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

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迪康 著
图书标签:
  • 浙江省
  • 海砂区
  • 海域
  • 调查研究
  • 海洋环境
  • 资源利用
  • 海岸带
  • 生态学
  • 地理学
  • 海洋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2146
商品编码:297344405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

定价:80.00元

售价:56.0元,便宜24.0元,折扣70

作者:任迪康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02782146

字数:

页码: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海砂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开发利用海砂历史久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建筑用砂和填海造陆的需求增加,海砂开采越来越多。海砂除了作为矿产资源外,还是海底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采海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有的生态环境,使依赖这种生态环境的生物洄游、水产养殖、旅游观光等受到影响,严重时会造成海岸侵蚀后退的生态灾难。另外,由于海砂的可移动性,某些海域的海砂开采还会造成邻近海域海洋设施的破坏或妨碍其他海上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都提出了有些海砂区禁止开采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开采海砂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为了落实国务院这一指示精神,按照《浙江省“908”专项总体实施方案》,海砂区的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是其中的调查内容之一,由浙江新世纪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省及沿海市、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共同完成,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嘉兴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员组成项目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现将有代表性的海底电缆管道分述如下。
(1)洞头县大门岛西南、南部水域状元岙至大门通信电缆,敷设,经过海砂区域长2.62km。
(2)乐清县沙头水道乐清至大门岛输电电缆,经过海砂区域长0.512km,1987年投入使用。
(3)北仑区金塘水道(黄蟒山一北仑山东)大浦口一黄蟒山输电电缆(两条),2000年3月敷设,经过该海砂区域长1.85km。
(4)镇海区甬江口外一七里屿西北宁波至舟山输水管线,经过海砂区域的输水管长为1.79km。
(5)镇海区甬江口外一七里屿西北宁波至定海通信电缆,1981年8月敷设,经过海砂区域长4.46km。
(6)镇海区甬江口外一七里屿西北宁波至舟山输油管线,经过海砂区域的输油管长为2.51km。
(7)普陀区虾峙门水道虾峙岛至桃花岛输电电缆,1995年9月敷设,经过海砂分布区长2.02km。
(8)普陀区福利门水道西北朱家尖大黄岩一登步后沙头海底电缆,2002年9月埋设。
(9)定海区大猫洋(长白岛北)定海至岱山通信电缆,1981年6月敷设,经过海砂区域12.941km。
(10)嵊泗县上海山、双子山和黄泽山间岱山大衢至嵊泗通信电缆,1981年6月埋设与敷设,经过海砂分布区1.3km。
嵊泗县白节山南岱山大衢至嵊泗通信电缆,1981年6月埋设与敷设,经过海砂分布区0.234km。
嵊泗县半边山两侧岱山大衢至嵊泗通信电缆,1981年6月埋设与敷设,经过海砂分布区2.7km。
嵊泗县泗礁山南长涂岱山大衢至嵊泗通信电缆,1981年6月埋设与敷设。
(11)东海平湖油气田至岱山输油管线。
在平湖油气田建立海底采油树、海底汇油管线和采油平台,平台上建立油气水分离装置和加压泵。在油气田和上海市南汇县之间的岱山岛上建5万吨级原油储存库和2万吨级原油装卸码头1座。在南汇县新港乡建天然气处理厂1个。在油气田与岱山岛之间建直径10英寸,长306km的海底输油管线。在油气田与南汇天然气处理厂之间建直径14英寸,长375km的海底输气管线。油气从海底采出后,在采油平台进行初步加工,将油气水分离,后将油泵入输油管线,输至岱山岛中转站,再从中转站输至码头装船外运。分离出的气则泵人输气管线,输至南汇天然气处理厂,从那里通过陆地管线输至浦东新区。
4.1.8自然保护区用海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保护对象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
……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一本未命名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完全不涉及“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这一主题: --- 《古都的千年脉络:从金石铭文到城市空间变迁》 一、 导言:探寻历史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家园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都城——以古代中原某重要都邑为核心样本——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形态、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认同的演变轨迹。我们超越传统的帝王将相叙事,聚焦于城市空间本身如何作为历史的“活化石”,承载了数千年社会、经济、宗教和日常生活的复杂图景。全书以考古学、城市地理学、铭文解读和建筑史的交叉视角,构建了一部关于“城市生命体”的深度编年史。 二、 奠基与勃兴:早期聚落的形制与权力中心的确立(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221年) 本卷首先追溯该都城自青铜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的起源。通过对发掘出的早期宫室遗址、夯土台基和防御体系的细致分析,我们重建了早期城市规划的雏形。重点探讨了: 1. 礼制与空间的耦合: 早期都城布局如何体现宗法制度和祭祀需求的规划原则,例如中轴线的确定、宗庙与社稷的位置关系。 2. 手工业的集聚效应: 分析早期作坊区(如青铜器铸造、陶器烧制)的地理分布,及其对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早期辐射作用。 3. 文字记录的旁证: 结合出土的甲骨文或金文材料,解读早期文献中对城市名称、主要疆域或王室活动的记载,印证考古发现。 三、 帝国气象:大一统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制度化(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 秦汉以后,都城建设进入了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新阶段。本部分侧重于探讨统一帝国对城市形态的强力塑造: 1. “万邦之都”的格局重构: 详细描述汉代城市坊市制的严格划分,以及长安(或洛阳等)宏大尺度规划的实施难度与影响。着重分析城墙、驰道、水系改造等大型土木工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2. 商业的地下脉络: 探讨汉代城市中商业活动的隐蔽化与地下水道、沟渠系统的关系。通过对墓葬壁画中描绘的市井生活场景的解读,还原非官方的商业活动区域。 3. 佛教的东渐与城市景观的重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对都城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冲击。本节分析了早期佛寺(如石窟造像艺术的传入、塔的建立)在城市格局中的位置变迁,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新的社会焦点。 四、 转型与融合:中世纪的多元文化交汇(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 唐宋时期,这座都城迎来了其历史的巅峰,同时也经历了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深刻变化。 1. 唐代“天街”的盛景与衰落: 对比初唐的严谨规划与晚唐的市井化倾向。重点研究坊市制度的松动,以及夜市、酒肆等新兴商业形态对传统空间秩序的挑战。通过分析唐诗中的场景描绘,重建特定街巷的社会氛围。 2. 宋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与城市功能的再定位: 随着漕运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崛起,都城的功能不再完全依赖于军事和政治的绝对中心地位。本部分探讨了宋代“居坊制”的瓦解,以及商业店铺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功能区模糊化的趋势。 3. 科技与城市管理: 考察宋代在消防、给排水、以及防御工事维护上采用的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迭代。 五、 衰落、蛰伏与现代重塑(公元1368年至今) 明清两代,尽管都城地位有所调整或发生迁移,但其历史遗存仍然深刻影响着现代城市的发展。 1. 明清格局对历史文脉的固化与破坏: 分析明代对元代城市结构的继承、改造与局部拆除。重点关注传统官署、衙门、以及士绅府邸的选址,如何在新修建的城墙和街道体系中占据了核心或边缘位置。 2. 近代化的冲击: 晚清至民国时期,铁路、电报等现代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引入,如何以一种全新的逻辑(而非传统的水系或礼制)切入老城区,引发了空间上的剧烈断裂。 3. 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当代议题: 最终,本书探讨了当代城市规划者在面对深厚历史遗存时的困境与选择——如何在满足现代居住、交通需求的同时,保护并活化历史地段的物质证据和空间记忆。 六、 结论:城市空间中的“时间叠压”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这座都城如何通过不同时代的“时间叠压”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性格。历史的痕迹并非简单地堆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消解的过程。通过对这座古都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权力、经济与日常生活是如何被固化在具体的砖石与街道之中的。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地理的考察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聚居形态永恒变迁的哲学思考。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浩瀚的东海和浙江省那曲折的海岸线。海砂,这个看似平凡的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建筑材料到填海造地,都离不开它。而“海域使用”,则更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浙江省的海砂分布格局?是在哪些具体的区域?这些海砂资源的形成、特点以及开发潜力是怎样的?更吸引我的是“海域使用”这一块。它会不会深入探讨在浙江,海域的使用权是如何界定的?哪些机构或企业拥有海域使用权?使用权的申请、审批、监管流程又是怎样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生动的、接地气的案例,比如某个具体的填海项目是如何规划和实施的,其中涉及哪些部门的协调,又遇到了哪些环保方面的挑战。同时,“调查与研究”这几个字预示着,本书并非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包含了作者们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我期待能看到作者们提出的关于如何更科学、更可持续地利用浙江海域资源的真知灼见。

评分

《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这个书名,让我对浙江海岸线的开发和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海砂,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开采和利用必然会与海域的使用权紧密相连。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介绍浙江省在哪些区域拥有丰富海砂资源,这些海砂的形成条件、储量以及开采的经济价值。更让我好奇的是,“海域使用”这一概念在本书中会被如何解读和阐释。它是否会涉及海域的权属划分、使用期限、以及各种用途的优先顺序?比如,渔业捕捞、航运通道、旅游观光、海洋能源开发等等,这些不同的海域使用需求之间是如何平衡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海域使用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法律、经济和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浙江省在海砂资源开发和海域管理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作者们通过“调查与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立刻勾起了我对于海洋资源管理的好奇心。海砂,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大片海滩和海面下蕴藏的宝藏。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其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言而喻。“海域使用”四个字更是点明了主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分配,更关乎法律、经济、环境等多重层面的考量。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从宏观的角度,梳理浙江省海砂区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地质特征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海域使用的各种模式和管理机制。比如,对于海砂的开采,是否存在严格的许可制度?其开采对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书中又是否有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报告?而对于海域的其他用途,如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又是如何进行规划和审批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理解浙江省在海域资源利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作者们为此所做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充满了学术研究的气息。“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这几个字眼组合在一起,立刻勾勒出一幅关于海洋资源、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宏大图景。我虽然不是海洋地质方面的专家,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海洋的广阔和其中蕴藏的无限可能一直充满好奇。书名中的“海砂区”和“海域使用”两个词,让我联想到我们沿海地区丰富的海砂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被勘探、如何被开发的?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又牵涉到哪些复杂的管理和审批流程?书里会不会详细阐述这些海域的使用权是如何界定的?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海砂开采、港口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又是如何进行协调和管理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海砂开采项目是如何从规划到实施的,其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同时,“调查与研究”这几个字也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更包含了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思考。我很好奇,作者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这项调查的?是实地勘察、数据分析,还是问卷访谈?他们最终的研究成果,又会对浙江省的海域管理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进建议?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们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对海洋资源的敬畏之心。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到这本《浙江省海砂区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书名就足够吸引人,让我对浙江沿海的“海砂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海砂,听起来好像是很普通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建筑、填海造地等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大概会深入剖析浙江省内哪些海域被划定为海砂区,这些区域的海砂储量、品质如何?而“海域使用”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更是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权利、义务和管理。我非常想了解,在浙江,海域使用权的获取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主要的用途,比如是用于渔业养殖、港口码头建设、旅游开发,还是能源开发?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我尤其关心的是,在海砂开采和海域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矛盾和冲突?比如,经济开发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书里会不会探讨一些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揭示海域使用管理的难点和关键点?我对书中可能会提及的“调查与研究”部分充满期待,希望能够看到作者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些复杂的海域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