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新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
  • 文化创意产业
  • 产业报告
  • 蓝皮书
  • 2015
  • 经济发展
  • 广州经济
  • 文化产业
  • 产业分析
  • 区域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2101
商品编码:297362054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

定价:79.00元

作者:甘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97821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总报告、综合篇、融合篇、丝路篇、案例篇、借鉴篇、专题篇、区域篇八个部分,在全面反映广州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动态、文化产业融合、丝绸之路下文化产业发展、个案解剖、先进城市和先进做法借鉴、区域发展状况等不同角度,对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目录


Ⅰ总报告
12014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展望【尹涛杨代友李明充郭贵民】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二广州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三展望:广州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对策建议
Ⅱ综合篇
2多重制度环境下广州文化小微企业经营战略研究【皮圣雷】
3广州市文化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升级研究【何江】
4广州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研究【王云峰】
52013年广州市动漫重点企业发展情况统计调查报告【广州市文广新局广州市统计局】
6广州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姚宜】
7关于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问题与思考
――以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例【贾云平】
8“新常态”下广州基层文化自觉发展研究【梁礼宏秦瑞英】
9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调研报告【越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课题调研组】
10广州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付瑶郭贵民】
Ⅲ融合篇
11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及广州的发展战略选择研究【顾乃华陈华王奕】
12广州市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研究【林欣】
13广州市文商旅资源融合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周柳严辉华陈文君】
14推动移动互联网与广州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王永健】
15广州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状况分析【蒲火元】
Ⅳ丝路篇
16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广州建设离岸文化产业中心的研究【伍庆】
17广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人文合作战略规划研究【柳立子】
18越秀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开发研究【陈德立】
Ⅴ案例篇
19国际漫画节上的“中国力量”与“广州风采”
――2015中国国际漫画节举办“中国馆”及广州主宾城市的纪实【张显峰王溪林】
20星坊60华侨仓项目分析及展望【田立新麦健梅】
Ⅵ借鉴篇
21文化产业比较研究【付瑶李明充】
22外创意农业发展及对广州的启示【安永景杨代友】
Ⅶ专题篇
23花都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花都区文化产业发展课题调研组】
24花山小镇: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改造融合的探索【谭乐杨单风】
25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发展现状及展望【徐沛仪】
26广州万达城发展研究【广州万达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Ⅷ区域篇
27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课题调研组】
28海珠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考【魏巍】
29浅论从化市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展望【吴博】
30后记

作者介绍


甘新,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广东信宜人。1978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4月加入中国党,学历省委党校研究生(广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助理经济师。现任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州市人民副市长、党组成员。
  崔颂东,男,汉族,1968年11月生,广东南海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党,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1988年6月,广州师范学院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毕业;1988年7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科员;1992年2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1993年8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主任科员;1993年9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助理;1994年8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副处级);1995年12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正处级);1996年9月至2001年4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其间:1994年7月至1997年7月,广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毕业;1997年8月至1998年4月挂任荔湾区清平街党委副书记;);2001年5月,荔湾区文化局副局长(正处级);2001年11月,荔湾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处级);2003年5月,广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调研员;2004年8月,广州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2008年1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陆志强,男,汉族,1965年1月生,广东广州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书记。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党,广东省委党校政法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80.09--1983.08广州市师范学校学习。1983.08--1989.06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教师。1989.06--1991.07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团委副书记。1991.07--1993.02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1993.02--1995.07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华南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云南省瑞丽市星火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星火木地板厂厂长(挂职)。1995.07--1997.06广州市东山区芳草工商联合公司经理。1997.06--1998.06广州市东山区芳草街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1998.06--2000.11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委书记(其间:1997.09-2000.07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97级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0.11--2003.02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工委书记(其间:2000.09-2002.12 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00级政法专业学习)。2003.02―2008.12 广州市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8.12- 2009.10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9.10―2014.04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2014.04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书记。
  赵冀韬,男,汉族,1971年11月生,河南新郑人。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负责文物保护、文物普查、考古、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分管文物处、博物馆处、文化产业处。1988年6月参加工作,1999年1月加入中国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专业毕业,博士学位。1985.09-1988.06 河南电影技术学校图书管理专业学习。1988.06-1996.09 河南教育学院图书管理助理馆员。(其间:1988.09-1991.07 河南电大中文专业大专学习;1993.09-1996.07河南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习)1996.09-1999.06 郑州大学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全日制脱产)。1999.06-2000.09 郑州大学法学院讲师。2000.09-2003.0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其间:2000.09-2003.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师)2003.09-2006.04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副区长(副处级)(其间:2003.07-2006.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方向博士后。)2006.04-2008.11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处)。2008.11- 2009.12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9.12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尹涛,男,汉族,1970年生,湖南道县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管理学博士。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研究员,广州市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广东省第十二届代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访问学者(2004年1月-2005年3月)。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人才“十百千工程”社科理论类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第三届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广州市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010-2011年度)。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团体: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副会长。社会服务:广东省机械进出口集团外部董事,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决策咨询顾问。
  杨代友,男,1970年3月生,湖南泸溪人。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年3~9月,在广州市委党校中青班学习半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系访问学习一年。1998年~2005年,先后任广州市经济研究院财政和贸易研究室和城市公共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2001年12月)、副研究员(2004年12月);2006年至今先后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2012年12月)。研究领域: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等。
  李伟滨,男,广州市委宣传部网信办调研员、广州市网络文化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委宣传部互联网宣传管理处副处长。

文摘


序言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 一、 报告背景与价值 2015年,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市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文化枢纽,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备受瞩目。本报告《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正是基于这一时代契机,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了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在2015年度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本报告的编写,旨在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学界提供一份权威、客观、翔实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通过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描绘,不仅有助于各方更清晰地认识产业的整体格局与发展脉络,更能为政策制定、产业规划、企业战略调整以及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洞见。这份报告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引领,它致力于推动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格局(2015) 2015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发展特点。 产业规模与贡献: 报告显示,2015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占全市GDP的比重稳步提升。其中,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细分领域表现尤为抢眼,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演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从内容创作、生产制作到传播、交易、消费,各个环节都在不断完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催生了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区域集聚与分布: 广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等中心城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熟的商业环境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文化创意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同时,黄埔区、南沙区等区域也在积极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主体构成与活力: 产业主体多元,包括国有文化集团、民营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型企业以及外资文化机构等。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 重点细分领域发展亮点 2015年,广州在多个文化创意细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 数字创意产业: 这是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以游戏开发、动漫制作、数字出版、网络视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等为代表的数字创意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批本土游戏和动漫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数字内容的用户消费规模也保持高速增长。 文化旅游产业: 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旅游资源相结合,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报告重点分析了主题公园、文化街区、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的发展情况,以及文化演艺、节庆活动等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动漫游戏产业: 广州作为国内动漫游戏产业的重要集聚地,2015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报告详细分析了本地动漫IP的开发与运营、游戏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市场推广、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涌现出的优秀动漫作品和游戏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也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影视制作与传播: 广州的影视产业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报告关注了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各类影视作品的生产情况,以及电影院线、新媒体平台等传播渠道的变革。本土影视企业在内容创作、技术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部分作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反响。 出版与发行: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出版基地,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寻求突破。报告分析了传统出版的创新模式,以及数字出版、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发行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互联网发行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销售格局。 设计创意产业: 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在广州也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报告关注了设计机构的成长,以及设计服务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广州作为“设计之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四、 政策环境与创新驱动 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报告梳理了2015年期间,广州市政府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金融支持、项目扶持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创新平台建设加强: 广州积极推动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为企业提供集聚发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这些平台成为了产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广州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人才支撑作用凸显: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报告分析了广州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高校、研究机构在人才输送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五、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在2015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挑战: 原创能力待提升: 部分领域的原创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仍需加强,尤其是在高端内容创作和原创IP孵化方面。 人才结构性短缺: 尽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VR/AR技术人才、数字内容策划与运营人才等)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 市场化运作不充分: 部分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仍需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融资渠道需拓宽: 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仍面临一定困难,需要更成熟的金融服务支持。 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广州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有待加强。 机遇: 国家战略引领: “文化强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政策支持。 消费升级趋势: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个性化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技术驱动创新: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文化+”融合发展: 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体育、农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新的增长点和商业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迎来更多与沿线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六、 发展趋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基于对2015年发展情况的分析,报告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主旋律: 数字技术将更深入地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智能化内容生产、个性化推荐、沉浸式体验将成为重要方向。 IP价值将更加凸显: 优质IP的开发、运营和跨界联动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融合创新将更加深入: “文化+”的融合模式将更加多元和深入,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国际化步伐将加快: 广州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将更加注重国际化传播和本土化创新,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 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高端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政策建议: 加强原创内容生产能力建设: 鼓励内容创新,支持优质IP的孵化和转化,提升原创内容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全要素人才服务体系: 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深化市场化改革: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引导金融资本更多地投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文化产业基金等。 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 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协同合作。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通过对2015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剖析,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产业发展的全景图,更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份报告是研究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创新活力有了更深的期待。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些在2015年,可能正在广州的某个角落悄然萌芽的创意项目,或者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的文化品牌。我非常想知道,这份报告是否能为我揭示出这些“亮点”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土壤,孕育了这些创意?是怎样的人才,驱动了这些发展?是怎样的市场环境,促成了这些成功?我希望报告能不仅仅停留在数据的呈现,更能挖掘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城市精神。我期待它能展现出广州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毕竟,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它能否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能否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很好奇,在2015年,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突破,又有哪些挑战是它需要继续去克服的。

评分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给我一种“有话要说”的预感。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在2015年这一年的“大事记”。我想了解,在这一年里,广州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政策出台?有哪些大型的文化活动举办?有哪些新的产业园区落成?又有哪些具有标志性的项目诞生?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梳理出这些关键信息,帮助我快速把握当年产业发展的脉络和重点。同时,我也想看看,报告对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范畴是怎样的。是仅仅指传统的文化产业,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与创意相关的服务业?这种界定,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对于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全局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客观、全面地认识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的视角,让我能够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创造力有一个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金色字体,透着一股严谨和权威。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就想着,这应该是一份详尽的、能提供深刻洞察的报告。翻开前几页,果然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调调。作者们显然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收集数据、分析趋势。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在过去一年里的整体表现的梳理很感兴趣。不知道这份报告里会不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在市面上口碑爆棚、又或者是一些新兴的、充满潜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它们是如何在广州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我期待看到一些能够体现广州独特文化基因与现代创意产业融合的成功范例,这些范例不仅能为读者提供启发,更能展现广州在文化创新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未来潜力。此外,我还在好奇,报告会从哪些维度去衡量“发展”?是产值、就业人数,还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影响力?这些具体的指标和分析,相信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脉络,也为我未来关注和参与相关领域提供有力的参考。

评分

这本《广州蓝皮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与时代变迁。它没有那种花哨的封面,也没有吸引眼球的标题,但恰恰是这种朴实无华,反而让我觉得它内涵丰富。我尤其期待它能触及到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文化印记,比如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以及那些默默耕耘、却对城市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和匠人。我相信,一份真正优秀的报告,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应该包含对城市灵魂的探索。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深入挖掘广州在文化创意领域的“软实力”,比如它独特的岭南文化底蕴如何转化为当代的艺术表达,又或者它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如何孕育出多元的创意生态。我很好奇,在2015年这一年里,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又或者面临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挑战。这份报告是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广州文化独特性与全球化视野之间的微妙平衡的疑问,也是我阅读它的一大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重的质感吸引住了。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沉甸甸的“作业”,但绝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观察和行业透视。我特别关注的是,这份报告会如何描绘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需要有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有政策的扶持,有市场的驱动,更需要有创意的火花不断迸发。所以我很想知道,报告里是否会详细分析广州在产业链协同、人才培养、投融资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有没有具体的案例,能够展现出广州在动漫、游戏、设计、影视、出版、演艺等不同细分领域的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趋势分析,更能深入到微观的实践层面,为我们揭示那些驱动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我也好奇,报告对2015年的行业发展趋势,是否有大胆的预测和独到的见解,能否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