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

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艳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经济
  • 海洋管理
  • 综合管理
  • 经济学
  • 海洋政策
  • 资源管理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经济学
  • 沿海区域
  • 蓝色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2673
商品编码:297343510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

定价:56.00元

售价:39.2元,便宜16.8元,折扣70

作者:高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502772673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中作者试图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来探讨海洋综合管理新体制的建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持续性管理的客观规律,以建立科学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内容提要


《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是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一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海洋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结合我国的海洋资源特点、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和海洋管理发展状况,在对其他国家海洋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之后,立足于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当前已有的基本框架体系,以产权经济学理论为前提与基础,运用循环经济学、产业模块化经济理论、战略产业论及体制竞争力理论新研究成果,探索适合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期建立科学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综合管理各管理活动和环节的关系,将价值链思想运用其中,构建综合、统一、协调、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系统。后在引入价值链思想和体制竞争力的概念的基础上,给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新型模式,以期填补海洋综合管理理论领域研究的不足。作者不揣浅陋,贸然与同行切磋,旨在抛砖引玉,更希望通过研讨,收到以下成效:能够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建构提供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理论依据;为比较和借鉴国外海洋管理先进经验、分析我国现行海洋管理体制不足提供参考;为实现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海洋行政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二节 我国海洋资源状况和国家海洋利益
一、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及资源
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的内海——渤海有7.7万平方千米里,黄海、东海和南海的自然地理区域内的海域面积达465万平方千米(黄海:38万平方千米;东海:77万平方千米;南海:350万平方千米),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及我国的主张,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其资源价值、环境价值和空间价值不言而喻。
我国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曾母暗沙,东起钓鱼诸岛,西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岸线14000多千米,有滩涂面积21000平方千米,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沿海岛屿6961个。按12海里领海宽度计算,我国的内海和领海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自然海域地跨温带、带、热带三个气候带;大陆地形自西北向南倾斜,人海河流1800多条,长度在100千米以上的有60多条,携带大量泥沙人海;每年增长滩地40万~50万亩。沿海20米以内浅海海域15.7万平方千米,为开发港湾旅游、海港运输、海洋渔业、海水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我国辽阔的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
(一)海洋生物资源
我国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渔场面积达280万平方千米,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20 278种,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25%以上。我国海域有浮游藻类1500多种,固着藻类320多种,海洋动物12500多种,其中无脊椎动物9 000多种,脊椎动物3200种,脊椎动物中以鱼类为主,具有捕捞价值的海洋动物鱼类2500余种,头足类84种,对虾类90种,蟹类685种;渔场70多个,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千米,近海可捕量占世界的5%,是世界上第三渔业大国。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政策响应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您所提及的《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中的任何主题或论述。 ---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政策响应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并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价值评估框架与政策干预模型。本书深度剖析了气候变化(包括海洋酸化、海水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何重塑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其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的量与质。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理论基础与前沿回顾、气候变化对特定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多尺度价值评估方法论构建、以及基于价值评估的适应性政策与管理策略。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前沿回顾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MES)的理论演进,从传统的物质供给服务(如渔业资源、生物能)扩展到调控服务(如碳汇、气候调节)和文化服务(如生态旅游、精神价值)。随后,详细回顾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海洋气候变化方面的前沿研究,特别是生命周期评估(LCA)在海洋环境影响分析中的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海岸带生态恢复中的潜力,以及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在理解人类福祉与海洋健康耦合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本书强调了将气候情景预测(如RCP/SSP路径)与生态模型耦合,以量化未来服务供给的潜在变化。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特定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分析部分,针对几种关键的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机制解构与实证分析: 1. 珊瑚礁与浅海生态系统的服务衰减: 详细研究了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的白化事件对珊瑚礁固碳能力、海岸保护服务(波浪衰减)以及休闲渔业支持服务的削弱过程。通过建立耦合了热应激模型和渔业产出模型的动态系统,量化了特定区域(如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域)在不同升温情景下,其旅游收入和防灾减灾效益损失的百分比。 2. 海洋碳汇功能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重点探讨了海洋酸化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这种结构变化如何反馈到溶解无机碳(DIC)的吸收与长期封存效率上。书中构建了基于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分析框架,评估了高纬度海洋和中尺度涡旋区域的溶解泵效率变化,并区分了物理驱动和生物驱动的碳汇响应差异。 3. 极地海冰消融对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渔业的影响: 分析了海冰覆盖率下降对北极磷虾等关键物种栖息地的挤压,以及由此引发的跨生态系统营养级联效应。特别是,本书对比了阿拉斯加白令海和南极罗斯海区域,在冰情变化背景下,地方性捕捞业(如鳕鱼、帝王蟹)的地理迁移模式和季节性捕扰动,并评估了这种迁移对当地生计资本(Livelihood Capital)的冲击。 第三部分:多尺度价值评估方法论构建 本书倡导采用综合性、多维度的价值评估方法,超越单一的成本效益分析。本部分引入并发展了以下方法论: 1. 基于气候风险溢价的非市场价值评估: 针对海洋文化服务(如观鲸、潜水)和调控服务(如气候缓冲),提出了“气候风险折现法”。该方法将未来气候灾害概率的增加,内化为当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折旧率,并利用支付意愿(WTP)调查和选择实验(Choice Experiments, CE)方法,量化公众对维持高水平生态服务稳定性的隐含价值。 2. 区域投入产出与生态系统服务流(Flow)的耦合: 针对物质供给服务(如海产品贸易),构建了考虑气候不确定性的扩展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不仅追踪渔获物的经济产值,更重要的是追踪了气候冲击下,渔业产业链上下游(加工、运输、餐饮)的脆弱性系数,从而提供了更具韧性的经济评估视角。 3. 跨尺度协同效应的评估: 针对海岸带,本书提出了“综合地表模型(Integrated Surface Model)”来评估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联合提供的防洪、净化水质和生物栖息地服务的叠加效应,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对各服务进行独立加总带来的高估或低估问题。 第四部分:基于价值评估的适应性政策与管理策略 基于前三部分量化的价值损失与风险敞口,本书最后提出了针对气候变化情景的海洋管理适应策略: 1. 建立“气候韧性”的海洋保护区(MPA)网络: 政策建议不再局限于保护现有物种,而是主张设立“气候避难所(Climate Refugia)”,即基于未来气候预测模型,预先识别并保护那些在升温或酸化下仍能维持较高服务产出潜力的海域。本书提供了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MCDA)的选址优化模型。 2. 适应性渔业管理与风险共担机制: 针对气候导致的渔业资源波动,建议从传统的固定配额(Quota)转向基于风险的动态阈值管理。同时,探讨了设立“海洋气候保险”机制的可行性,该机制通过引入参数化指数(如月平均海表温度异常值),自动触发基于卫星遥感的补偿支付,以减轻渔民的即时经济冲击。 3. 区域协同治理与跨国界气候适应基金: 鉴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本书强调了区域海洋管理组织(如区域渔业管理组织,RFMOs)在协调气候适应行动中的作用。提出了设立“蓝碳与气候适应共同基金”的建议,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岸带防御工程,并确立了该基金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围绕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稳定性而非单纯的经济产值增长。 目标读者: 本书是海洋科学、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政策制定者以及高级研究生的重要参考资料,为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系统带来的复合型冲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这本书的兴趣,主要源于我对海洋作为一种宝贵但有限的公共品的认知。我一直思考,如何才能在不牺牲未来世代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它将从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视角。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海洋资源的定价机制,例如如何对海洋空间、渔业配额、海洋生物资源等进行科学估值,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市场化配置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经济学手段来应对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风险,例如是否会讨论休渔期、捕捞限制、生态补偿等政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激励来鼓励可持续的渔业实践。此外,对于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书中是否会分析其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权衡,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引导其健康发展?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海洋资源经济价值的深层奥秘,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经济学框架,帮助我们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繁荣。

评分

对于《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这样一本著作,我最为关注的是其在“基础研究”层面所能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海洋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是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海洋资源(如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分类和分析,并探讨适用于各自特点的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海洋资源,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运用经济学工具来解决其“免费搭车”问题和“过度消耗”问题?例如,在渔业资源管理中,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捕捞权交易、配额拍卖等市场化手段的经济学原理和实践效果?此外,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在海洋管理中的应用,比如行为经济学如何解释渔民的决策行为,博弈论如何分析海洋资源开发的国际竞争,或者信息经济学如何解决海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理解海洋经济复杂性的“基石”,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宏大又贴近现实的感觉。我生活在沿海城市,海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风景,更是经济活动的源泉。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些海洋资源似乎取之不尽,而有些却在迅速枯竭?这种现象背后,经济学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解答诸如“海洋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如何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海洋资源的公平利用”等问题。我希望能读到关于海洋“外部性”的生动案例,比如一个工厂排放的污水如何影响下游渔业的经济收益,以及经济学如何帮助我们量化和内部化这种损失。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公地悲剧”理论在海洋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很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摆脱“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明确产权、引入合作机制等。另外,我对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来培育新的海洋产业,或者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提升现有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瞬间勾起了我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海洋不仅是蓝色的宝藏,更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有效、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想知道,经济学原理是如何被用来分析海洋产业的,比如渔业、航运、旅游业,甚至是最前沿的海洋能源开发。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问题、产权界定等经济学核心概念在海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设定渔业捕捞限额时,经济学模型是如何考虑市场供需、种群再生能力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的?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经济激励措施,来鼓励企业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或者推动蓝色经济的绿色转型?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来佐证其理论的有效性,比如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海洋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或失败经验,以及从中可以提取的经济学洞见。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经济学工具,来应对海洋资源利用中的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议题抱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对于《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对于“综合管理”这一核心概念的经济学解读上。我理解,海洋的复杂性在于其跨区域、跨产业的相互影响,任何单一的、局部的管理措施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因此,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经济学驱动的框架,来协调不同海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环境的最大化保护。例如,书中会如何分析海洋污染的跨区域传递效应,以及如何设计经济政策来激励跨国合作,共同治理海洋环境?另外,我也很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新兴的海洋经济领域,如深海采矿、海洋基因资源利用等,这些领域可能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未知的环境风险,经济学理论又该如何为这些领域的准入、监管和利益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触及一些政策建议,例如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定价海洋生态服务,或者如何构建一个公平、有效的海洋资源收益分享机制,以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有效守护这片蓝色星球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