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定价:45.00元
售价:32.9元,便宜12.1元,折扣73
作者:黄燕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30192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党的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开辟了并将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对道路的自信,不仅仅是因为对大变革的世界历史和大变动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理解,也不仅仅是因为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而且还因为对自身悠久历史的理性思考和对历史内在发展逻辑的自觉把握。《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状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试图把作为纵向累积的历史传统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说明正是历史传统的给养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合力将中国推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章 中华民族的特性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渊源
节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一、中华民族起源“外来说”在部分学者中的流传
二、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进化说”
三、多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
四、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黏合剂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一、民族的开放性
二、民族的族群性
三、民族的温和性
四、民族的复合性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特征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渊源
一、开放的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
二、集体主义传统,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
三、务实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四、崇尚和谐,奠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基础
五、追求创新,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精神动力.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节 如何认识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原意上以及欧洲学术界理解的封建社会
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的封建社会
三、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近代社会没有建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土壤
一、中国特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明清尝试资本主义制度的失败证明中国局部改良无法建成资本主义社会
三、国民党的统治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四、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为传播文明与科学打下基础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一、“中国梦”中的理想社会是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动力
二、近代资本主义的失败教训为中国社会道路选择提供了借鉴
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在历史关键时刻起着示范效应作用
第四节 当代中国选择“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与应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落后国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章 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节 中国传统政治生态64.
一、以合作为立国开端,以稳定为政治目标
二、以分层政治为体制,以区划管理为手段
三、以人才选拔为基础,将伦理道德贯穿于政治建设之中
四、以民本为发展主线,以亲民为衡量善政标准
五、中国特有的非团体,不同于欧美政党传承
六、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消极传统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几个政治概念
一、“仁”爱政治
二、德主刑辅,'
三、“家国同构”
四、“民主集中”
第三节 在传承与创新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政党发展道路
二、以增量方式推进民主渐进式改革,建设中国政治民主
三、将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法治国家
四、加强党风建设,实现清廉政治
五、坚持科学发展、维护稳定与推进改革共同发展的原则
第四章 中国传统经济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寻
节 中国传统经济基本特征
一、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
二、工业生产与商贸活动大多围绕农产品进行
三、浓厚的乡土依存关系
四、与农耕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观念
五、经济问题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核心问题
六、特殊的农业文化情感和诉求.
七、中国农耕经济下的消极传统
第二节 百年屈辱历史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在传承与创新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一、要有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自信
二、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走适合国情的特色经济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考
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功的基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把中国带向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1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文化身份认同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一、“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
二、“人世”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认知基础
三、“大一统”文化的传承契合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联合体”学说
第三节 在传承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与自信
三、以民族文化为滋养,吸收现代世界文明,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第六章 中国传统社会生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节 中国传统社会生态
一、关注民生是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小康社会是中国人幸福安居的起点,大同世界是中国人的理想愿景
三、以伦理道德向善构建中国社会共同生活准则
四、既统一又多元的社会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
一、中国农本社会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二、发达的日常社会生活
三、中国农本社会结构的改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的门槛
第三节 在传承和创新中走和谐社会道路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改变农本生态的重要方法
二、承继民本思想,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问题,恰当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四、走符合民众意愿的独特社会建设道路,努力实现小康和大同社会梦想
第七章 中国传统社会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
二、“天人合一”以人顺应自然为起点
三、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延伸为伦理道德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认识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观念的主要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以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呼唤发展路径的转型
三、建设生态文明国家需要生态文明相关制度的创新
第八章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节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渊源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产生
三、《党宣言》中马克思赋予“世界历史”以新的含义一'
四、马克思晚年从经济学角度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
五、“世界历史”与当代全球化理论
六、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中国
第二节 中国与世界在近代、现代的相互认识和了解
一、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不信任
二、五四运动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相互了解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三、全球化下,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不同看法
第三节 正本清源: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国家
一、正本清源:新中国的“被闭关锁国”
二、中国走向世界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融人世界经济的步伐
四、在肯定经济全球化时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2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国家及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世界多元化发展
三、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后记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予高度评价,它展现了作者对逻辑推演的极致追求。全书的脉络非常清晰,像是一张精密编织的网,从宏观的理论基石,逐步深入到中观的政策实践,最后落脚于微观的社会文化影响。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文化自信”与“对外开放”如何平衡的那一章节。作者没有将两者简单地视为对立面,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如何在借鉴吸收外部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坚定地维护和发展自身核心价值体系的。这种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的论述,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当前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和未来走向。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发展方向,都有了一个更具体系性和纵深感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片段式的印象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品味,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初看就给人一种庄重、值得细读的感觉。我特意挑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一壶清茶,打算沉浸其中。我本来对这个宏大的主题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会充斥着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但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非常流畅,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从一些具体的历史节点切入,像讲述一个宏大的历史故事一样,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特别是关于早期探索时期,那种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风险和深刻反思的描绘,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现实的深刻关怀,他不是在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选择背后的复杂权衡与取舍。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读起来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愿意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探索这条道路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克制而有力”。它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戏剧性的高潮和煽情的语言,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用最精准的工具打磨每一个观点。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例如,在论述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时,他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调整与自然界中物种的进化策略进行了类比,一下子就让原本枯燥的制度分析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普通读者的友好度。他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一些小结或者引人深思的疑问,仿佛一位优秀的导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让人感觉这本书不是高高在上地宣布结论,而是在进行一场平等的思想对话。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和温度,让我在长达几个小时的阅读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醍醐灌顶”式的认知重塑,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体验熔铸一炉。最让我心神震动的,是作者在探讨未来展望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责任感和审慎乐观。他清晰地指出了前行道路上依然存在的风险点和需要持续攻克的难关,拒绝了任何形式的“完美主义”陷阱,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思想成熟度。这本书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世界的“工具箱”,一套关于如何理解“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的深刻方法论。对于任何希望跳出日常喧嚣,进行一次深度自我教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的思想远征。它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案头常备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处理“发展”这个核心议题时的细腻和辩证。他没有采用那种非黑即白的论断,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挑战。比如,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作者引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数据对比,那些具体的、发生在基层的变化,比干巴巴的理论阐述要来得震撼得多。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社会治理结构调整的那几章印象深刻。作者很清晰地勾勒出了传统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型的阵痛与必要性,那种“在奔跑中修补和升级列车”的比喻简直太形象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很多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在作者的梳理下,突然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你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解释,而是开始主动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因果链条和长期影响,这种思维上的拓宽是阅读最大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