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平衡心理治疗

正版 平衡心理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勇贵 等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平衡心理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认知行为疗法
  • 人际关系
  • 正念
  • 心理学
  • 自助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77126
商品编码:297326117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平衡心理治疗
作者 袁勇贵 等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4177126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17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袁勇贵主任和他的团队在深刻理解平衡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创立了平衡心理治疗(Ba!ancjng Psychotherapy.BPT)。
  平衡心理治疗建立在东方哲学体系上,运用平衡学的相关理论,以“度的掌握”和“关系的协调’’为核心,由宏观到微观分四个层次(个人、家庭、社会的平衡,身、心、灵的平衡,知、情、意的平衡,单胺递质的平衡),对心身相关障碍病人心身症状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正念冥想、催眠、音乐、沙盘、舞蹈、虛拟现实和生物反馈等动静结合的方式.帮助病人纠正不正确的认知信念并导入积极的行为方式,减少病人的烦恼,改变病人的心身症状.终达到实现心身平衡状态即治愈病人的目的。

   作者简介
袁勇贵,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美国氟罗里达大学精神医学系访问学者。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南京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814、81071101、81371488和81 571330)4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1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50分。

   目录
章 平衡心理治疗的理论构思和实践
一、心身障碍是一种失衡状态
二、中医学中的平衡理论
三、平衡的表现和本质
四、平衡的基本功能
五、平衡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六、平衡的四个层次
七、平衡心理治疗简介
八、平衡心理治疗的步骤

第二章 中庸思想在乎街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从民族性格角度探讨“中庸”心理治疗本土化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庸之道”
三、儒家思想“中庸”在当代心理治疗中的施用
四、中庸思想与心理治疗的对接
五、中庸之道心理治疗的实践
六、中庸思维的相关实证研究
七、“学贯中西”是“中庸”本土化心理治疗的成功之道

第三章 名言警句和谚语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名言警句和谚语对心理健康的界定
二、名言警句和谚语对治疗关系建立的影响
三、名言警句和谚语中的平衡法则
四、名言警句和谚语对治疗目的的解读

第四章 正念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正念的概念、种类和机制
二、正念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第五章 生物反馈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放松训练
二、基于生物反馈的放松训练法
三、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方法
四、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适应证
五、生物反馈与平衡心理治疗的对接

第六章 催眠治疗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BPT的平衡层次理论与潜意识
二、催眠治疗的理论基础与分类
三、催眠治疗的步骤
四、催眠治疗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结合应用
五、催眠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七章 音乐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乎衡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二、平衡音乐疗法的实际操作

第八章 沙盘游戏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方法
二、沙盘游戏治疗与中国文化
三、沙盘游戏中的器物
四、沙盘游戏运用于平衡心理治疗的步骤
五、沙盘作品意象中的心理平衡

第九章 舞蹈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舞蹈治疗
二、舞蹈治疗与平衡心理治疗
三、结论和展望

第十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
二、虚拟现实系统
三、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虚拟现实与平衡心理治疗

第十一章 认知行为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认知行为治疗和平衡心理治疗的概念和特点比较
二、认知行为治疗与平衡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比较
三、认知行为治疗在平衡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叙事心理治疗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
二、平衡心理治疗与叙事心理治疗的对接
三、叙事心理治疗应用于平衡心理治疗的技巧

第十三章 积极心理学在乎衡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积极体验
三、积极人格
四、平衡心理架构下的积极心理治疗

第十四章 平衡心理治疗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有趣的霍桑实验
二、关注人的心理更有助于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和平衡
四、平衡心理治疗在EAP中的运用

第十五章 团体平衡心理治疗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疗效研究
一、惊恐障碍概述
二、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
三、平衡心理治疗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五、研究过程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附录1 感知压力量表(PSS)
附录2 D型人格量表
附录3 简式健康焦虑量表(SHAI)
附录4 患者健康问卷-9(PHQ-9)
附录5 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深度剖析现代生活中的心理调适:一本关于内在力量与人际成长的指南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心理调适策略,帮助读者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建立起坚韧的内心世界,并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绪与关系挑战。我们深知,每个人都在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进行着微妙而持续的互动,而理解这些互动的底层机制,是实现内心和谐的关键。 第一部分:理解现代人的心绪底图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当代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临床意义上的“疾病”,更着眼于“亚健康状态”下的普遍焦虑、倦怠感以及意义感的缺失。 1. 速度与压力的双重挤压: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负荷,如何具体地影响我们的皮质醇水平和杏仁核反应?我们将分析“永远在线”文化对大脑休息模式的干扰,并提供一套“慢下来”的实践方法,例如结构化数字排毒、深度工作块的设立,以及如何通过重塑时间观念来夺回生活的主导权。我们不会停留于理论阐述,而是会提供具体的每日时间管理矩阵,帮助读者在紧凑日程中为心理留出“缓冲区”。 2. 关系中的“连接悖论”: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看似紧密的连接,但许多人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本章将细致区分“高质量连接”与“肤浅互动”的区别。我们会探讨“社交比较陷阱”如何悄然侵蚀自尊,并引入“关系边界设定”的实用技巧。重点将放在如何识别并投资于那些真正滋养人心的关系,以及如何以更真诚、更脆弱的方式(而非防御性姿态)与他人相处。 3. 目标迷失与意义重建: 在消费主义驱动和快速迭代的职业生涯中,许多人发现自己实现了世俗定义的“成功”,却依然感到空虚。本书将引入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提供了一套“价值澄清工作坊”的练习,包括“理想的墓志铭撰写”、“生命河流回顾”等工具,旨在帮助读者挖掘出驱动自身行为的深层动力,从而构建出更具内在一致性的生活叙事。 第二部分:构建稳定自我的核心支柱 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在问题出现时,拥有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本部分侧重于建立内在的“心理肌肉”。 1. 情绪的“化学地图”与“行为导航”: 我们将摒弃将情绪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点。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情绪功能性的详细解读:每一种情绪——无论是愤怒、恐惧还是悲伤——都在提示我们环境中的某种需求或失衡。重点在于“情绪标签化与接纳”的练习,区别于情绪的压抑或被情绪淹没,学习如何成为情绪的观察者而非受害者。例如,我们将详细阐述“情绪降温五步法”,适用于处理突发的情绪冲击。 2. 认知重塑:跳出思维定势的牢笼: 许多痛苦源于我们对事件的“自动消极思维”。本书不采用僵化的“积极思考”口号,而是侧重于“认知弹性”的训练。我们将介绍“Socratic提问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导读者如何像律师一样审视自己的负面信念,寻找证据链条中的漏洞,并构建出更贴合现实、更具适应性的替代性解释。这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而非盲目的乐观。 3. 自我关怀:从概念到日常实践: 自我关怀常被误解为放纵或逃避。本书将其定义为“对自我需求的负责任回应”。我们提供了三种层次的自我关怀实践:生理层面的基础维护(睡眠结构优化、营养对情绪的间接影响),心理层面的情绪滋养(设置“无责任时间”),以及精神层面的连接重建(培养能带来敬畏感的活动)。 第三部分:精进人际互动与冲突管理 心理的稳定不仅是个体内在的工程,也依赖于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质量。 1. 非暴力沟通的进阶应用: 在理解了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的基础上,我们更进一步探讨“共情式倾听”的深度技巧。这包括如何在对话中识别对方未表达的潜在需求,以及如何使用“反射性回应”来验证理解,从而化解潜在的对抗性。书中设有多个基于真实场景的对话模拟练习。 2. 应对“困难人物”的策略性退让: 并非所有关系都能通过沟通完美修复。本章着重于“能量管理”——如何识别消耗我们心理资源的关系,并设定“保护性边界”。我们将讨论如何优雅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要求,以及在无法彻底脱离的关系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内在期望,实现“最小化情感投资”。 3. 建设性批评与反馈的艺术: 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给予和接受建设性意见都是成长的催化剂。本书强调反馈的“去人格化”——将焦点放在行为本身而非人格特质。我们将提供反馈的“三明治结构”的升级版本,侧重于“共同目标框架”下,如何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改进建议,确保接收方将其视为合作而非指责。 总结:迈向整合的生活哲学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从被动的“反应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它不是提供一条通往“永不烦恼”的虚幻路径,而是提供一套坚实的工具箱,用于应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起伏。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对外部互动的精妙调适,读者将能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基于自我理解的内在平衡感,从而更从容、更有韧性地驾驭人生的航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正版 平衡心理治疗》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直接告诉你“要积极乐观”,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让你自己去体会到积极心态的来源和重要性。书中很多章节都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但并没有让你感到枯燥乏味,反而通过作者巧妙的阐述,将这些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讲到“认知偏差”,通过几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糟糕,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读方式出了问题。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万能药”,也没有给你制定一套严格的“治疗计划”,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问题和看待自己的视角。它教会我,面对困难时,与其一味地抱怨,不如试着去理解,去接纳,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迷茫的时候,轻轻地在你耳边说,“孩子,你看,事情还有另一面。”

评分

我最近花了些时间阅读《正版 平衡心理治疗》,这是一本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的书。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也通过非常具象的描述和生动的故事来解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应对压力”的章节,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放松”就好,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压力源,以及针对这些压力源,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它强调了“小步前进”的重要性,而不是期望一夜之间就能摆脱困扰。这本书鼓励读者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并学会如何利用它们来应对挑战。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无助,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本身所拥有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带你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它并没有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引导你发现“你”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成为更好的“你”。

评分

《正版 平衡心理治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嘈杂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它没有那种浮夸的口号,也没有过于理论化的说教。我最喜欢它对“接纳”的阐述,它不是让你去“忍受”不好的情绪,而是去理解情绪的产生,并以一种不带评判的态度去观察它。书中有很多关于“情绪的能量”的比喻,让我觉得非常生动。比如,它将愤怒比作火山爆发,而将平静比作湖水的深邃。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压抑”愤怒,而是教你如何理解愤怒的信号,并找到更健康的方式去疏导它,让它变成一股推动你前进的力量,而不是摧毁你的力量。这本书也谈到了“人际关系”,但不是教你如何去“操控”别人,而是强调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健康、更真诚的连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顾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然后对照书中的观点,你会发现很多之前不明白的事情,突然就有了答案。它就像一面镜子,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也更懂得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评分

《正版 平衡心理治疗》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智慧”和“平和”。它并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能立刻“痊愈”的书,它更像是一种长期的陪伴,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对于“自我关怀”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休息,更是心灵上的滋养。它鼓励读者去关注自己的基本需求,比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以及适度的运动,并认识到这些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书中还提到了“正念”,但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冥想技巧,而是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在吃饭时,用心去感受食物的味道;在走路时,去体会脚与地面的接触。这种“活在当下”的理念,让我渐渐学会了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更加专注于此刻的体验。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快速解决方案”,而是倡导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模式。它让我明白,心理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实践,更需要对自己保持一份温柔的接纳。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正版 平衡心理治疗》的书,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书里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治疗”自己,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引导读者去理解心理的运作机制。它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比如情绪的高低起伏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中间地带,不至于被极端情绪所吞噬。书中对一些常见的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拖延症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理解的视角,而不是一套僵化的解决方案。它鼓励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并以一种更温和、更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它们。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对话”的部分,它教会我如何与内心的声音相处,如何辨别那些消极的自我批评,并用更积极、更建设性的想法去取代它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张地图,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地形”,也更明白如何在复杂的情绪“山脉”和“河流”中找到一条通往平静的“小径”。它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次关于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旅行”,全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