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声誉至死:重构华尔街的金融信用体系
定价:55.00元
作者:(美)梅西,汤光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02112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声誉理论的兴衰史,半部华尔街的发展史。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声誉理论拥护者凭借自我推翻的勇气,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估机构到股票交易所和证监会一一剥茧抽丝,深刻剖析现代金融市场声誉的失败根源,为金融行业重构信用体系开辟一条自省之路。
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第26任主席哈维·皮特倾情推荐。
所有关心金融体系生死存亡、资本市场健康及福祉的人的必读书。
曾经,丢弃声誉的人必将为声誉而死
现在,声誉却成为*不值钱的廉价品
未来,资本市场的声誉之路将何去何从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乔纳森·梅西从声誉理论的角度讲述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运作过程及华尔街的近百年的兴衰史,指出了:
●传统声誉模型失效的真正原因;
●华尔街的信用体系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
●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监管与声誉脱轨带来的严重后果;
●重构金融信用体系的**步就是去监管化。
内容提要
一百年以来,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企业在寻找打入美国资本市场的正规途径,注入大量投资以打响名声。过去,他们为了妥善处理与顾客的关系,维持良好的信誉不得不承担交易上的损失。如今,资本市场知名企业的经营模式早已不在视顾客为上帝,不再去赢取顾客的信任,而视其为一次性合作的“乙方”,没有责任感,也不强求忠诚。市场规则已被颠覆,取代了过去美国金融界长久的声誉模式。
本书介绍了美国金融界从过去声誉模式到现在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提出三个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1)客户保护机制主要依赖于规则、监管而非信誉;(2)规则日益复杂,客户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标准是技术专长而非声誉;(3)随着华尔街“个人崇拜”的兴起,金融市场上高价出售基于个别“传奇人物”的声而非企业声誉。本书围绕金融界内外的金融危机与尚未落实的金融规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目录
章 建立声誉昂贵,毁掉声誉容易
Facebook 的IPO 欺
第2 章 声誉理论在高盛的所作所为中轰然崩塌
第3 章 银行家信托的盛与衰
吉布森贺卡对阵银行家信托
宝洁对阵银行家信托
第4 章 个人声誉与公司脱钩
缺陷一:子从未昌盛
缺陷二:你会与船一同沉没
缺陷三:公司声誉与个人声誉相同
第5 章 德崇死了,但德崇人却好好活着
垃圾债券迈克尔 米尔肯
受客户爱戴,却让对手又恨又怕的米尔肯
德崇人在哪儿上岸
也许米尔肯是无辜的
谁也不能在储蓄– 贷款业的崩溃中幸免
纽约政客的政治垫脚石
德崇死了,德崇人却活着
第6 章 会计师事务所很难独善其身
受聘的声誉:声誉行业
审计师与审计企业的悖论
安然与安达信
从普通合伙制到有限责任合伙制
所有的安然伙伴都去了哪儿
审计与咨询同时进行
第7 章 既是辩护者,又是声誉中介的律师事务所
风险会计
坚定的代理人与道义上的中介者
律师挺立,会计师倒下
法律声誉模型
第8 章 引发金融崩溃的信用评级机构
对评级者的评级
NRSRO 与质量降级
理解结构性证券发行
降级的评级
传统与简化优于声誉
第9 章 声誉价值荡然无存的证券交易所
信用评级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与公众公司审计
作为声誉中介的证券交易所
0 章 监管与声誉的脱轨
畸形的监管环境
1 章 甘为棋子的美国证监会
美国证监会的症结
美国证监会:病急乱投医
美国证监会拥有独特的优先权
美国证监会对阵高法院及司法部
2 章 重构金融世界的信任
马克斯 韦伯与统计判别
社会资本
自助与作为信任来源的新机构
监管:新世俗宗教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乔纳森·梅西
耶鲁大学公司法、公司金融及证券法的萨姆·哈里斯教授,同时也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并在耶鲁大学担任多项职务。他还是两家公众公司的独立董事,美国金融管理局经济咨询理事会成员,以及两党政策中心资本市场专门工作组成员。梅西教授出版过很多著作,包括《公司治理:言起言灭》(CorporateGovernance:PromiseKept,PromisesBroken)及《梅西论公司法》(MaceyOnCorporationLaw)。
译者
汤光华,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财务、金融投资及经济学,出版过四本个人著作、三本合作译著及二十余篇学术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金色的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专业、权威的金融氛围。书名“声誉至死”更是引人深思,它究竟是指声誉的脆弱性,还是声誉的重要性达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我被这个名字深深地勾起了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声誉”与“金融信用体系”联系起来的。当我翻开书页,看到“重构华尔街的金融信用体系”这句话时,我更加确信这本书将是一次对金融界核心机制的深刻剖析。华尔街,这个全球金融的中心,其信用体系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作者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体系的现状,又将提出怎样激进的“重构”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案例分析,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光鲜数据背后的真实运作逻辑,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活动,并且认识到声誉在这个复杂体系中扮演着怎样不可或缺,甚至决定生死的角色。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金融信任的洗礼。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冰冷的数字和模型上,而是将“声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置于金融体系的基石位置。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特别是那些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案例,都让我对“声誉”的破坏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那些看似微小的欺骗、信息的不透明,最终都会像滚雪球一样,摧毁整个体系的信任基础。作者在探讨如何“重构”时,提出的建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结合了理论与实践,充满了前瞻性。我尤其欣赏他对技术在重塑信用体系中作用的分析,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可以成为构建更透明、更可靠金融未来的关键。这本书让我对金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涨跌幅,而是上升到了价值观和道德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探讨金融信用体系时,并没有回避其固有的缺陷和挑战,反而直面这些问题,并试图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论述感到赞同,这两个是长期困扰金融市场的问题。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指出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且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他强调了建立更完善的监管机制、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培养金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金融专业人士看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华尔街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任”的探讨,它不仅仅是金融交易的润滑剂,更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作者对“声誉”的定义也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企业或个人的名声,更是一种承诺和责任的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们当前的金融环境,我们又该如何去实践这些理念。这本书让我对金融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金融信用体系。作者并没有选择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或微观经济学角度切入,而是将“声誉”作为一个核心要素,来重塑我们对金融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金融危机时,对人性弱点和集体非理性的刻画,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在探讨“重构”方案时,作者提出的“以声誉为导向”的信用评级体系,以及利用技术手段来增强透明度和问责制,都极具创新性。这本书不仅对金融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投资者而言,也能提供宝贵的启示,帮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金融生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