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球村里的喧嚣:美国反恐战背后的故事
定价:29.80元
作者:萨斯坎德 ,何云朝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3001134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推出纪实文学力作,披露“9·11”后美国情报界鲜为人知的内幕,还原当今世界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真相,洞穿美国政治运行的潜规则。 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国关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汀阳倾力推荐。 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大胆披露,娓娓道来。 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隐瞒了怎样的惊天局?美国情报机构是如何打入全球核原料黑市的?关塔那摩监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美国的高级特工为何能成为约旦国王*亲近的朋友?美国在贝?布托遇刺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作者敏锐地将不同背景的线人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乱中有序,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尖锐地指出了道德沦丧是造成这些悲剧和威胁的根本原因。 本书的写作风格像小说一样紧张刺激,而讲述的事实远比虚构的故事更惊心动魄。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有所回味和反思:这个世界的确出了问题,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
内容提要
美国曾经拥有强大的道德力量,但近年来的某些行径使其丧失了道德威信。本书以惊世骇俗的视角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审视了美国道德滑落的过程以及其为恢复道德威信所做的努力。
从白宫到唐宁街,从南亚那些“站错队伍”的国家到关塔那摩的海滩,本书高屋建瓴,精心布局,将普京、布什等全球政要与恐怖主义势力和人类未来的命运联系起来。在从许多内幕人士以及更大范围内挖掘真相、寻找希望的过程中,向世人呈现出“9.11”事件之后令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的真实历史画面。
在恐怖主义威胁加剧、文化;中突难以弥合的大背景下,本书中的一些主人公不再恐惧、不再气馁,开始努力探索拯救人类的方式。这些人物包括锐意进取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无畏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在战乱中成长的阿富汗少年,以及遇害前需要美国的帮助却被美国抛弃的贝·布托。他们的行为有时甚至非常鲁莽,但他们执著的努力给人们以启示和希望。
目录
篇 穿别人的鞋走路
章 欢迎回家
第2章 起飞、着陆
第3章 美国的窘相
第4章 天堂之路
第2篇 末日决战
第5章 民心所向
第6章 我们知道真相吗?
第7章 伦敦的间谍、点心和激进分子
第8章 恐怖妖魔
第3篇 以人为本的救世之路
第9章 普遍联系
0章 以西结之剑
1章 等待回话
2章 真相与出路
鸣谢
作者介绍
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是一位记者与畅销书作家。1993年至2000年是《华尔街日报》的新闻高级记者。他的专题写作曾荣获美国新闻界的高荣誉奖——普利策奖。主要著作有《百分之一主义》、《忠诚的代价》、《精神世界的希望》(A Hope in the Unseen)等。现与
文摘
序言
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开始思考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格局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次特定军事行动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国家权力运作逻辑的教科书。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让人不得不佩服。他能够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复杂观念进行有效的串联和对比,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框架变得清晰可见。其中对“村落”内部冲突与全球性影响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提醒我们,任何局部的动荡都可能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迅速演变成牵动全球神经的事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运行的全新“透镜”,让我们得以跳出日常的新闻碎片化信息,去把握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一绝。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多维度的交叉叙事方式,不同时间线、不同视角的材料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而复杂的网。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当你理清其中一两条线索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敏感信息时所采取的策略,他深知“水至清则无鱼”,通过留白和暗示,引导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这种对读者智商的信任和尊重,是构建高级阅读体验的关键。它迫使我不断地进行信息的整合与重构,这本书读完后,绝不仅仅是“读完一本书”,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入的、多角度的思辨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它拥有一种独特的、略带疏离感的洞察力,但同时又充满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准的比喻或者一个犀利的观点而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在构建场景时,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将高度现代化的军事装备与古老的生活方式并置,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被引导进入了一个更深层的迷宫,去追寻那些隐藏在官方声明之下的真相碎片。这种阅读的“高投入”感,正是好书带给读者的最佳体验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历史厚重感的封面处理,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外文原著的译本比较挑剔,担心翻译腔太重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但这次的文本质量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期。文字的推敲和词语的选用,都显得非常考究,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仿佛是直接从作者的笔端流淌出来一般。尤其是那些涉及复杂国际关系和军事术语的部分,译者处理得干净利落,既保留了原意的精确性,又顾及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我特别欣赏其中几处对特定历史情境的描述,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件发生时的氛围和人物的内心挣扎。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舒适,字号适中,行距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如此密集的学术性或纪实性作品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总的来说,从阅读体验的硬件条件来看,出版方在这本书的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非常尊重读者。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去阅读,毕竟“反恐战”这个宏大叙事的主题已经被无数的媒体和影视作品反复演绎,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更深层次的挖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一味堆砌事实和数据的枯燥报告文学,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人物访谈,使得整个故事线索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地缘政治分析,包裹在一层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外衣之下。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决策层幕后博弈的描写印象深刻,那种权力的微妙平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暗流涌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台前”与“幕后”的理解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丰富的侧面信息,留给读者自行判断和思考的空间,这种克制和深度,正是优秀非虚构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