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的审美研究)
定价:88.00元
作者:赵霞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61964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从审美视角对疾速扩展中的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实展开的一次综合考察与探究。作者梳理了现代童年文化的审美源流与内涵,考察了这一审美文化与消费经济的结合过程,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关于当下童年文化消费现实与具体案例的研究,揭示和分析了造成当代童年文化消费问题的深层机制以及这一机制所指向的文化问题。全书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审美研究的主视角对当代童年文化消费中的若干重要现象展开学理性的描述、论说与探讨,铺陈其状况,分析其问题,进而提出了关于消费时代童年文化发展方向的观察与建议。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赵霞,文学博士,生于1981年,浙江上虞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出版个人学术著作《童年的秘密与书写》《思想的旅程——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观察与研究》《童年的文化影像》;翻译出版学术著作《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童话集《安徒生童话》等十余种;参与《新语文读本小学卷》(修订版)编撰工作,任编委之一。
文摘
无
序言
无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来的体验是相当出乎意料的。起初,我期待的是一本关于如何找回童年纯真、或者关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精神滋养的指导读物,名字里的“童年精神”和“文化救赎”似乎预示着这样一条路径。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和复杂的场域——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的汪洋大海。作者以一种相当审慎和深入的“审美研究”方式,解剖了各种与童年相关的消费现象,从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产品,到充斥着市场逻辑的文化内容。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细致描摹和分析,让我看到了“童年”这个概念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不断地重塑和定义。我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看着各种商品、广告、媒介如何构建起一个被消费化的童年图景。这种视角,虽然没有直接触及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旧,却让我对当下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思考,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童年的本质,又是否在有意无意中,将本应属于自由探索的童年,变成了被精心策划和包装的“体验”。这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或许正是作者所理解的“文化救赎”的一种方式,它不是情感上的慰藉,而是智识上的启发,让我以一种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我们与童年,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立刻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那段珍贵时光的回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童年那些纯真、美好的点滴。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却发现它更多地是在探讨当代社会中,童年如何被消费化,以及这种消费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书中深入剖析了各种与儿童相关的产品、媒介和活动,它们是如何被设计、营销,并最终被家庭和社会所接受的。作者以一种近乎社会学家的视角,审视了玩具、动画片、童书、主题公园,甚至儿童的衣着和饮食,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逻辑。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认为的“童年”究竟有多少是纯粹的,又有多少是被精心塑造和灌输的。这种思考的过程,虽然没有直接带给我童年玩耍的快乐,却让我对当下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童年、与下一代的关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宏观和批判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童年背后隐藏的复杂图景,这或许也是一种别样的“救赎”,一种对成人世界文化焦虑的映照。
评分抱着对“精神”二字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期待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童年精神力量的启示,或者关于如何通过理解童年来实现一种精神层面的净化。然而,这本书的落脚点却显得格外“接地气”,聚焦于“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的审美研究”。这让我一度有些失落,因为我预想中的那种形而上的探讨并未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剖析,作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儿童消费品和文化现象,从琳琅满目的玩具到铺天盖地的动画片,再到各种“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她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审美”解读,展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逻辑。我开始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消费行为,也承载着复杂的意义。孩子们的快乐,父母的焦虑,市场的需求,时代的印记,都在这些消费品中交织。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而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真实而具体的文化环境。它让我明白,“精神”的救赎,或许就隐藏在对我们所处的文化现实的清醒认知之中,也隐藏在对那些看似寻常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的洞察之中。
评分我一直对童年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那段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能充分体验的某些美好事物的遗憾。当看到《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这个书名时,我联想到的是那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童真,或者能够帮助我重新认识和连接童年内在价值的文字。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关注点,更多地落在“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上,并且是对这些现象进行“审美研究”。这意味着,它并没有直接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抚慰,或者“救赎”的方法论,而是通过对市场上充斥的各种与儿童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各种被精心包装的玩具、充斥着商业信息和成人价值观的卡通片、以及各种“标榜”为儿童设计的体验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展现了这些消费品如何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承载着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导向,以及市场经济运作的逻辑。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感性怀旧转向理性审视的转变。我开始思考,我们所提供的“童年”,有多少是真正属于孩子的,又有多少是被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和商业利益所裹挟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围绕儿童的文化消费现象的深刻洞察,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迫使我去反思“童年”的真正含义,以及我们与这个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救赎”。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解释我内心深处对童年某种难以名状的迷恋的读物。是那种纯粹的快乐,还是对失去的纯真的怀念?这本书的名字《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恰好触动了我,我以为它会像一本回忆录,或者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指南,讲述如何找回童年的纯粹。但当我真正阅读时,我发现它是一场关于当代童年消费文化的大规模社会学考察。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具体现象的细致描绘,比如那些价格不菲的“早教”课程,被过度包装的儿童读物,以及那些充斥着商业广告的动画片,揭示了“童年”这个概念是如何被市场经济所定义和塑造的。我看到了,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童年不再仅仅是孩子们的天然成长过程,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父母们在为孩子购买各种“有助于成长”的物品时,其实也在购买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一种对自身教育理念的确认,甚至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本书让我开始警惕,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将本应属于孩子们的自由探索和天真烂漫,变成了精心策划和商业化的“体验”。它没有给我直接的情感共鸣,却提供了一种强烈的警示,让我重新思考,如何才能真正保护和尊重一个孩子的童年,而非将其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文化消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