依恋又充满矛盾的复杂关系。读这本书,你会不断地被提醒,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智慧和血泪。文字朴实无华,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力量感,没有多余的修饰,直击核心——生存的智慧,就在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之中。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对“效率”和“发展”的片面追求。
评分说实话,我不太常看那种聚焦于“地域文化心理学”的书,但《镜子里的乡愁:现代都市人与故土情结》这本书,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探讨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现代人面对故乡记忆时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来剖析我们为何会对某一道气味、某一种方言瞬间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或“疏离感”。书中对“怀旧”这种情绪进行了深度的解构,指出它既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逃避。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不同迁徙经历的受访者,构建了一张关于“乡愁”的立体地图,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回不去的故乡”的怅惘。最打动我的是,作者提出了“构建未来乡愁”的观点,鼓励人们在当下创造新的、值得怀念的记忆,而不是一味沉湎于过去的荣光。这本书的论述充满思辨性,语言富有张力,读起来让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情感投射,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心灵之作。
评分哇,最近读了一本名叫《古镇拾遗录》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江南水乡的全新认识!作者对青浦周边那些小镇的历史脉络挖掘得太深入了,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真正沉下去,把那些快要被现代洪流冲刷掉的古老记忆一点点拼凑起来。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某座廊桥的木雕工艺,从榫卯结构的精妙到雕刻题材的寓意,细致到连我这个外行人都能感受到工匠们在木头里注入的精神。更绝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深入采访了镇上的老居民,记录了他们对于生活方式、节日习俗的变迁感叹。那些带着吴侬软语的口述历史,充满了生活的热气和岁月的温度,读起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霉味和食物香气的复杂味道。特别是关于某条老街的兴衰,作者将商业贸易的变迁与家族的荣辱兴衰巧妙地结合起来,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深刻体会到“城是人筑,人随时代”的哲理。这本书的摄影作品也是一大亮点,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与当下的实景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在失去什么,又在如何前行。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都很讲究,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完全配得上它内容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