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 | 作者 | 兰斯·斯特拉特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924744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兰斯·斯特拉特(Lancestrate),现任美国福德汉姆大学(FordhamUniversity)终生全职教授,新媒介计划专业研究中心主任。为媒介生态学协会创始人并任第*任会长(为期十余年),连续担任该协会学术期刊《媒介生态学探索》(ExplorationsinMediaEcology)主编达6年之久。主要从事传播理论、媒介生态学、新媒体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在全球媒介生态学史论和新媒体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曾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近20种。近五年出版的专著有《时间偏向论及普通语义学和媒介生态学论文集》《娱乐至死:重访尼尔波兹曼的美丽世界》《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等;合编有多部重要文集,其中包括《柯尔布斯基和其他……》《麦克卢汉的馈赠》等;并主编“媒介生态学书系”和“理解媒介生态学丛书”各一种。 译者简介: 胡菊兰,女,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河南大学大学外语部教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译介学的教学和专业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学。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英内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2003年)《当代翻译策略互补性研究》(2010年)两项;发表语言学、欧美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学术论文、译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译著多部,其中《图像时代》(古林人民出版壯,2003年)获得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
| 目录 | |
| 序言 媒介生态学与麦克卢汉的遗赠 媒介与麦克卢汉讯息 科尔兹布斯基与麦克卢汉 引出原因的结果与引导模式 麦克卢汉与新媒介 数电子羊:在媒介生态学语境中理解信息 国家的衰落:新媒介环境中社会体系的命运 论时间偏向 英雄与/作为传播 :人性的内涵 自恋与模仿言语:感觉与自我而挣扎 译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美国福德汉姆大学终生全职教授兰斯·斯特拉特的又一新著——《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授权河南大学出版社就要出版了。兰斯说:“拙著所要表达和解说的,是一种在20世纪得到极大整合的知识传统,这主要是在讲英语的区域,尤其是在北美。但是,这也是一种根植于古老文明世界的知识传统,在禁止使用视觉图像的以色列先知中,在探讨口语表达与书面文字差异的古希腊哲学家中,皆有所述。尼尔·波兹曼,我的导师,把这一领域命名为'媒介生态学'……”通观兰斯教授的这部新著,他是结合麦克卢汉关于传播、文化、语言、符号、文学、艺术、建筑、技术、信息、系统等等领域的研究,来阐释和揭示媒介生态学的广阔视界的,让人耳目一新! |
| 文摘 | |
| 序言 | |
《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这个名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对探索媒介深层逻辑的兴趣。 麦克卢汉的洞察力总是能精准地抓住媒介变革的本质,而“媒介生态学”的引入,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次对媒介世界进行的系统性、生态性的观察。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媒介的基因”和“媒介的栖息地”。 不同的媒介,是否拥有相似的“基因”结构,使得它们在演化过程中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 而它们又需要在怎样的“栖息地”才能生存和繁衍,这种“栖息地”又是由哪些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构成的? 我对作者可能提出的“媒介的协同作用”和“媒介的替代性”的分析特别感兴趣。 不同的媒介之间,是互相补充、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信息流通的网络,还是会互相排挤,甚至导致某些媒介的“灭绝”? 比如,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我们对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的使用习惯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媒介的适应性策略”和“媒介的未来展望”的启发,帮助我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中,个人和社会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媒介生存策略”,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这本《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听起来就充满了知识的深度和前沿的思考,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作为一名对媒介理论和传播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以及他关于媒介如何塑造人类感知和社会的观点着迷。这本书的副标题“媒介生态学”更是引人遐想,它暗示了媒介不仅仅是独立的工具,更是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我们生存环境的复杂系统。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理解麦克卢汉那些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例如“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如何影响着人们的互动方式和文化形态。同时,“生态学”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媒介的演变,探讨媒介的出现、发展、衰落乃至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脉络,将麦克卢汉那些有时略显晦涩的观点进行梳理和阐释,并与“媒介生态学”这一更现代的视角相结合,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信息爆炸时代提供更深刻的理论框架。 尤其是在当今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新型媒介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回顾和重新审视麦克卢汉的理论,并结合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并非简单地使用媒介,而是身处在一个被媒介所塑造、被媒介所包围的“生态系统”之中。 如此一来,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够成为我理解媒介世界的一盏指路明灯。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能挑战我思维定式的书。 麦克卢汉的理论,尤其是“媒介即讯息”和“全球村”的概念,早已深深影响了我理解传播的方式。 而“媒介生态学”这个词,则预示着一种更为系统化、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方法。 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媒介的演化动力”和“媒介的社会功能”充满了好奇。 不同的媒介,究竟是以何种内在的驱动力不断演变,并且它们是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我想象,作者可能会深入剖析印刷术如何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又或是广播如何成为一种新的“公共广场”。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媒介的注意力经济”和“媒介的认知负载”的解读。 各种媒介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而过载的信息又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媒介的健康诊断”,帮助我们认识到在信息时代的“媒介过敏症”以及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与不断变化的媒介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评分读到《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关于“牛顿的灯”和“火车”的经典比喻——一个在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另一个则改变了我们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方式。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人类认知模式和生活节奏的根本性重塑。 而“媒介生态学”这个概念,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 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个生态观察家,细腻地描绘各种媒介——从古老的口头传播,到印刷术,再到广播、电视,直至今天的互联网和虚拟现实——它们是如何像生物一样,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甚至相互演化。 我对其中可能探讨的“媒介的沉思”和“媒介的演化轨迹”充满了好奇。 它们是否会深入剖析某种媒介的出现,是如何挤压了其他媒介的生存空间,又或是如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式? 比如,印刷术的普及,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政治和科学的发展,其影响又如何延续至今? 我尤其关心作者会如何阐释,在数字时代,各种媒介形式的边界日渐模糊,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信息场域”。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的机会,让我能够跳出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媒介的力量,以及我们与媒介之间唇齿相辅的共生关系。
评分《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这个书名,仿佛在邀请我去参加一场关于“理解世界”的深度对话。 我对麦克卢汉的理论一直抱有敬意,尤其他关于“感官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区分,总能让我脑洞大开。 我相信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复述他的理论,而是会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媒介生态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 我想象,作者可能会从媒介的“生命周期”角度来解读,就像自然界的物种一样,媒介也有诞生、发展、鼎盛和消亡的过程。 那么,哪些媒介已经“灭绝”,又有哪些新兴的媒介正在崛起,并且它们将如何重塑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我对书中所可能包含的“媒介的共生与竞争”的分析尤为期待。 如今,我们同时使用着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多种媒介,它们之间是简单的叠加,还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 比如,短视频的兴起,是否正在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影响了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媒介的适应性”和“媒介的适应性”的见解,帮助我理解媒介如何不断地适应人类的需求,同时也如何反过来塑造人类的欲望和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